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典型人物。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典型。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中给他以喜剧的外套并寄寓了悲剧的内核。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自身因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受奴役受压迫被人轻视的下层人,大家对他的处境表露出同情,而对他的精神即阿Q精神,又往往会报之以嘲笑和鄙夷。其实是我们仅仅看到了阿Q精神的负面影响,而没有看到它的正面价值。为了尽可能地挖掘出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的合理性,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下的阿Q,显然是集国民性弱点之大成的不朽艺术典型。因为在阿Q精神(主要指阿Q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中,就包含了鲁迅心目中的盲目自大、自轻自贱、主一奴根性、马马虎虎等等国民性的主要弱点。鲁迅就说过,他所以创造阿Q这一艺术典型,就是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即“沉默的国民的魂灵”。①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记得当年我在高中读书时,慕名读过《阿Q正传》,读后觉得小说挺幽默,阿Q这个人很好玩,像个小瘪三,至于阿Q能进入世界文学画廊,我有些茫然,心中不免有“名不副实”之感。大学高年级听李何林开“鲁迅专门化”讲《阿Q正传》,仅“精神胜利法”就讲了五课时,当时深为李先生博大精细的学问所折服,阿Q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也站了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过去因没读懂《阿Q正传》就妄加褒贬而惭愧。当我步入中学讲坛后,《阿Q正  相似文献   

5.
论阿Q的形象     
阿Q是鲁迅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阿Q这一形象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颇大。阿Q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阶级特征。从阿Q出身、精神胜利法、革命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阿Q死因探源     
读过《阿Q正传》的人无一不对阿Q最后的无辜被杀感到震惊,并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慨叹:精神胜利法真是害死人!但我以为,阿Q的死固然是由于光头老把总的诱供,也与他的懵懂无知、喜欢张扬的个性有关,若要说阿Q的死因就是精神胜利法,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阿Q而言,越太爷就是个文化人了.第一,赵太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象阿Q那样老搞不清挨打和打人的两个我哪个是自己,也搞不清对象究竟是老子还是儿子.第二,赵太爷有明确的阶级意识,不象阿Q那样只在朦胧地揣测:先前和现在,儿子和老子一一这样一些时空及血缘意义上的分别.阿Q没有利益要求,也没有阶级意识,只在那儿活着.第三,赵太爷有一套封建地主特有的,而且是中国的封建地主特有的用世方式和思维方式.对阿Q的残酷剥削在先.对阿Q的曲意逢迎在后,由于中间的革命风潮.前面的煽耳光就顺利地转化为后面的称Q哥.而阿Q呢,几乎没有什么生存目的,也就无从谈方式.若说方式,那就是他的精种胜利法了.一般意义上的自欺欺人是有着一个心理转换机制的,至少在潜意识中是有着掩饰和回避的意向的;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纯粹是一种自卫的舐伤的本能.不具有人类方式上的悲惨意味.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有着自我意识、类意识和自觉自为的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的赵太爷是文化人;阿Q没有这一切,其低能和弱智已经到了失却人文内容和形式的地步,便只是自然人.  相似文献   

8.
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为何要用一百多字详尽地写阿Q画圆的过程?有人认为鲁迅这样写是因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有人认为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有人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我认为鲁迅写阿Q画圆圈时的心理和一系列言行,其目的在于运用细节描写揭示国民的精神麻木、愚昧和至死不觉醒,“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为何要写阿Q画圆呢?一方面,阿Q被抓入狱、临刑前按惯例要签字画押,但阿Q却不识字,所以只能以画圆圈来代替画押。由此观之,阿Q画圆是故事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阿Q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原型",有着众多的文学后裔,仅就1990年代后小说而言,就出现了刘跃进、许三观、福贵、陈奂生、张大民、<阿Q后传>中的"阿Q"等人物形象,这些变异的后裔或多或少遗传了他们的先祖阿Q的精神基因,表现了大致相似的"阿Q相"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由于作家写作宗旨、价值立场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家对人物的主体情感态度差异甚殊.  相似文献   

10.
王海 《华章》2012,(21)
鲁迅先生在1921-1922年创作了《阿Q正传》,作品中的“阿Q”形象世人皆知,所衍生出的“阿Q精神”更是影响深远.本文从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重新论述了前人早已有之的论点:“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是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阿Q精神”确实随处可见,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本文同时从唯物主义的辨证论出发,论述了“阿Q精神”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消极的一方面,并且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本文试从“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阿Q精神”消极作用大于积极的一面;“阿Q精神”也有着积极的一个方面论述随处可见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读书,仅用寻常眼光很容易流于庸常,若真要能读出智慧,读出见识,那往往得靠另一种眼光——“慧眼”。一说起“阿Q”,一定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似乎,“阿Q”就是“精神胜利法”了。然而,一直认为“精神胜利法”在人类生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廖沫沙、聂绀驽就  相似文献   

12.
本就骆冬青《重估阿Q》所得出的“阿Q精神”的价值重估命题,从三个层面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阿Q精神具有最大的典型性和普适性,就人类存在的荒诞性来说,我们都是阿Q;阿Q的个体精神活动,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改造阿Q精神的企图,都是荒唐的;任何将这种企图付诸实施的行为,都是荒谬的;如果以大规模的暴力手段,来强制实施对于另一个化或人群的精神改造,那将是一可怕的灾难,而这一灾难已经且正在发生。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的性格本质是由“奴隶意识”和“帝王意识”构成的。阿Q是一个象征符号,他是对中国人的高度的精神本质的象征,而且未庄的所有人都与阿Q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成。《阿Q正传》采用的是一种反讽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5.
关于阿Q ,自他诞生以来的 80年间 ,人们说得太多、太细、太深了。你几乎再很难找到新的话题和切入点。我想从人物类型———即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的角度 ,谈谈自己的想法 ,看能否谈出些许新意 ?对于阿Q这一形象 ,已有许多权威的评论。这些论述排列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阿Q形象的接受史 ,反映了我们对阿Q形象认识的不断深入。 1 92 2年初 ,鲁迅的《阿Q正传》还没有在《晨报副刊》连载完毕 ,沈雁冰 (茅盾 )就认为 :阿Q“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 ,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小说月报》1 92 2年 2月第 1 3…  相似文献   

16.
<正>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  相似文献   

18.
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阿Q正传》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尚无人超越。恩格斯在给马哈克纳斯的信中,谈到最充分的现实主义要求时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阿Q正传》的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鲁迅从现实生活中严格地选择与提炼出足以表现阿Q的性格特征的真实细节,而且还在于最大成功地写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流浪雇农阿Q的典型性格。阿Q这个典型的审美价值在于;他既是独有的“这一个”,又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阿Q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特质,具有特定阶级地位的特质,还具有时代伦理道德、社会心理以及整个精神文明的特质,也就是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质。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杰出的典型。这里,我只就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性格的同时,怎样独具匠心地再现了阿Q所生活的典型环境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为,这种考察对研究《阿Q正传》是有裨益的。对阿Q形象首先予以注意的是茅盾先生,他认为:一、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通讯》《小说月报》13卷第2号)二、“‘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读<呐喊>》《文学周报》91  相似文献   

20.
江洁 《文教资料》2011,(16):15-17
因为鲁迅笔下的阿Q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身上所表现出的国民性的弱点具有典型性,所以对阿Q形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学术界对阿Q形象的研究多且深入,学者们偏向于认为阿Q是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但他们忽视了阿Q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自觉性"。阿Q虽然愚昧和麻木,但他的自觉性仍在文本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本文试图从阿Q精神的意识层面分析,对其所包含的"自觉性"加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阿Q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