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不仅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精神”一直具有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讨论、研究,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就是为了发扬“五四精神”.纪念“五四”的提出,是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认识的一种提升,并且是借助这种纪念来推进当前事业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2.
一、设计思路 “五四运动”属于历史必修I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学术界认为,“五四运动”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发生在1919年5月4日到6月28日之间的政治运动。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政治运动,甚至包括1...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以来的80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80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由衰到强伟大变化的80年。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四精神是中国新文化之根、当代民族精神之根。当代中国,可以从五四那里追溯命运之影、生命之踪。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向历史学习,通过回顾80年来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加深对历史前进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民族命运和发展大趋势的认识,加深对弘扬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4.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运动形成的五四精神和革命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意义,对以后的中国青年运动产生了导向性的引导.五四运动期间聚集知识分子,开始学习、接受、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带来知识分子世界观的转变,他们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阐述了运动影响知识分子革命思想的原因和表现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夜,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潮。它曾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腐朽的封建主义,后来汇入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时代潮流。剖析五四前夜民主与科学思潮的渊源和发展,有助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一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主持下,全国高校纪念“五四”七十周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回顾与前瞻”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4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的90余名代表就五四运动的历史估价、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及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关于“五四”精神与五四运动的历史估价。大多数与会代表认为,五四运动是中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思想中的“五四情结”是由个人在历史事件中的感受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需要决定的。五四时期色彩斑斓的社会大变动,对毛泽东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毛泽东思想的完善也需要对五四运动进行符合时代意义的理论解释。本文认为:五四时代呈现的变革创新精神、民族解放意识对毛泽东等人的影响是毛泽东思想中“五四情结”产生的历史原因;而中国革命的需要则是这种情结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共领导人的“五四”观自始即采用了激进的革命话语系统,强调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和和爱国精神,用政治运动摄思想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这种“五四”观对学术界中国现代史研究产生了导向性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全面、深入地研究“五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五四运动都是一次极其伟大、极其深刻的历史运动,而且是一场文化运动,其意义对于中国来说,绝不亚于文艺复兴之于欧洲.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在纪念这个伟大节日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那些社会主义的文化先驱.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所表现出爱国主义色泽,以其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召唤着此后的中国人为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前仆后继、奋斗不息.那么,具体地说,五四运动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的时代特色到底是怎样的?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加深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与以前的爱国运动相比,五四运动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杨舒娜 《成才之路》2021,(15):22-23
少先队不仅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而且担当着少年儿童“思想政治启蒙”的育人重任。文章从学习“章程”规范仪式为“红孩子”打好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打好“红色”底色、时事教育增强“接班人、主人翁”意识三方面,对如何精心组织少先队活动、有效开展政治启蒙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3.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分别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1928年“革命文学”之争开始,由于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强劲介入,“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社会启蒙主体身份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作为现代意识的启蒙者而存在,而是作为现代政治革命意识的被启蒙者而存在。这种社会身份的绝对转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丰子恺的言说中心是"人",也即"仁",是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相生相映的"我",却不是单纯的现代中国"五四"启蒙主义语境中的"个人",也不是局促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尺幅之内的渺小和面目不清的名流士子,而是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中,创生了具有生态整体主义意味的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维度;在他者即是自身,自身亦是他者的不隔和具有生态整体主义的现代性思想整和中扬弃了中国深厚的人文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人文精神,由日常性的生活形式本身发掘出"根"的生态意象,肯定了重新植根所包蕴的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拿“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衡量延安文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粗暴简单的推论和误判。延安文人在帮助中共政权普及新的政治、文化纲领,同时也依靠这一逐渐体制化的权力机构,建立起新的话语领域和范式,规定制约新的文化生产。如果说,西方现代性话语在中国“五四”理论旅行的结果,是使中国现代知识者建构一套旨在改造国民的灵魂,扫除封建积弊的启蒙主义西方话语系统,那么经过整风后的延安文人遵循着毛泽东指示,走一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承担着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凝练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新时代,五四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以劳动和实践为两翼,借助网络平台,使大学生明五四精神之理、信五四精神之义、传五四精神之道。  相似文献   

20.
威权性的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特征,个体生命被遮蔽在神圣的“(天)理”之中,“人”被遮蔽于“民”的身份之中,纲常名因之而成为“吃人”的教化。从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化思想的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性教化的艰难启蒙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发现了“吃人”的礼教的同时,也发现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