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的天才作家D.H.劳伦斯创造了多位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女性厄秀拉。本文通过分析厄秀拉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试图探讨她情感意识、女权意识、生态意识的变化与完善,以她的个体经验给人类社会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厄秀拉是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具有现代新思想的女性代表.本文从厄秀拉这一具体新女性形象出发,旨在探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摧残和扼杀,以及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和突出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既"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解读《恋女》中的女人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4.
厄秀拉是劳伦斯塑造的一个最出色的叛逆女性形象。厄秀拉在现代社会和两性关系中的挣扎 ,表现出血肉和生命本能冲破文明束缚而成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是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女性主义运动与生态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人对自然的统治与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处.D.H.劳伦斯在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通过对英国工业化小镇以及女主人公厄秀拉的刻画,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表达了实现人与自然和男女两性关系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戴·赫·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并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独辟蹊径、惊世骇俗。而《恋爱中的女人》作为劳伦斯的扛鼎之作,自然也是评论界的宠儿。小说中的爱情可谓是一大亮点,因为它包含了厄秀拉与伯金的和谐之爱、赫麦妮与伯金的驾驭之爱、戈珍与杰拉德的征服之爱、伯金与杰拉德的同性之爱等诸多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性爱的探索研究,始终是劳伦斯小说的重要主题,《儿子与情人》(1913)关注的还只是旧的两性关系的不合理性,因此,批评旧的畸型性爱就成为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虹》(1915)和《恋爱中的妇女》(1920)开始构建新的理想的两性关系,描写了“星式均衡的男女关系”,把性爱的探索研究推进了一步。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不仅深化了性爱与现代文明、自然人性内在联系的探索,而且礼赞性爱对于失落在20世纪荒原上的生命的救赎,赋予了性爱以宗教偶像般的力量。劳伦斯的探索研究,确实夸大了性爱的社会作用,但无疑使性爱获得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严肃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劳伦斯作品女性人物,《儿子与情人》中的莫瑞尔夫人、米丽安*利弗斯、克拉拉*道斯,以及《虹》和《恋爱中的妇女》中厄秀拉*布莱温的分析,可发现劳伦斯通过对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试图表现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违反自然与自然本性,人们受到假象的蒙蔽,生命力遭到削弱.人类要复兴,就应正视自身真正的本性,在人、自然及社会中建立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运用例证的方法,对二十世纪英国作家D.H.劳伦斯劳伦斯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进行了重新解读,分析了赫麦妮与伯金、杰拉尔德与古兰德、厄秀拉与伯金的男女关系,进一步探讨了作者关于男女之间和谐关系的论证,批判了劳伦斯关于男女理想关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D·H·劳伦斯的小说《虹》,是以性爱为主题,以社会生活为背景,而不是“将社会主题与个人主题”完美结合起来”。 作者仅把社会当作描写性爱的背景,以突出性爱与文明社会势不两立。你看,在原始、封闭的生活中,厄秀文的祖父母:汤姆·布兰文与莉迪娅是那样和谐,而在矿井中,矿工的妻子只把性爱当做维持生存的工具,丈夫不过是他们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她们不得不更换丈夫,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里,文明社会已把人性降格为它的奴隶,性爱,不再是闪烁着光辉的明星,而是一只地上的小爬虫,隆隆机车驶过,把它碾得粉碎。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婚恋展开。表面看来,小说展现了社会的进步,田园化的牧歌生活为机器的轰鸣、铁矿的黑烟代替,但实际上,作者的着眼点,仍在于三代人的大同小异的生活。第一代人:汤姆·布兰文与波兰流亡贵族的后裔莉迪娅的婚恋,第二代人:莉迪亚前夫的女儿安娜与汤姆·布兰文的侄子威尔,第三代人:威尔、安娜的长女厄秀拉与安东·斯克列本斯基。这三代人,都有各自的爱情冲突,内心的激荡,这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 性爱问题,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而且,他们三代人,都是几乎与世隔绝的人。虽照外面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劳伦斯作品女性人物 ,《儿子与情人》中的莫瑞尔夫人、米丽安·利弗斯、克拉拉·道斯 ,以及《虹》和《恋爱中的妇女》中厄秀拉·布莱温的分析 ,可发现劳伦斯通过对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 ,试图表现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违反自然与自然本性 ,人们受到假象的蒙蔽 ,生命力遭到削弱。人类要复兴 ,就应正视自身真正的本性 ,在人、自然及社会中建立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D·H·劳伦斯以一系列独具个性的长篇小说赢得了世界的赞誉,但是绝大部分的评论家都将目光投射在他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上,而往往忽略了其于转型期创作的几部作品。《出走的男人》是劳伦斯转型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探讨了男人出走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出走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抗,也是劳伦斯希望重建和调整男女关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任丽 《现代语文》2006,(8):93-93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恋爱中的女人》中塑造了两个可爱的姑娘——厄秀拉和戈珍。她们身上共同的可爱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们都有自由意志,她们生活在各式各样的人中间都能保持自我。当她们的父亲说人家怎么看怎么说时,她们共同的反应是憎恶这种认识,她们已幸运的超越了人群找到了自己,这是非常可贵的地方,要知道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找到自己,只是闭着眼睛随着生活的惯性跟在别人后面前进或后退,她们却能用心生活。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的杰作《虹》和《恋爱中的妇女》,其迷人之处和艺术魅力离不开它的哲理意蕴。《虹》阐述了布兰文一家三代寻找理想的历程,它以家世小说的形式出现,但并不侧重于某一代。《恋爱中的妇女》以厄秀拉·布兰文与伯金,古德伦·布兰文与杰拉尔德的行动过程为经,以他们的理性思考为纬,对第三代布兰文作详尽、深入的分析。《恋爱中的妇女》不仅是情节上对《虹》的继续,更重要的是,它把《虹》中受家世小说的局限而无法详尽述说的哲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两书相互补充,从而完成了对其哲理意蕴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秀拉是一位敢于反抗传统社会,努力追寻自我价值的黑人女性,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当时的社会勇敢地发起了挑战与反抗,展现了当时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所不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透过秀拉这个人物形象对神话原型的戏仿与置换,分析解读秀拉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过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秀拉的精神本质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虹》三代女主人公的象征意义分析,解析其独立意识的发展和崛起,重点对厄秀拉新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解读劳伦斯深邃的自然观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塑造出同名主人公秀拉—一位典型超越性自欺的人物形象。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秀拉具有典型超越性自欺的特质,其自欺性集中表现为自为存在内在冲突中的一种超越性偏执:具体体现在“循环否定中的虚无”和“无限超越中的焦虑”两方面。秀拉的“超越性自欺”生活模式割裂了她与周围人及其所生活的社区间的关系,解构了黑人生活社区中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甚至导致她自身的毁灭,但秀拉的摧毁力量中也孕育着建设与新生,在秀拉死后的多年后,“底层”社区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变化正是秀拉摧毁力量中孕育出来的新生力量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儿子与情人》的解析,试图揭示其所承载的《圣经》涵义,在小说中,D·H·劳伦斯借人物之命运,强烈批判了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对旧道德的批判是劳伦斯建立新道德新信仰的基础,而享受生活,认识到男女性爱和谐力量的伟大正是劳伦斯在冲破禁欲主义之后首先提出的新道德、新信仰理论。另一方面,劳伦斯进一步提出了以男人为主的家庭观念,并对祭祀作用作出了新解。  相似文献   

19.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现代派作家之一。他的思想虽受过佛洛伊德的影响,但对于性爱的本质和功能,他与佛洛伊德的意见相异。劳伦斯认为,性之真正意义,是美感。性和美是一回事,尤如火和火焰是同一回事。憎恨性,就是憎恨美。想让爱具有生命之美,就必须尊重爱。劳伦斯认为,性爱的功能是快乐,而不是生育。人类的本能是积极的创造。劳伦斯的大部分性爱观点在其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均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刻画了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秀拉。这个形象是美国文学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正如19世纪的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秀拉也是黑人女性作家的非理性替身。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作者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白人和男人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旧传统文化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令人窒息的性别角色,强有力地为黑人妇女的解放和独立而呐喊。事实上这也是男权社会的女性为了取得独立和平等所必然走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