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边沁的功利主义刑法思想在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功利主义刑罚思想,对近现代刑罚思潮影响极大。本文从剖析边沁功利主义刑罚思想的根源入手,探讨边沁关于刑罚思想产生的根源——即功利主义刑法理念,通过对刑罚的目的,刑罚的适用,犯罪补偿以及死刑存废等刑罚理论的探讨,从而为我国刑法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源,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关键。转型期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源,从国内看,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是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产生的原生根源,而经济、政治体制和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构成了矛盾存在的次生根源;从国际上看,加入WTO将在近期内引发一些新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3.
(一) 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首先必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间的矛盾,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上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颠扑不破的真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就是用这个伟大思想来宣传、组织无产阶级和亿万人民群众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并把生产资料从一切剥削阶级手中转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使生产力的发展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这是无产阶级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类解放的战略思想基础。所以,无产阶级一旦争得自己阶级的统治地位,就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夺取政权后,更应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否则,它既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不可能彻底战胜资  相似文献   

5.
论死刑存废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人类刑罚史,刑罚的人道性是人类刑罚发展的动力与方向,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国际社会反对死刑的呼声渐高,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本文就死刑的价值、废除死刑的基础进行探讨,以从理论上澄清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以及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研究的指南在历史研究中,是否贯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用阶级斗争理论说明和分析历史,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才逐渐产生相对立的阶级。自那时起,即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  相似文献   

7.
宪法第十三条的修改,提升了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突出了权利,也强调了义务,有利于鼓励多种成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上,历代剥削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大都是宣扬“天命论”的。他们宣扬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无疑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但是否都如长期所宣传的那样,是出于欺骗的动机呢?我却不敢苟同。我们知道,唯心主义天命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根源,一是阶级根源,一是认识根源。阶级根源说明了他们相信天命论的本能;认识根源说明了他们相信天命论的必然。因为在生  相似文献   

9.
死刑被称为最残酷、最无慈悲的“司法杀人”,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诞生于阶级社会以来,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死刑是我国刑罚中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国际刑法关注的焦点。“近代刑法之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也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从世界范围看.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厦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刑法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死刑限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死刑是现代刑罚体系中最古老的刑罚方法。从世界范围看,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虽然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应做到极大限度地限制死刑。而在死刑限制的问题上,则应注重政策、立法、司法三维一体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肉刑是一种摧残人的肢体的刑罚,它是奴隶社会中惩罚犯罪者的主要刑罚.由于封建社会是从奴隶社会脱胎而来,肉刑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仍被广泛的使用,但是肉刑是一种野蛮落后的刑罚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统治阶级对刑罚认识加深,肉刑从法律上逐渐被废除了.肉刑的废除是中国刑罚史上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应当看到肉刑的立废完全是出于统治阶级利益需要,在阶级社会里,肉刑这种刑罚只要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它永远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保护私有财产的基本内涵是:进一步明确了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加大了保护的力度,扩大了保护的范围,确立了征收和征用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的现实价值在于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构造安全的投资环境,有利于保护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有利于保障人权,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为社会保障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切实保护私有财产需要全社会要对立正确的保护和尊重私有财产权的观念,要及时出台及清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在法律的实施和适用中切实保护好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一种最古老、最久远的刑罚。随着人类社会人权呼声的日益高涨,世界上已有近110个国家和地区废除或者实际上不执行死刑。1998年10月5日,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公司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但同时提出了保留意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仍坚持保留死刑。我国的做法是否会出现人权保障与死刑保留的相互矛盾?我国死刑的保留是否具有其必要性?本文拟从人权保障和刑法学的角度对死刑保留进行探讨,说明在我国保留死刑正是为了有效保障我国公民的人权,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我国保留死刑的适用,与国际人权公约及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保护私有财产的基本内涵是 :进一步明确了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 ,加大了保护的力度 ,扩大了保护的范围 ,确立了征收和征用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的现实价值在于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构造安全的投资环境 ,有利于保护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有利于保障人权 ,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 ,为社会保障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切实保护私有财产需要全社会要对立正确的保护和尊重私有财产权的观念 ,要及时出台及清理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立法 ,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在法律的实施和适用中切实保护好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16.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之后,进入了阶级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奴隶与奴隶主是奴隶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奴隶主是剥削阶级,奴隶是被剥削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对奴隶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因此,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具体说来就是指奴隶、奴隶主两个阶级的产生和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为了弄清阶级的产生,首先得认识阶级是什么?列宁给阶级下了十分科学的定义,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权意识的增强和刑罚人道性的认同,世界各国刑罚结构趋轻化的改革已成为主流。我国刑罚结构是以死刑和监禁刑为主导的重刑刑罚结构,这妨碍了刑罚功能的有效发挥。减少死刑、完善自由刑、提高罚金刑地位和增设相关刑种应是我国刑罚结构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死刑在刑法体系中是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方法.因此,随着法制建设和人权制度的发展,死刑的适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当代国际社会、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发展,遵循联合国关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的要求,不断完善我国刑罚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虽然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是在死刑的立法方面可以逐步作出修改和完善,以最终达到与世界死刑制度的接轨.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上,历代剥削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大都是宣扬“天命论”的。他们宣扬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无疑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但是否都如长期所宣传的那样,是出于欺骗的动机呢?我却不敢苟同。我们知道,唯心主义天命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根源,一是阶级根源,一是认识根源。阶级根源说明了他们相信天命论的本能;认识根源说明了他们相信天命论的必然。因为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代,人们无法解释多种自然现象和灾害,只能解释为是上天的摆布。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曾经作过深刻的揭示,他说:“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归根到底决定着人们头脑中发生的思想过程。”而所谓“欺骗”,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用虚假的言语或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和司法体系,是应当与其社会基础相适应的,如此,在死刑的废除之路上,民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废除或者限制死刑,今天已经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是,死刑的废除和中国民意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双方的矛盾是否不可调和;中国的民意到底是怎么回事;统治机关,学者和社会在死刑废除的民意上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