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郁欣如 《视听界》2001,(2):35-37
新年伊始,香港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顾问团及香港电台,亚视等机构媒体于1月4日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电视节目欣赏指数研讨会”,来自香港与内地广电业,报业和理论界的200多位人士出席了会议。会上,香港理论界及广电业的10多位专家,学围绕电视节目欣赏指数的调查方法和研究结果阐述了各自的见解,并回答了与会的提问,笔作为与会人员将相关内容,观点作一归纳介绍,以供广电业同仁了解,学习。  相似文献   

2.
欣赏指数与电视节目品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台经营的品牌化是当今理论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课题。同时也是电视台.电视节目新一轮发展的方向。可是品牌化的标准是什么?品牌化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收视率调查和曲高和寡的欣赏指数调查.究意谁更能说明品牌的“含金量”呢?我们尝试把欣赏指数与节目的品牌化联系起来发现.欣赏指数所反映的节目内在质量.观众满意度和忠诚度等等要素.对于电视节目的品牌化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弥补收视率调查的诸多不足.创造更健康、更积极的高品质电视市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众传播模型中受众主体性展开论述,结合电视节目受众调研的现状,解读电视收视率的有限作用;比较分析了不伺地区市场的电视节目受众“欣赏指数”的调研,并且指出此类研究中调研方法的困惑和实施难点,从而得出“多元化”对于受众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视观众“满意度指数”(AudienceReactionIndex)也叫“欣赏指数”(Appreciationindex),它是测控观众对节目质量的评价、对收看过的频道或节目满意程度的指标,也是在收视率这个量的指标之外的另一个“品质导向”指标。①它是一个舶来品,最早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展开调查实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BBC就曾经对广播听众进行过调查,了解听众对电台节目的喜好;战后,BBC将电台和电视台节目分开处理;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欣赏指数或满意度指数被引入电视领域,用来衡量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评价与喜好。到20世纪80年代,已逐渐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经济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素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重外不重内,主持人素质“营养不良”。一些经济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往往重形象、轻内在,重年龄、轻阅历.重口齿、轻素养,走入了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误区.影响了节目质量。在“华鹤杯”优秀电视经济节目主持人展播中.有一期《股市分析》节目,采取的是主持人在演播室采访股市专家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电视节目评价是电视媒体质量管理控制的前提,是电视节目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子系统.然而,我国早期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侧重于了解传播效果,大都停留在微观和粗浅的层次.而目前盛行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是由收视率调查和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x简称AI也称作观众满意度)组成的二元标准.诚然,它的出现为传播者提供了一把了解观众的尺度,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弊端显而易见,收视率和欣赏指数侧重于体现电视节目"量"的标准,较少地体现了受众对电视节目"质"的评价.因此,单独凭借二元指标来评判一个节目的成败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7.
周郑丽 《视听界》2013,(1):70-72
随着受众口味的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电视节目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求新”、“思变”成了电视节目寻求生存之道的突破口。然而,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研发状况让人担忧,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0%的省(市)成立了节目研发部门,开展节目创新活动,但实际上大多数研发还停留在搜集购买国外优秀电视节目的阶段,或者对其他台的成功节目进行简单改装模仿,实质性的研发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8.
“造成电视传播低俗倾向和泛娱乐化现象的终极原因,是中国电视在市场化进程中对利润指标的片面追求。因此,用主流价值观统领中国电视的评价标准是大势所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看来,首先应该有制度保证,“增加新闻类、社教类节目的比例,缩小游戏娱乐类节目的播出平台”。他建议:“把欣赏指数、满意度等软指标变成具有市场导向的硬指标,着力构建电视节目恪守审美与艺术价值判断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9.
提到电视节目主持人,人们大多会想到俊男靓女和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2007年中央3台举办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大赛和“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参赛选手他们或机智、或诙谐、或儒雅、或大气、或稳重、或活泼,总之是琳琅满目、个陛彰显、异彩纷呈,随着我国电视业的迅速发展和广大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群体的素质要不断提高,更加全面。“文化型、知识型、主动型”等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将超越以往的主持人模式从而成为新世纪选拔主持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名作欣赏》创刊二十年了。古时,这个年龄的男人称“弱冠”,今天这个年龄的男女大约还在大学读书。总之,二十来岁的人,还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刊物不然,二十年的刊物则人人称老了。谁能说《名作欣赏》不是老牌刊物、老刊物?老而保持青春,老而保持活力,老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这恐怕是《名作欣赏》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名作欣赏》创刊于1980年。那个时候,人对于所谓精神食粮,尚处于半饥饿的状态,精神饥饿的人们拥挤着或排着长队买刊物。对于名作,更是求之若渴。所以,当时的办刊人在讨论创办刊物时,一致通过了“名作欣…  相似文献   

11.
电视节目的竞争,除了收视率的较量,人们还关心观众对节目质量评价和观看节目的满意程度。于是在电视节目收视率调查之外又有了观众对节目质量的调查,以获得对节目评价更有意义的欣赏指数。本文将对收视率和欣赏指数在电视节目评价中的应用及两者的关系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2.
胡锡平 《记者摇篮》2005,(10):47-47
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一般说来艺术应是以丰厚的文化为其底蕴和基础的.没有文化的底蕴和基础作支撑,艺术的水准档次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一部电视作品,无论是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电视专题节目,甚至一个电视栏目都离不开文化的基础和文化意识,科学文化知识的注入。匮乏文化意识和文化蕴含的电视节目如同空中楼阁,也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缺乏生命力和坚实的立足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欣赏受众对包括电视传媒在内的一切大众传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中首要的就是对各方面文化形态的审美欣赏需求。这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化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节目推出主持人以来,电视主持人这支队伍迅速壮大,同时,伴随着电视节目的细化和多元化,观众需求电视荧屏更加符合个性化欣赏标准和欣赏习惯,所以说,个性化主持人的出现是观众意志的反映,是电视媒介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主持人的个性化发展大致遵循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不仅是电视节目的核心人物,也是指引观众欣赏电视节目的引导者。可以说,他们是电视节目公众形象的代言人,好比一座具有感情色彩的桥梁将观众和电视节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观众对电视节目最初的印象倾向集中在主持人身上。主持人最先呈现给观众的是他们的外表,为了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他们要具备良好的形象,并通过形象造型来进一步地诠释自身的魅力,传达电视  相似文献   

15.
刘可烁 《声屏世界》2004,(11):53-54
有了收视率。为什么还要有欣赏指数呢?这个问题道出了欣赏指数和收视率之间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6.
电视节目评价的二元指标体系:收视率与欣赏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妍艳 《现代传播》2003,(6):121-122
在目前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中 ,占主导地位的收视率调查和曲高和寡的欣赏指数研究是节目评价中应用的二元标准。本文分别对收视率和欣赏指数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加以剖析 ,探究电视节目的科学评价方法。一、收视率的应用现状与弊端中国的收视率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发展于90年代并日趋成熟。收视率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电话法、仪器法 (人员测量仪 )与日记法等 ,由于这些方法各有利弊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收视率数据的精确度 ,可以根据调查目的的侧重点不同而去选择合适的方法结合使用。任意一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表明的是这个节目在多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9亿多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电视媒体比报纸、广播、网络等其它媒体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所接受。农村电视节目在帮助农民朋友解疑释惑、促进信息流通,传播文化知识、宣传民主法制、倡导现代文明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静 《声屏世界》2007,(8):44-44
立足鲜明。人类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语言交流变得更加鲜明.表现出直截了当、简明扼要、节奏明快等特征。这些特征必然影响到电视受众的欣赏习惯,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现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鲜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旨鲜明。语言所表达的观点应该十分明确,富有说服力:所表达的感情应该爱憎分明,富有感染力。二是语言鲜明。用词造句要准确的表达意思,简明流畅.避免拖沓,不说和少说废话。  相似文献   

19.
王涛 《声屏世界》2009,(4):68-68
关于影视剧,民间有许多见解,说来十分精辟。如“三上”现象:言情戏“上床”,武打戏“上房”,古装戏“上朝”,讽刺的就是时下影视剧的雷同风。难怪有的电影导演们“侮辱”观众的欣赏水准太低,整天浸泡在这样的电视娱乐消费中,忙碌的人们早已失去了欣赏的胃口和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数码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介入音视频节目的制作,尤其是广大电视节目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日益苛刻,这一切都表明尽快提高电视节目编辑制作的技、艺水准是刻不容缓的。一、电视节目编辑制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先进设备与技术在日常节目观看中不难发现,有些节目除镜头编辑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外,还有一些节目图像质量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