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肖龙海 《早期教育》2005,(8):i003-i003
协商课程(协商学习)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从协商课程的角度而言,自主学习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协商共同作出有关学习的决定,师生共享学习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协商课程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宝庆  靳玉乐 《教育学报》2006,2(3):37-41,54
协商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思想,它主张协商学习,将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者,并赋予学生以参与课程发展的权力。协商课程作为西方的一种课程思想,要实现本土化发展,就需要积极发掘我国古今丰富的商量教学思想并进行理论提升,立足于本国教育实际以寻求协商课程在中国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就协商课程而言,自主学习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协商共同作出有关学习的决定。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单方面作出有关学习的决定,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权。学生没有自主权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协商课程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基础上,围绕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三个问题,师生共同作出有关学习的决定,有效促进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4.
协商课程:促进高效学习的一种课程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时代性课程,协商课程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讨论确定学什么?怎样学?从满足学生主动和高效地学习的需要出发,协商课程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协商课程是一种实践性浓郁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它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协商学习而反对促动学习,库克与布莫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协商学习模式。批判教育学是协商课程的重要思想渊源。协商课程的后现代本质体现在:倡导动态的课程本质观,反对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反对二元对立的课程思维方式,彰显学生的课程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6.
协商方法在外语、德育等课程学习中已有应用,在法学课程领域则较少涉及.文章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论述了协商方法的内涵,探讨了协商方法在合同法教学中运用的条件,指出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安排可以运用协商的学习单元;培养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调整合同法的教学体系;避免课堂专制,进行换位思考,以促成学生学习动力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协商式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批判的、探究的、反思的意识与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摒弃了传统课程模式的弊端,强调师生共同研制课程过程,重视伴随性、自组织的教育与学习过程,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协商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课程权力,它以师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协商课程研究者以建构主义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协商课程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作了富有创意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后现代课程研究话语。  相似文献   

9.
协商课程与学习:民主课堂的蕴含与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颖  郝德永 《教育科学》2005,21(1):20-22
民主的课堂学习模式,是西方学校教育的普遍追求与特点,也是今后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依据之一。本文通过对协商课程与协商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民主课堂的蕴含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自主学习意味着"学习者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师生协商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完成考核评价是外语自主学习协商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协商"使"教师赋权于学生",从而真正地实现了"学习者自主"。协商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灵活、动态、开放的外语教学思想,师生在平等协商对话中实现了课程的创生以及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1.
"协商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协商对话,它通过对学生的"赋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过程之中,从而促进课程权力的均衡分配。"协商课程"理念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可以保障学生的课程权力和公民权利,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提升公民教育的效果。因此,公民教育有必要以协商课程理念为重要基础,建构以公民课程和品德课程为核心的协商课程机制,发挥课程生活的隐性的公民教育功能,以此来提升公民教育的公共性与民主性,使公民课程真正以公共价值原则为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协商课程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以及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努力运用协商课程的理念,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关注教学细节,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到:提高自身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满足学生的需要,把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调动起来;提供良好的协商环境,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关系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协商课程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小型讨论会、“指定性作业“的选择以及“接合“学生意愿的教学大纲.这一理念及其模式对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责任性与高效性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协商课程——一种新的课程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协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批判的、探究的、反思的意识与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摒弃了传统目标课程模式的弊端,强调师生共同研制课程过程,重视伴随性、自组织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协商学习来源于学习者的自主权意识,来源于学习者需要、兴趣和愿望的满足。协商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蕴藏于对话之中的协商学习的全新视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协商课程的话语之声日渐强势。然而,协商课程在中国本土的适应过程中出现了内涵异化、模式僵化、态度踌躇的病理性表征。造成协商课程顾此失彼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实遭遇中的中心—外围的推广模式、经验主导的思维样态以及内忧外患的交往理性。因此,在中国课程场域中,协商课程模式应立足现实,从课程改革的倡导者、促进者和实施者三方关系入手,在涂鸦板、天平以及药理学的隐喻诠释中,为实现包容式发展探寻一条平衡的和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朱鸿伟 《西江大学学报》2006,27(4):72-75,82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时代性课题。协商课程教学模式蕴含了沟通、理解、交流、自主和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炜辰 《现代教育》2023,(11):55-59
将协商落实到课程评价全要素的实践之中,是协商评价的应有之义,既是“促进学习的评价”的要求,也是因为协商在促进学习上具有独立价值。在评价领域确定、评价标准设定、评价方法选择、评价结果确定以及评价后行动方案的选择等实践中,评价全要素的协商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其中评价文化的变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协商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部分,在语言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协商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协商学习理论日益受到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协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交际欲望、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协商学习理论的观点看,课堂是社会的一个单元,课堂存在于社会中,因此,协商学习理论是团队精神产生的基础。语言习得过程中如何应用协商学习理论。要理解何为协商学习、为何协商学习,以及协商学习的方式和如何组织协商学习。  相似文献   

20.
综速了国内外对学习风格的研究状况、以及与学习风格相关的诸多问题.然后使用JoyM.Reid(1987)设计的学习风格问卷表,调查了某高职高专院校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对学习风格的认识情况,从不同的维度对英语学习风格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系统的琉理,并分析了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和差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的协商性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