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隐"是白居易晚年所持的重要思想,对他的生活实践和文学创作都有深刻影响。它的正式形成以唐文宗大和三年白居易写下《中隐》诗为标志。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它与白居易的仕途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前期思想存在如下内在矛盾: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矛盾,政治身份与文人身份的矛盾,世俗才子与士大夫身份的矛盾,自居易的儒家思想自身局限性.这些矛盾使他长期徘徊于"兼济和独善"、"仕与隐"之间,也即徘徊于"庙堂与江湖"之闻.  相似文献   

4.
许婧 《考试周刊》2014,(79):23-24
中隐思想由白居易提出后,对封建士大夫,尤其经由科举考试入仕的寒门学子影响很大。它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条新的隐逸之路,平衡了现实与理想的各种矛盾。这也成了中隐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寻求矛盾中的平衡点。文章从中隐思想产生的社会矛盾、理论矛盾和文人思想中的表现等方面入手,研究该思想如何在重重矛盾中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秉承的处事原则,然而,在白居易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兼济天下"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的诗歌中,浓郁感伤和知足保和、委顺任化的诗作占相当大的比重,感伤与摆脱感伤也构成了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从其心路历程的发展变化看,早年形成并伴随着他的感伤,促使他不断努力摆脱、超越,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中隐”思想。但这也使他沉醉在生活的“乐趣”中,没有对自己的人生继续进行深入思考,导致生活在伤感中,未能实现对伤感的彻底超越。  相似文献   

8.
王绩复杂的思想性格和曲折的人生经历,造成他一生徘徊在仕与隐、积极入世与消极遁世的矛盾中。他效仿、崇拜魏晋名士却徒具其表,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当初"学剑觅封侯"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在渭南居住约十年,其中最久的一次是丁母忧的四年。白居易作于渭南下圭阝的诗篇真切地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情怀:仕与隐的矛盾、重情与忘情的纠葛、生命的痛苦体验与消解苦痛的释然。白居易在渭南的创作对研究唐代社会状况和白居易一生的创作及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孝的思想并不简单,他认为在行孝的过程中,"隐"和"谏"同样重要,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最注重血缘亲情伦理,所以"隐"还是第一位的.然而真正的做法不是一味的"隐",而是"有隐而谏".由于父母的离世,所以孝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父母在世之孝和父母去世后之孝.在这两个阶段,虽然会有些小的冲突,但是孔子都要求人们从真情实感出发做到真正的孝.  相似文献   

11.
卢藏用是初唐时期“方外十友”的成员之一,他由隐而仕的行为与盛唐人为仕而隐的特殊隐逸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当时人对他走终南捷径的做法评价不高,甚至带有嘲讽的口吻。卢藏用交游甚广,与陈子昂、宋之问等人均是好友,同时他十分赞同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因此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诗文的研究,对卢藏用的复杂思想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苏轼的青年时代,对人生的思考已成为其文学作品表现的重点。在《南行集》中苏轼即已流露出对有限与永恒、仕与隐的困惑;正式步入仕途后,他对时间与生命、仕宦出处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踯躅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内心斗争相当激烈。苏轼人生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禀赋、家庭背景以及蜀地特有的乡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从吴文英的具体作品入手,分析词人“仕”与“隐”的思想。吴文英一生虽非仕非隐。但“仕”在吴文英思想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词中表达的痛苦往往与作者不能实现人生“怀抱”的愿望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汉代隐逸文化对屈原、宋玉有所继承,又有出新。比较《离骚》与《远游》可知,屈原的隐逸,只是“求志”的手段,所以反复再三后,最终没有离开楚国;而《远游》最终走向了隐逸.且由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而否定长勤有限之人生,表现出对与天地同体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认为,《远游》乃汉人之作。此外,从《远游》与《惜誓》、《哀时命》的比较中,进一步证实此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通过多角度对比,诗人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心。  相似文献   

16.
略谈隐逸对创作的促进及题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士多有隐逸的经历,这一经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隐逸使他们有更悠闲的生活,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大自然与人世,常能触动心思与灵感.促进他们的创作欲.从而促进他们更多地赋诗作文。另一方面,隐逸生活也影响到创作的题材.如更多地表现隐逸情趣和山水田园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元代后期的清丽派散曲代表作家张可久,在儒、道两种思想的矛盾中苦苦求索。一方面,他坚守传统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并积极奔走于仕途之路;另一方面,元代的现实条件又无法给汉族知识分子以实现理想的机会,一度看破名利,想要归隐,但终究未能做到。在现实与理想分离的情况下,他徘徊于仕与隐之间,无法为自己找到真正的出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张可久人生悲剧的根源。他将一生悲情都凝聚在散曲中,形成了其散曲伤感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毅然辞职归隐家乡,隐居后开始进行田间劳作,并把这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写进了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派,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早期文坛巨匠、超经验主义哲学先驱,为了体验纯自然的生活,一度跑到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近年来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多,但大多数是相似点的比较,两者隐居的时代背景、原因、精神境界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不同点则研究得比较少。  相似文献   

20.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