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2.
李长之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他把文艺批评与文艺教育(即美育)联系起来,倡导“美育救国”。同时为了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极力主张从古代的审美资源中去挖掘“浪漫”人格。  相似文献   

3.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尽管他在一九二七年冬至一九二八年春主持中央工作时,曾犯过“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尽管他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和意义的评价,有些过低的倾向,但他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建立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5.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著名的京派批评家,他在文艺批评上倡导“感情的批评主义”。并以“感情的型”作为衡量文艺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尺。他在文艺批评实践中以“感情的型”为标准,从人格与文格互释的角度解读鲁迅,超越了同时代人对鲁迅的评论。他从内容与形式糅合的角度解读中国绘画,从而证明了“感情的型”是一个具有深厚理论阐释力和普适性的艺术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表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论述邓小平的文艺批评观,要与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从宏观中去把握。邓小平的文艺批评观,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文艺批评标准,是对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的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提出文艺作品的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意义重大。强调文艺批评的建设性是其文艺批评观的基本特色;他还指出文艺批评应实行艺术民主和以防“左”为主。邓小平有句名言:“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这就是邓小平文艺批评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正>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不仅以其不朽的创作著称于世,而且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想战线的激烈斗争中,一生都是骁勇善战,“永远进击”,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文艺批评方面的完整理论和丰富实践,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既给我们以深刻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树立了进行文艺批评的光辉榜  相似文献   

9.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的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对“五四”的上述定性进行历史解读,并认识其影响,会发现:五四运动期间,已经有人称之为“爱国运动”了,这个称谓是“五四”的最有实际意义的遗产,影响至今;五四运动时期,尚无人称之为启蒙运动,它是后来才出现的,是以“古为今用”的方式,用来应对现实问题的产物;五四运动被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也是运动期间的事,并很快在西方广为人知,可在史实和逻辑上均面临着一定困难。对五四运动的上述定性进行历史解读,展现九十年来国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和评价的发展变迁,有助于加深理解五四运动,也有助于加深理解近百年来的中国思想史。  相似文献   

10.
胡适将中国的“五四”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新思潮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名称固然有对于西方文艺复兴理念的借鉴,但是更多的是基于胡适立足本土、立足传统、立足民间的理论预设.“中国的文艺复兴”并不局限于史学领域的判断,而包含着胡适对于民间话语的挖掘,对于传统文化与西化等问题的诸多理性思考.由于理论与现实的落差,学界对“中国的文艺复兴”多有误读,故而有必要对这一名称的提出及理论、现实背景等进行梳理,以尽可能的还原胡适的原初本意.  相似文献   

11.
茅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作家,而且是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一生的文艺理论批评活动和他的丰富的文艺批评论著,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当前的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也有着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对茅盾建国以来的文艺批评,从事专门研究的人还不多,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茅盾从事文艺理论批评活动,开始于“五四”运动前后,比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更早一些.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他在文学创作、翻译介绍世界进步文学和文艺理论批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国以后,茅盾同志由于担负了繁重的文化行政领导工作,在文艺创作方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在中国迟到的反应,是人类社会自然进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曾经发生过的文艺复兴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这两个运动的宗旨近乎一致,都主张恢复和发扬古典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其次,这两个运动的表现特征近乎一致,呼唤人性的复苏,表现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极大热情及向神学(儒学)权威的大胆挑战,高举“市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大旗,开创民众文学艺术的新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现代转型的开端,它的真正意义,是向世界昭示中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和生成,以及告别古典主义时代而向现代社会进化的全面启动,彻底实现现代化的使命,需要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3.
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发展与青年马克思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些不同之处。马克思青年时代较长生活在青年黑格尔派中间,这是一个主要研究哲学的派别,因而他很快转入了哲学研究,文艺批评理论和实践相对较少。而青年恩格斯大部分时间是在主要从事文学活动的团体“青年德意志”中渡过的,卷入“青年黑格尔派”时间很短,因而他从早年的文艺创作很快转入了文艺批评。当时人们把他看作“青年德意志”最有代表性的政论家和文艺批评家。这是恩格斯一生中唯一以文艺批评为其中心活动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取得文艺批评大丰收的时期。其文艺批评思想相当丰富。本文不能一一述及,只能谈三点。  相似文献   

14.
“五四”小说有三种聚焦方式:全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中国古代小说主要使用全聚焦。“五四”小说虽然也有大量的全聚焦叙述,但是不再象古代小说那样对文本进行随心所欲的干预。内聚焦是“五四”小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叙述方式,它适宜于抒发觉醒的心灵。外聚焦叙述虽然比较少,却是“五四”作家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次文体大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小说有三种聚焦方式:全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中国古代小说主要使用全聚焦。“五四”小说虽然也有大量的全聚焦叙述,但是不再象古代小说那样对本进行随心所欲的干预。内聚焦是“五四”小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叙述方式,它适宜于抒发觉醒的心灵。聚焦叙述虽然比较少,却是“五四”作家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一文化艺术的革新与人民斗志的昂扬是密不可分的。十五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十八、九世纪法俄等国的“启蒙运动”,都是显著的先例。中国的新文学运动,由于是在伟大的“五四”革命运动中开展和深入的,因此它更具有近代民主革命所未有的彻底性,战斗性及其划时代的意义。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的重大变革时期,过去时代的英雄往往阴魂不散,成为活着的崇拜者效仿的楷模。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就以他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表现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他描写了在封建制度没落的时代,堂吉诃德被骑士小说蛊惑,痴心向往中世纪的游侠骑士生活,梦想以骑士制度、骑士精神来拯救社会。结果四处碰壁,留下千古笑柄。我国在本世纪初也经历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人们往往喜欢将“五四”运动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确,中国自“五四”以后便开始了艰难而迟缓的现代  相似文献   

19.
茅盾与翻译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名字和鲁迅、郭沫若连在一起,被誉为我国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学的三大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几十年的文学活动,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卓绝贡献。 茅盾从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主要在早期,即大约从1916年至1925年之间。这段时间他的文学活动,一是从事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文艺批评,一是研究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说:“……二十年代,我不曾写作,全力从事欧洲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  相似文献   

20.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