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意志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凯特·肖邦的《觉醒》中,多处有着自由意志的内涵。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自由意志的角度解读《觉醒》的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挣扎选择,以及选择后的沉沦。本文将通过对自由意识这一概念的探析,来指出爱德娜有权利去选择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并且有能力对她的选择所负责。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作品《觉醒》初遭冷遇、后为学界所挖掘、并得到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有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泳"促成她的觉醒,使其获得自由等。本文从我国庄子《逍遥游》中的"游"视角出发,探析《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认为她的"自由"之路,实际上是形体"自毁"之路。爱德娜之形为物役、心为情困,远未达到庄子"游"的境界。这说明肖邦观察到了个人自由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塑造爱德娜这一形象,启迪人们对何为真正的女性自由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在孤寂中存在,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相似文献   

4.
《觉醒》中爱德娜形象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特·肖邦的《觉醒》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其中爱德娜备受关注并被贴上了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女性代表”的标签。然而,爱德娜的形象是多维的。从小失去母亲的爱德娜对母爱的渴求伴随着她的一生。在格兰德岛度假之旅中爱德娜遇到了生活之“母”——阿黛尔,精神之“母”——莱思小姐,两种力量的合力影响着她,最后她回到象征生母——大海的怀抱,最终获得母爱,同时个性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5.
《觉醒》是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作,是一部体现了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位已婚的年轻女子爱德娜拒绝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故事。要深刻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这一主题,就要分析爱德娜的觉醒历程,即从其早期在父权社会中的屈从,到逐渐意识到女性附属地位并重建女性自我形象,再到爱德娜最终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6.
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的代表作《觉醒》一般被视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部分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对婚姻的叛逆体现了女性的觉醒。从儒家婚姻观视角审视爱德娜,实情并非如此。她的行为与儒家婚姻观背道而驰,最终婚姻破裂,殒身大海;而拉蒂诺尔夫人与凯特·肖邦本人与儒家婚姻观相契合,因此婚姻幸福,值得效仿。本研究旨在对现代女性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成为贤妻良母、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与婚外两位男性的情感纠葛,被诸多学者看作爱情,然而本文认为,这不是爱情,而是一种病态爱情心理。首先,她离开伴侣的痛苦表现,不愿社交、照顾家庭的表态,反复无常的情绪等等都彰显了她心理的扭曲;其次,她对待家人——尤其是丈夫和孩子,总是忽冷忽热;而后,她对罗伯特情感的执拗也来源于心理疾病,以至于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总之,爱德娜的行为能够与爱情成瘾的六条范畴化症状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断她对婚外两位男性的情感是爱情成瘾,而非出于真正的爱情。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爱德娜的爱情成瘾问题,以期对现代社会正确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所著的<觉醒>自1899年初次发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比如说:女性主义、达尔文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然而,学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心理状态关注得不多.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鲜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这部作品,本文作者试图运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达娜‘杰克的抑郁症理论来对<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挥之不去的抑郁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与解析.  相似文献   

9.
美国小说家凯特·肖班的小说《觉醒》自1899年问世以来,评论家就对女主人公爱德娜的行为众说纷纭,对结尾爱德娜自杀的意义更是争论不休。尽管作者在作品中对女主人公的行为未加评判,但小说中的文本细节与作者本人生活背景和经历的比照体现出作品采用以“故事本身揭示真相”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新女性的激进对抗行为所持的虽不乏赞赏但更多是传统保守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0.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肖邦的代表作。随着女性要求自由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这部被誉为"研究女性的经典小说"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也理所当然再一次成为讨论热点。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系统分析肖邦及作品女主人公爱德娜不甘顺从传统指向,大胆追求自我意识的性格,从而得以深刻体会及总结其中富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了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小说《觉醒》,分析文中父权-夫权制对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压迫、探索她与自然环境中大海、小鸟的关系,从而揭示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及工业文明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表达了作者追求女性解放和构建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2.
乔治·爱略特和凯特·肖邦是19世纪英美著名女作家。在她们的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坊》和《觉醒》中,女主人公麦琪和爱德娜经历了一番“主体意识”的觉醒,但都以悲剧的死亡命运结束了和传统社会的抗争。两位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失落反映了爱略特和肖邦身为女性作家在19世纪作为创作主体的困惑和迷惘。悲剧潜质是时代在她们小说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经典《觉醒》蕴含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等哲学理论,诠释了主人公爱德娜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实现其"自为"本质的探求历程,并洞见了她以结束生命来超越自我,获得精神完美这一觉醒行为的深邃内蕴。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话语角度展现的空间感是话语空间关注的问题。小说通过不同的视角不仅能够展现小说人物及叙事者各自的空间感,并且能够展示二者之间的距离变化,以达到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目的。分析《觉醒》中的女主角爱德娜和叙事者肖邦两种视角分别所展示的空间感,以及两种视角的空间距离,说明话语空间在推动爱德娜的觉醒之旅、深化觉醒内涵的作用。小说是对空间艺术的无意识触碰,也是肖邦对女性的空间诉求的有意识表达。  相似文献   

15.
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觉醒》中女主人公的觉醒,需通过理解文中大量的象征和意象手法的使用来解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爱德娜那种有血有肉、有爱有欲的经典女性形象。同时,也更进一步认识到肖邦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而只是一个对女性的处境和心理相当关心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1892-1973)的获诺奖作品《大地》(1931)与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的《觉醒》(1899)(一般被视为美国女性文学的开山之作),分别塑造了为人妻、为人母的阿兰和爱德娜形象。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对比发现,阿兰是一位符合中华传统女德的贤妻良母形象;而爱德娜则不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此研究旨在对现代女性成为贤妻良母、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冶是中唐著名的女冠诗人,素有“女冠诗豪”之美誉。她与文人酬唱,追求着自我本色,个性鲜明,一生为爱执著。李冶的诗歌展露了她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热烈大胆的情感渴望和体验深刻的生存焦虑,充满着对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李冶是中唐著名的女冠诗人,素有女冠诗豪之美誉。她与文人酬唱,追求着自我本色,个性鲜明,一生为爱执著。李冶的诗歌展露了她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热烈大胆的情感渴望和体验深刻的生存焦虑,充满着对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因公然挑战和抨击夫权制度而遭禁止出版的《觉醒》,在其作者凯特·肖邦辞世半个世纪之后,被重新发掘并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这部作品的荒谬命运揭示了从存在主义视角对其进行阐释的预知性和可能性。主人公爱德娜在追求自我意识实现的历程中,体验了人生的寂寞与无奈,经历了地狱般的人际关系,认识了世界的荒谬与虚无。爱德娜的困境既具有倡导性别平等的女性主义内涵,更具有揭示现代人困境的普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凡事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关注的是相同之处,而对比则侧重不同之处。只有通过比较和对比,发现其相似性和不同之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本文旨在通过具有相似情节的《暴风雨》与《廊桥遗梦》的对比,说明凯特·肖班对女性大胆追求性权利的描述具有进步性,然而通过对比《觉醒》和与其具有相似情节的《做头》发现凯特·肖班对爱德娜的命运安排受到当时社会偏见的束缚,在觉醒之后,没有真正为她找到出路,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