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對晚清山東青州所出"太室塤"的發現與鑒定進行了詳盡的研究。文章通過梳理清末山東青州陶塤的發現經過,對太室塤的發現時間及陶塤與王懿榮等人的關係有了更明確的判定;通過勾稽、整理晚清金石學者對陶塤銘文進行的諸多研究與考訂,展現當時學人圍繞陶塤展開的各種討論,并從側面展現當時"金石文化圈"的動態交往場景;最後,文章通過對陳介祺、王懿榮二人往來書札的研究,真實還原了他們對"僞塤"的考辨過程以及面對"偽器"時的心態。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代以來,海德格爾研究在我國外國哲學研究領域一直獨占魁首,似乎我們從海德格爾哲學中看到了中國思想自我更新的契機。韓潮教授的專著《海德格爾與倫理學問题》曾得出這樣的結論:海德格爾與其說更接近尼采不如說"更爲接近"中國的"鄙薄仁義的老子"。然而,這部專著也揭示了海德格爾哲學的激追政治品質,以至於讓我們陷入如下困境:現代式的激進哲學何以可能與持守"中道"的中國傳統哲學相融。施特勞斯對海德格爾哲學的深刻批判告訴我們:古典哲學與現代哲學在品質上扦格難通。我們必須面對的真實抉擇是:跟隨施特勞斯回歸古典,還是跟隨海德格爾走向激進的實踐哲學。  相似文献   

3.
居卡爾(ZiyaGkalp)活躍於二十世紀初年,即現代土耳出現的關鍵時刻,爲其新文化運動領袖及立國思想即土耳其主義(Turkism)創始人,并爲執政革命黨"聯進會"(CUP)核心人物。本文旨在將之與中國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作一比較,全文分三部分:奥圖曼帝國蜕變爲土耳其的歷史背景;此過程中的兩個文化運動及其領導人那覓凱末爾(Namik Kemal)和居卡爾;居卡爾和胡適的比較。最後部分爲重點,分别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討論:兩人封新語文運動的貢獻;封新學術運動的貢獻;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以及對國家的貢獻。總結部分指出,胡適的影響主要在語文和學術,亦即以文化和立言爲主,居卡爾的貢獻則在於爲土耳其立國指出大方向,立功與立言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主義,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女性自我意識之覺醒,繼之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之興起,開始了對於"文學中的女性"與"女性的文學"之種種反思和研討.到以後女性主義性别之論述,則結合了舆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學派的對話,而且與時俱進地滲入了後結構主義舆後現代主義的種種新說.  相似文献   

5.
<正>一種文化,一種文明,多有對於幸福與美好生活的追求。當然也會有禁欲、壓制與更多地强調犧牲、把美好夢想寄托彼岸的講求,還有宣揚顛覆、仇恨、"聖戰"的激越。前者壓制,是爲了精神純潔與神聖化,是道德完滿的代價,或是爲了死後另一個世界的無限幸福;後者顛覆,則是由於對現存秩序與文化主流的否定與絶望。歸根結蒂,文化的追求在於光明、幸福、美好、正義、"天國"。孔子説顏回是:"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這也是夫子自道。尼釆的説法則是:"理想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會再制造出一個理想的地獄。"  相似文献   

6.
一 《異域錄》是清康熙朝後期五十一至五十四年間(1712—1718)满洲官員圖理琛(1667—1741)①和他參加的使團奉命辛苦地從喀爾喀蒙古(Khalka),進入鄂[俄]羅斯國西伯利亞朝西行了許多地方,②耗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到達占據在里海北邊乾曠的草原牧地的土爾扈特汗國(TurguKhanate),和它的國王阿王氣(Ayuki)见面,得以傳達清政府對土爾扈特的善意。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中國有藏傳佛教、漢地佛教和南傳的上座部佛教三大門派.佛教三大門派,在中國都有傳承.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在中國的藏族地區形成與藏區文化結合的特殊形式,然後延伸到蒙古地區、滿族地區,在藏蒙滿地區比較集中,都信仰藏傳佛教.傳到蒙古以後,比如現在俄羅斯境内的布理亞特人、卡爾梅克人,都是蒙古人的後裔,也都信仰藏傳佛教,到現在也是.滿洲人來到内地以後,逐漸和漢地的主流文化合流了.  相似文献   

8.
周積明 《中国文化》2023,(1):314-322
馮天瑜的一生致力於中國文化史研究。他的文化史研究論著,有一條清晰的紅綫,這就是深深地摯愛中華文化,爲此,他一直在執着地追問和探尋中華文明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它的生存機制如何?它的血脉是如何傳遞下來?由此進而去探求中華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爲了回答這些問題,馮天瑜圍繞中國文化的生成機制、文化特質,中國文化的元典精神,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態,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等中國文化史的重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建構了一個系統認識中國文化的體系,并在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上作出重要貢獻。他從觀念文化轉向制度文化,對中國歷史上的“軸心制度”——周制與秦制進行别開生面的研究,所著《“封建”考辨》振聾發聵,而《周制與秦制》則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部著作。他關懷并憂患於中國文化乃至人類文明的當下與未來,以木鐸之聲警醒當世。他病危之前,將其有待出版的口述史的標題定爲:“向着公民的無悔抉擇”。這是他對自己一生學術和思想人生歷程的自我定位,是對這個世界的莊重宣言,更是對陳寅恪“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遥遠致敬。  相似文献   

9.
中國古代的年終蜡祭是爲傳統的感恩節,其索享先嗇、司嗇、百種、農官、郵表畷、禽獸、坊與水庸八神而祭之,並及先祖、五祀,遍涉天地萬物與祖先神明,體現了先民博大的宇宙觀與仁至義盡的人文關懷。蜡祭之儀節先蜡而後臘,並以田獵之物爲牲,爾後行飫禮而正齒位,目的在於感謝天地萬物神明之恩助有年,勞農以休息之,使明孝悌德行。古蜡、臘分明,秦以後以臘代蜡,漸失其禮,今之臘祭臘八,僅其孑遺而已。西周之蜡祭可據辛鼎銘文得以揭示,祭名本作"罝",主行獵獻牲,其儀節儀注皆與文獻所載密合,這是我們第一次從金文中辨識出西周的蜡祭。周人以行蜡明德,並以仁德作爲作人之標準,祈願以德傳家,萬年爲人,足見西周社會崇德明禮之風尚。  相似文献   

10.
十六世紀末欧洲耶稣會士利瑪竇入華,揭開了中西文化交往的新篇章。說是新篇章,當然意味着在那以前,由基督教表徵的"泰西"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往,已有很長的歷史。 遠的不說。那以前九百五十年,便有景敎入華的記錄。時值號稱"天可汗"的唐太宗在位,他们的胸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過大量的事例,對中國與朝鮮半島各自的行政區劃、俗稱與隱語等層面的"江南"、"小江南"等做了詳細的對比分析,充分證明在明清不同時期,"江南"在朝鮮半島君臣心中的概念與寄托也在不斷變化與糾結之中。尤其到了清代,"江南"不僅是富庶繁盛、人文淵藪之地,更是"大明"的代名詞,是他們心中特殊的政治意象與未來寄望。朝鮮君臣這種不同而多變的"江南"鏡像,説明了現實社會與山川景物,與人們心中的政治立場與固有理念相衝相撞時,立場與成見往往會占據上風,真實的景象與事實會被遮蓋和異化,而滿清與朝鮮就在這樣遮蓋與異化的交往過程中,共同走向了衰亡。  相似文献   

12.
首論同光體的特徵與提出時間。再從清詩風習之變看同光體的形成。清前期與中期詩壇有成就但均有所不足。道光、咸豐時期形成的宋詩運動,與桐城詩派都影響到五十年後興起的同光體。同光體詩派取清前期、中期諸家之長,糾其偏,棄不足,窺門徑,求新變,終能造就一代之成就。其三,清末詩壇形成衆多流派,本文辯析了三位前輩學者分派之説的異同。同光體脱穎而出,成爲詩壇的主流。其四,在武昌張之洞幕府的因緣際會,促成了同光體的舉幟揚旗。陳衍與鄭孝胥、沈曾植、陳三立是這一詩派形成的重要人物,衆多詩人追從效法。後來核心層人物主要活動於武昌、南京、上海等地。其五:同光體的興起與社會亟變、人心思變、思潮競起的晚清世運相關。其詩作反映這一轉軌時期的現實與内心的痛苦。民國前期,同光體詩派以清遺老爲主,繼續發揮領袖舊體詩壇的巨大作用,其後學分布在高校或文化界、軍政界,潜承同光體之傳統,出現學者詩人。  相似文献   

13.
1956年以前,胡厚宣先生曾在復旦大學任教達十年之久。爲收集甲骨文研究資料,他與近代收藏大家劉體智先生相结識。劉氏收集甲骨、銅器、古籍善本、書畫文房極夥,因藏有甲骨二萬八千餘片,被胡厚宣譽爲"羅振玉以後的第一人"胡氏任教期間,曾多次帶领復旦大學文史兩系學生前往劉體智"小校經閣"參觀甲骨珍藏,受到了熱情接待,劉氏後人現藏有胡厚宣致劉體智書札二通,寫作時間爲1955年8月,其中透露了與二人交往有關的珍貴信息,如胡厚宣在復旦大學的教研感受、劉體智的個人著述情况與住所變動情况、兩人共同的朋友容庚、商承祚、徐中舒等人的當時處境等。根據相關綫索可知,胡厚宣曾對劉體智著述的歸宿問題付出過心力。  相似文献   

14.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無論哪個政黨、派别或個人,只要想進行有效的思想啓蒙或社會動員,都離不開"演説"這一利器。本文希望深入技術層面,考察晚清以降的"演説",是如何被鼓動及訓練出來的。借助大量目前能找到的演説學譯本及著作,討論以下問題:一、作爲"聲音"的演説;二、"演説學"之傳入;三、演説的定義與溯源;四、分類、技術及姿態;五、無邊的"國事"及"有聲的文學"。  相似文献   

15.
剽襲三題     
正剽襲愈於原作阮吾山《茶餘客話》卷十一云:"桃源驛見壁上題詩云:'走馬張弓四十年,封侯無路且歸田。芭蕉夜雨梧桐露,注到孫吳第幾篇?'後未題名字。亦不凡之才。"舒鐵雲《瓶水齋詩話》謂"北道題壁詩罕見佳者",而舉所賞者三首,其一即阮所錄之詩也。壯懷未遂,退老江湖,窮愁著述,思貽後人,二十八字,足抵一篇《老將行》矣。余少小讀之,至老不忘。頃閱閻古古爾梅《白  相似文献   

16.
漆永祥 《中国文化》2022,(2):203-223
本文對燕行使團中的正使、副使與書狀官的選拔方式、任命過程、回避條件、在途在館活動以及返國後的獎懲措施等,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與探究。正、副使與書狀官在組織使團、貢品物貨、車馬行李、沿途食宿、在館活動直至達成使命的全過程中,起着絶對的指揮與支配作用,他們還對朝鮮兩西(黄海道與平安道)沿途吏治有監督權與奏議權。使臣出使過程中,往往還産生諸多的矛盾與糾紛,而且也是走私貿易的獲利者,在歸國後也有諸般的獎賞與懲處措施。他們既是朝鮮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與實踐者。因此,對燕行使團中正、副使與書狀官的研究,不僅可以釐清彼時朝鮮使團的燕行活動與相關使命,也可以對今天處理中國與朝鮮半島兩國的關係,起到一定的借鑒與參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教"經典在春秋後期至戰國峙期所面臨的根本危機,與其説是其文本與儀式的存績問题,毋寧説是其傅習與實踐方法的陳舊、淺俗與偏颇。就《诗》《書》而言,主要表現爲純粹的知識化倾向使其在時用性方面受到質疑;而對於禮、樂而言,則是技術性與形式化的倾向使其不僅無法用以维系宗法觀念,反而成爲贵族炫耀财富、助長欲望的工具。面對这些危機,孔子及其部分後學嘗試通過一種"儀式化"的《詩》《書》微引方式来强化《詩》《書》與當下政治、倫理問题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在理論層面對禮、樂進行一系列新的"賦羲"。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四教"之學的體系,并對漢代經學的發展形成若干影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整理并考釋1903年間嚴復致夏曾佑的數件信函。這些信函圍繞19世紀著名東方學家繆勒所著《韋陀講義》一書的閲讀與翻譯展開,再現了嚴復從發現價值到選定翻譯,求索參考書并確定翻譯原則,最後却因故暫緩翻譯的一個完整的閲讀與翻譯流程。在考證嚴復所讀的具體書目以及夏曾佑所提供的西文與日文參考書目基礎上,本文揭示出嚴復與夏曾佑因各自不同的學術興趣與閲讀偏好,在尋找吠陀經典的過程中殊途同歸,其最終目的都是爲了在"西學"中尋找中國救亡圖存的出路。本文爲了解嚴復的翻譯理念與流程、嚴復與夏曾佑之間的學誼交往、清末民初梵學在西學東漸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正關於《列子》的成書和旨趣問題,從宋代到近現代學術界一直都在討論,參與討論者不乏國學大師一流人物,今人甚至有篇幅不小的專著間世~1。古今研究者公認的事實是:《列子》的思想、語言和故事與佛學有一定的聯系。而在先秦時期,佛敎尚未進入中國,如湯用彤先生所言:"佛敎自西漢來華之後,自已有經典,惟翻譯甚少,又與道流牽合附益,遂不顯其真面目。……及至桓靈之世,安清、支讖相繼來華,出經較多,釋迦之敎乃有所據。"~2也就是說,在東漢中後期,漢譯佛典才開始較多出現,而佛經的廣泛流行,則  相似文献   

20.
錢恂早年相繼随同薛福成、許景澄、龔照瑗出使歐洲,後經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奏調回國,時間是在1895年。他在張之洞幕府的第一份差使爲江南自强軍洋操提調。1899年初,錢恂被任命爲湖北游日學生監督,這背後有强烈的日本方面的推動因素。同時期,張之洞也一度計劃派遣鄭孝胥赴日出任學生監督。在張之洞幕府中,錢恂與鄭孝胥均爲幕主所倚重,但彼此政見不同,仕途發展也有所差異,二人之間始終存在着隱性競争關係。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錢恂與張之洞關係緊張,一度接近破裂邊緣。錢恂在日激進言論,後來引發有關"張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夢"的争議性話题。錢恂之觀念有其自身發展脉络,當時通過汪康年的關係,也可能間接受到日人宗方小太郎的影響。本文以爲,作爲"中等人物"(姑取非達官顯貴亦非草根平民、既富傳统素養又經新學熏陶之意)的代表,錢恂其人對於理解晚清政治與社會,有着不小的研究價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