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鸿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提出了两个著名的问题.一是"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上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二是:"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正>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编排是这样的:《26宝葫芦的秘密(节选)》《27巨人的花园》《28海的女儿》《习作:故事新编》《语文园地》五个内容。这一单元属于哪一个学习任务群呢?因为三篇课文都是童话,所以这一单元应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读新课标,知道《宝葫芦的秘密》是必读书了,假如把这本书作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26课就要跟着整本书了,如果这一单元需要保留下来,第26课就要换其他的童话作品。  相似文献   

3.
时下,当你浸润于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示范课或者是平时的研究课时,你总能听到一种声音,那就是:“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喜欢哪题就做哪题。”一时间恍如进入了一个童话的自由王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诚然,这样做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里回荡着不同的声音,教学资源不断  相似文献   

4.
文摘荟萃     
孩子多看动画片好吗 孩子都爱看神话、童话的动画片,这是由儿童心理特点决定的。对儿童了解社会,汲取知识,增加情感体验,是一条有益的途径。但过分沉溺其中,就有害了。 儿童爱看动画片,与其想象的现实性有关: 第一,儿童想象的现实性尚未发展起来,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对神话、童话信以为真,分不清哪是现实中的,哪是虚构的。看动画片时,便不由自主地置身其中,扮演中间的一个角色。久而久之,便把动画片的“人物”、动作和思想意识,当作生活的真实内容,简单模仿、照搬;把神话、童话中的善恶美丑与现实中的混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院子里的悄悄话》(五册第15课)是一篇科学童话,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认为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抓童话特点,提高运用形象化语言的能力。童话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它描写的内容,写作的方法都照顾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征,易为儿童所接受。《院子里的悄悄话》以拟人的手法,将老槐树写作爷爷,他说话深沉,知识丰富,能知道“一百五十年里,哪年干旱,哪年多雨,哪年冷,哪年暖。”他“神秘地说”,仔细地忆,慈详而和蔼。课文将小槐树写作天真的小孩,他聪明,爱提问题,一会儿他“晃动着脑袋,悄悄地  相似文献   

6.
武凤霞:老师们好!在近段走进课堂听课以及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读童话,但是,很多孩子对童话学习却不感兴趣,有时,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都占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低中年级,童话的分量更重。那么,什么是童话?童话又该如何教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7.
《彩色的乌鸦》来自一个长于哲学沉思的国度。带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往往有一种沉重感,这篇童话的意义负荷就比较沉重。但接受这类童话却也是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接受轻松童话的同时也接受这类有沉重感的童话,是一种必要。让孩子从幼小时候起就学着对现象、现象发展的后果进行规律性的思考,防患于未然,是一种必要。“到底谁的颜色最美丽呢?”这类问题很容易产生,然而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建立颜色霸权的任何企图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相互接纳、彼此欣赏呢?)它一下就把头脑简单的乌鸦们引入了想问题的误区。这篇童…  相似文献   

8.
向前看GDP     
春天,总是比其他任何一个季节更容易让人产生“时光流转”的感觉。不知不觉,我们迎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也就是“1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回想“00年代”,这十年让我们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幼儿长成了一名中学生,真是感慨万千哪……  相似文献   

9.
童话书看得多了,我们觉得脑子活了,想象力强了,特别想写童话,心痒痒的。“那就写吧!”语文老师说,“痛痛快快过过童话瘾吧!我们班没准能出几个周锐呢!”我们都知道,周锐叔叔是著名的大童话家,据说连眨巴眼、打喷嚏都是童话,我们班能出一个周锐就够“童话”的了。我们的“飞笔女侠”邱娟娟,写了一篇《茶杯里的老鲸鱼》,老师给大家读了一遍,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就问老师,是不是童话里面的“个头”可以改变?要不鲸鱼那么大,茶杯那么小,怎么进得去!“好,你说到点子上了!”老师冲着我说,“在童话里,人和动物的个头常常是…  相似文献   

10.
段德智 《大学时代》2006,(10):46-46
当我们阅读傅伟勋先生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时,有一个攀登当年杜甫所说的“绝顶”的问题,其“绝顶“也是一个生死学或“面向死亡谈论生命”的问题。因此,这本书的读最应当注意的一件事,就是要反复认真地阅读傅伟勋先生写的“自序”。傅伟勋先生的“自序”不长。但是,却非常明确地交代了他“撰写本书的因缘”。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阶段,除了要练习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等“写实”的作文,我们还会写幻想类的作文,比如尝试创作童话.在大量的童话作文来稿中,我们发现,大家在创作童话时,一般有两个趋向:一是多以动物为主角,情节构思相对简单(如森林里的小动物一起打败大灰狼):二是喜欢用童话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上去是童话,其实只是一个披上了童话外衣的道德故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概是因为,大家觉得童话就像“无根之木”.写实作文还可以“照猫画虎”,写童话得凭空想象,那多难呀!  相似文献   

12.
认识两个女生,都是我的师妹。一个是“毕婚族”,一个是“剩女”。“毕婚族”的家境不是太好,大学四年的学费,都是她一个人靠做四、五份兼职赚回来的。所以,今年还没毕业,她就和男友匆匆去办了结婚证。“剩女”是一名部门经理,有着稳定的收入,闲暇时就和朋友逛街、旅游,想去哪就去哪,倒也安逸。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2007,(9):36-40
在新浪博客上,有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姑娘为自己开的“童话”博客,地址是 (灰姑娘的童话谷)。看到这个博客的名称,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爱读童话也爱写童话的姑娘!的确,她自称自己是灰姑娘,等待着《灰姑娘》童话中的王子接灰站娘的“南瓜马车”的确到来,不过,她不是等待王子,而是等待更多酌杂志把她自己写的童话带给更多的人看。看来,我们的《小学生》杂志也是一辆满载着美丽梦想的“南瓜马车”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小时候     
小时候,我没有看过童话。 不仅没有读过童话,我甚至不知道“童话”这个词语。 我在粤西一个平凡的村庄出生、长大。那个村庄很平凡,就像一堆牛粪那么平凡。可是,即使一堆牛粪,有时候看起来,也会像月亮一样美妙。所以我经常有一个比喻,把牛粪比喻为“黑色的月亮”。我很喜欢这个比喻,觉得这是对“牛粪”的重新命名,因为从这个比喻来看,鲜花插在牛粪上,是一种光荣!  相似文献   

15.
文摘荟萃     
孩子多看动画片好吗孩子都爱看神话、童话的动画片,这是由儿童心理特点决定的。对儿童了解社会,汲取知识,增加情感体验,是一条有益的途径。但过分沉溺其中,就有害了。儿童爱看动画片,与其想象的现实性有关: 第一,儿童想象的现实性尚未发展起来,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对神话、童话信以为真,分不清哪是现实中的,哪是虚构的。看动画片时,便不由自主地置身其中,扮演中间的一个角色。久而久之,便把动画片的“人物”、动作和思想意识,当作生活的真实内容,简单模仿、照搬;把神话、童话中的善恶美丑与现实中的混为一体。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儿童分辨不清,家长要有选择地引导孩子观看。第二,孩子爱看动画片的又一原因,在于补偿心理。儿童  相似文献   

16.
安徒生童话从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一直到新时期的不断重译和出版,有两个关键的阶段和两住重要译者的推动。周作人在民国初年,“五四”之前首次将安徒生童话译介到中国,他也是第一个用白话文翻译安徒生童话的人,极大地促进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这一过程在“五四”之后达到顶峰,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建国之后,叶君健的翻译使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一个新时期,使安徒生童话的翻译超越了儿童读物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童话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童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倘若不是今天拆阅的一篇稿子,我几乎都要忘记有个栏目就是为了童话而设的。并不是特别钟情于斯,只是觉得这可以很好地展示一个人想像力的文字的一种不应该于无声处丢弃,尤其是在还有无数梦想的你的眼里。那篇文章叫“不再快乐的小麻雀”,从题目看它应该是一部悲剧,可内容却是皆大欢喜,小麻雀在最后用自己高尚的行动教育了傲视天空的雄鹰,并结为好友。我饶有兴趣地读着,想着终于有一篇童话可以上榜了。在写下发稿签的同时,我犹豫了,是不是我太久没有读到真正意义上的童话故事了,对这样一篇没有任何…  相似文献   

18.
对于童话来说,拟人化是它的第一要素。可以这样说,没有拟人化,也就没有童话。在童话的世界里,万物有灵,人可以与动物交流,动物可以和植物交流,甚至可以与非生物如石头、桌子、椅子等等交流。在童话里,动物、植物、房子、车子乃至山川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它们像人一样思想,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善恶美丑--这是构成童话故事的最主要的特征。如果一篇故事里没有这些“非人”的形象,那就算不上是童话。所以说,没有拟人化,就没有童话。当然,“夸张”也是童话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这里所说的“夸张”,其实说是“变形”更准确,比如《格林童话》有一篇《傻小子学害怕》,写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的“傻小子”。还有一些故事里写一些类似于超人的“非正常人”,这些都属于夸张或者说变形的手法。  相似文献   

19.
难糊涂     
难糊涂是童话王国的一名小学生,他叫这名字,是因为那几天正赶上“难得糊涂”这词的流行热潮,但因为四个字的名字很少见,于是干脆就叫了“难糊涂”。  相似文献   

20.
皇帝的新装     
各位朋友,你一定看过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吧?两个大骗子谎称自己会织“只有聪明人才看得见的布”,皇帝、大臣和市民们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傻瓜,纷纷鼎力维护这个骗局,致使皇帝在重大庆典上裸着身子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傻瓜。最后,一个小男孩讲出了真话,他说:“陛下真的什么也没穿哪!”结果,市民们纷纷醒悟、发笑,皇帝自取其辱,骗子落荒而逃。结局像所有的童话那样圆满美好……安徒生是这样写的。几百年来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着长成了大人直到死去。作为童话作家,安徒生是善良的。善良的安徒生注定会善良地为童话安排一个美丽的结局。但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