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框架下从象形相似性和语音相似性角度对"囧"字新生含义的隐喻生成机制进行探讨,界定了其隐喻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分析结果表明"囧"字的旧词新用在于人们立足于经验基础,通过对两个域进行概念的整合,得到蕴有新显含义的"新"字——"囧",其后人们以"囧"字为原型拓展隐喻思维方式,衍生出了很多"脸"类"新"字。  相似文献   

2.
古文献中的"金"字具有多种含义,可指黄金、银、铜,乃至其他的金属。含有"金"字的词语中,只有"黄金"和"金子"可确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黄金;"白金"多指白银;"赤金"早期多指铜,后期指高纯度的黄金;"黑金"则指铁。而"金"字本身的含义,主要是随着金属货币流通状况而变化。先秦时期多指铜,秦汉到宋元时期多指黄金,明清则多指银,现代则回归于黄金。联系上下文,注意文献的年代背景,是准确理解其含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受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尔雅》的影响,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然而,“孝”的原始涵义并非如此。本文从古汉字字型结构的文化蕴涵,以及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孝”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4.
"老"字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颇高,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经扩展引申,其义项就更多了。本文从"老"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以及语法特征入手,对"老"字的意思进行深入全面地探讨,目的在于汉维对比翻译时,必须要求使用者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能够使用得切境、得体、有效。要在理解了"老"字的真正含义后,才能在维吾尔语中找到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占资料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汉语"人"部字的研究概况做了相关介绍与评述,并指出"人"部字还留有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孨"的含义从其出现到现代一直比较固定,《新华字典》对它的解释是"①谨慎;②弱,懦弱;③孤儿"。但是,网络的发展使"孨"获得了新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三子"叠加正好是"孨"字,所以三子即"房子、车子和妻子"。"孨"字以这种新的含义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同时又以这个字为词根生发出一些新词,如"孨族""孨人""孨男""孨女"等。古汉语中这些生僻字的复活反映了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8.
“其”字不能当“他”字用吾三省在口语里,"他"是第三人称代词,连呀呀学语的幼儿都会说。可是,说不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报刊文字中流行着一种怪病,那就是把"其"字当"他"字用,明明嘴里说的是"他",可一落笔偏要写成"其"。"其"字是个文言虚字。关于文言虚...  相似文献   

9.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10.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由于日语中"四"的读音与"死"相通,日本人十分忌讳。本文以日本各历史阶段日本人的"四"字忌讳为主题,从历史典籍、文学作品、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求这一忌讳出现的历史渊源和日本人的生死观等。  相似文献   

12.
"花"的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分得很细,达19个义项。可以用隐喻和转喻的思路分析义项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刻理解各义顶的含义。可以对各义项的组词进行排列对比分析及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从而感受到"花"字在汉语系统中的丰富和繁杂使用。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一些重要义项未能概括,对一些组词中的"花"义未作说明,还有构语上的一些新义未能纳入。建议应该合并几处义项,并将"图案"义列入"花"的义项,并慎重对待方言义项。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字诂林》3095页的"ね"释作"聿"字。罗振玉:"《说文解字》聿所以书也,从聿一声,此象手持笔形,非形声字也。"此书的主编于省吾先生按语是:《说文》有聿字,谓,手之走巧也,从又持巾;又有聿字,谓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串一声,亦有笔字,谓秦之笔从聿从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倡孝、讲孝、崇孝、尽孝,是千百年的传统。孝最初的含义跟"慎终追远"的祭祀有关。《诗经》中出现了数量可观、主题比较鲜明的孝亲诗篇。孔子对孝的观念进行了理论提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论。曾参重孝,是沟通孔孟之道的关键性人物。对先秦孝文化,我们应持基本的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15.
“尹”字考     
汉字"尹"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中,其形音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得人们对"尹"字的认识只停留在了"姓氏"这个意义层面。本文通过对"尹"字形音义等诸方面展开讨论,以便加深人们对"尹"字的认识,使人们能够正确使用每一个汉字。  相似文献   

16.
"针"的古字"箴"与"鍼"在《说文解字》中有音同义近的现象,部分典籍中也提及"箴"与"鍼"字的同源关系,但辅证的资料极为匮乏。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典籍的整理以及现代研究成果,已经为"针"与"箴"和"鍼"的流变与替换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针"字的流变过程是汉字承载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一种以"被"字为基础的语言单位广为流传,预示着我们进入了"被时代"。这些新语言单位的语法看起来似乎很荒谬,但实则不然,是与"被"字的起源和色彩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篆隶万象名义》的传世本为手写本,其中大量使用了"丶"号。一直以来,人们多把文中的"丶"号看作义项末尾"也"字的省写。然而在对《篆隶万象名义》的对照研读中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丶"号与异体字有关,转换成"也"字并不恰当。为了证明《篆隶万象名义》中这种"丶"号的特殊用法,本文将以异体字为线索,对《篆隶万象名义》一书进行全面考察,经过分析论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篆隶万象名义》中这些与异体字有关的用例,其中的"丶"号应该相当于"字"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篆"字及其同源词为主要材料,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之方法,考释了"篆"字的深层涵义,以文字说文化。  相似文献   

20.
郭店儒简《性自命出》篇讲"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关于这里的"命"字,学者们多有争论。这里的"命"应作"生命"解。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简文"命自天降"的含义是说生命源于天(地),而生命源于天(地)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常识。第二,从生命的本质是气之聚散的角度来看,简文是说人的"性"(由喜怒悲哀之气构成的)源于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来自于天。又,本句与《语丛三》中"有天有命有生"一句内涵一致,而后者则是说人的生命源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