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培养,采用电镜、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HUVEC的存活率、形态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TNF-α致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分子机制以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全转录组芯片研究缺氧/复氧诱导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转录组轮廓。创新点:血管内皮细胞(VEC)缺氧/复氧损伤被视定为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其详细病理生理机制和基因表达谱信息尚未阐明。本研究首次应用全转录组芯片技术研究VEC缺氧/复氧诱导下的转录组轮廓。方法:采用缺氧孵育3h后复氧1h的HUVEC为缺氧/复氧组,同时常氧孵育的HUVEC为常氧对照组。应用含58 339条探针的全转录组芯片检测每组三个样本。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信分析和功能验证。结论:本研究发现372个有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探针。相关基因涵盖多种途径和功能,例如氧自由基的产生、钙超载、炎症、糖脂代谢、内皮细胞增殖、分化、细胞骨架及通透性调节、细胞裂解、凋亡和血管生成。另外,实验进一步表明,差异表达基因pleckstrin同源样域家族A成员1(PHLDA1)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微阵列结果一致。STRING分析发现,PHLDA1可能与差异表达基因SLC38A3、SLC5A5、Lnc-SLC36A4-1和Lnc-PLEKHJ1-1具有物理性和/或功能性相互作用,这有望揭示VEC在缺氧/复氧环境下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全转录组芯片研究缺氧/复氧诱导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转录组轮廓。创新点:血管内皮细胞(VEC)缺氧/复氧损伤被视定为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其详细病理生理机制和基因表达谱信息尚未阐明。本研究首次应用全转录组芯片技术研究VEC缺氧/复氧诱导下的转录组轮廓。方法:采用缺氧孵育3h后复氧1h的HUVEC为缺氧/复氧组,同时常氧孵育的HUVEC为常氧对照组。应用含58 339条探针的全转录组芯片检测每组三个样本。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信分析和功能验证。结论:本研究发现372个有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探针。相关基因涵盖多种途径和功能,例如氧自由基的产生、钙超载、炎症、糖脂代谢、内皮细胞增殖、分化、细胞骨架及通透性调节、细胞裂解、凋亡和血管生成。另外,实验进一步表明,差异表达基因pleckstrin同源样域家族A成员1(PHLDA1)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微阵列结果一致。STRING分析发现,PHLDA1可能与差异表达基因SLC38A3、SLC5A5、Lnc-SLC36A4-1和Lnc-PLEKHJ1-1具有物理性和/或功能性相互作用,这有望揭示VEC在缺氧/复氧环境下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培养,采用电镜、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肿瘤坏死因子-a(TNF-a)对HUVEC的存活率、形态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TNF-a致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分子机制以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水稻泛素缀合酶基因OsUbc13的序列特征、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模式及其互作分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作用机理奠定基础。创新要点:首次对植物Ubc13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研究及蛋白互作研究。研究方法:通过序列比对及聚类分析进行OsUbc13的序列特征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OsUbc13的表达模式分析;通过聚乙二醇(PEG)介导转化烟草BY-2原生质体进行OsUbc13亚细胞定位研究(见图4);通过酵母双杂交进行OsUbc13的蛋白质互作分析(见图5和表1)。重要结论:OsUbc13编码具有15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同源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该基因在水稻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内稃、雌蕊、雄蕊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而根、茎和外稃中的表达量较低;低温、甲基磺酸甲酯(MMS)和过氧化氢(H2O2)胁迫处理使胚性愈伤中OsUbc13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甘露醇、脱落酸(ABA)和氯化钠(NaCl)胁迫则使愈伤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降低;OsUbc13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蛋白表达于质膜和核膜处;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约有20个蛋白可能与OsUbc13存在相互作用,其中OsVDAC(与细胞凋亡有关)、OsMADS1(与花器官发育有关)、OsB22EL8(与活性氧清除及DNA保护有关)和OsCROC-1(为Lys63聚合泛素链形成及运行无误性DNA损伤耐受机制所必需)四个蛋白经验证确与OsUbc13互作。  相似文献   

6.
通过游泳方法建立运动模型,观察不同运动负荷状态下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一般负荷运动组肾小管排列略紊乱,肾小球轻度肿大,超负荷运动组肾小管排列紊乱,肾小囊变小甚至消失,而对照组无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在不同负荷运动组的表达情况.超负荷运动组Bcl-2蛋白的表达比一般负荷组及对照组有显著性的降低(P<0.05),一般负荷运动组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应用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标记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一般负荷组细胞凋亡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超负荷组与一般负荷组相比有显著性增加(P<0.05),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是:超负荷的运动刺激导致线粒体膜受到损伤,促使其释放了促凋亡因子,诱导了细胞的凋亡.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训练对肾脏组织结构造成一定损伤,使肾脏细胞凋亡增加,这或许是过度训练导致运动疲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阿霉素(ADR)作用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和正常ARPE-19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探究ADR治疗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疾病的潜在机制。创新点:首次运用基因芯片技术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探究ADR促进ARPE-19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和碘化丙啶(PI)单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ADR对ARPE-1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ADR作用的ARPE-19细胞(实验组)和正常ARPE-19细胞(对照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用JC-1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和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检测线粒体功能;通过检测γ-H2AX、p-CHK1、 p-CHK2等蛋白表达量分析DNA的损伤和修复。结论:ADR通过启动DNA损伤反应,引起p53信号通路依赖的线粒体功能失调并激活caspase依赖的凋亡,最终导致ARPE-19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苯丁酸钠(SPB)联合奥沙利铂(L-OHP)诱导HT29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结肠癌HT2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奥沙利铂组、苯丁酸钠(1 mmoL/L)+奥沙利铂组、苯丁酸钠(2 mmoL/L)+奥沙利铂组,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核转录因子NK-κB的表达。结果:苯丁酸钠能降低奥沙利铂诱导的HT29细胞存活率,随着其浓度增高,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P<0.01),细胞中Caspase-3蛋白和NK-κB蛋白表达则逐渐降低(P<0.05),均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苯丁酸钠(SPB)联合奥沙利铂(L-OHP)可诱导HT29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3和NK-κB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全反式视黄醛(atRal)能否代谢生成全反式维甲酸(atRA),并比较两者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细胞毒性作用,以阐明atRA生成的意义。创新点:建立atRA的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并证明atRA的生成是视网膜中atRal的重要解毒代谢通路。方法:利用UPLC-MS/MS分别检测猪眼神经视网膜及RPE层中atRA的含量;利用ARPE-19细胞系模拟atRal在RPE中累积,用UPLC-MS/MS检测细胞内及培养基中atRA的含量,并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 CR)检测CYP26b1的表达;利用CCK8、DCFH-DA染色、qP CR、westernblot等方法对比等浓度atRA和atRal在RPE细胞中所诱导的细胞毒性、氧化应激、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用UPLC-MS/MS检测视网膜atRal清除障碍的ABCA4-/-RDH8-/-小鼠眼球中atRA及全反式视黄醇。结论:明确atRA在正常视网膜中能够代谢产生;证明其形成有利于RPE细胞中累积的atRal迅速代谢消除;其自身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的能力显著低于atRal,因而能显著减弱后者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17例良性肺疾病和6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在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高表达率62.69%(54/87),良性肺疾病和正常肺组织中的高表达率4.35%(1/2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分化NSCLC细胞胞质VEGF的高表达率90.63%(29/32)明显高于高、中分化NSCLC细胞胞质的高表达率45.45%(25/55),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细胞胞质中VEGF高表达率90.20%(46/5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高表达率22.22%(8/36),P<0.01;NSCLC胞质中VEGF蛋白高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Ⅲ、Ⅳ期高于Ⅰ、Ⅱ期,分别是87.50%(49/56),16.13%(5/31),P<0.01。结论:VEGF高表达与NSCLC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它的高表达提示NSCLC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口腔扁平苔藓上皮细胞凋亡和P53的表达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目前,国内外对细胞凋亡与OLP、OLP与P53的关系有一定的研究,对OLP病变过程中凋亡与P53的关系暂未见报道。通过本研究,探讨OLP的可能发病机理。方法:采用甲基绿派诺宁法检测30例OL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口腔上皮细胞凋亡的阳性表达,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53,CyclinD1,ki67蛋白在两组上皮中的分布和表达。结果:(1)正常组与OLP组凋亡细胞阳性指数分别为0.69±0.25,1.98±1.07,t=5.28(P=0.03<0.05),有统计学意义;(2)正常组与OLP组P53蛋白阳性指数分别为5.15±3.12,20.73±10.56,t=6.35(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2)P53阳性细胞指数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09,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导致OLP的病变。(2)二者的平衡失调导致了OLP病变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进一步讨论其对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黄芪注射液预处理组,每组按再灌注(1h,6h,24h)三个时间点分3个亚组.建立动物模型;测定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及肝组织凋亡指数(AI);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IR、IP、A组肝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以及AI均增加(P0.05);与IR组比,IP、A组肝组织Bax蛋白的表达及AI减少,而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IP组比,A组肝组织Bax蛋白的表达及AI减少,而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通过透射电镜下对肝细胞学观察,可见Sham组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IR组损伤最重,IP及A组肝细胞损伤程度较IR组轻,A组更轻.结论:IP及黄芪注射液都可通过抑制Bax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来减轻肝细胞凋亡,相比之下后者效果要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在低氧状态下熊果酸对结肠癌细胞化疗增敏的作用及其机制。创新点:首次发现了熊果酸对结肠癌细胞株有化疗增敏作用,这种效果与抑制HIF-1α和MDR1相关。熊果酸在低氧条件下还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分别在常氧和乏氧状态下,在三种结肠癌细胞株RKO、Lo Vo和SW480对5-FU和奥沙利铂的细胞增殖和凋亡实验中,观察熊果酸对提高结肠癌细胞化疗的敏感性(图1和2)。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评估HIF-1α、MDR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图3和4)。通过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来评价熊果酸对新生血管抑制作用(图5)。结论:熊果酸在乏氧状态下抑制HIF-1α的积累和MDR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并抑制新生VEGF的表达,同时对结肠癌细胞化疗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H2O2诱导SH-SY5Y细胞氧化损伤为模型,探讨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对H2O2诱导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CK-8法筛选没食子酸对SH-SY5Y细胞无毒剂量范围,在此剂量范围研究没食子酸对H2O2诱导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将细胞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H2O2模型组(Model),GA 5 μmol·L-1组(GA1)、GA 10 μmol· L-1组(GA2)和GA 25 μmol·L-1组(GA3).GA组先加入GA预处理1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200 μmol· L-1的H2O2.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构成比;Diaphorase催化的INT显色反应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利用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可以催化底物Ac-DEVD-pNA的反应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终浓度为200 μmol·L-1的H2O2作用于SH-SY5Y细胞24 h后,细胞活力下降至65% (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1);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明显降低(P<0.05);LDH释放量和细胞内ROS含量显著增加(P<0.01),caspase-3活性明显增强(P<0.01).与H2O2组相比,终浓度为5~25 μmol· L-1 GA能显著改善上述指标的变化(P<0.05).结论:GA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H2O2诱导的SH-SYSY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效应可能与清除ROS,减轻DNA氧化损伤,抑制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GDF-5对人退行性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生长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探索椎间盘退行性变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创新点:首次验证了GDF-5对人退行变的髓核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早期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方法:利用腺病毒介导的GDF-5转染人退变的髓核细胞,设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实验组(GDF-5组)三个组,3、7、14和21天四个时间点。在预定的时间点,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番红-O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细胞外基质的定量分析等手段,验证GDF-5对退变髓核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同时对GDF-5对髓核细胞生长情况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表征。结论:Ad-GDF-5能成功转染人退变的髓核细胞(图1),能有效地促进人退变髓核细胞细胞外基质Aggrecan和II型胶原(Collagen II)分泌(图4~7),RT-PCR的结果表明Aggrecan和Collagen II基因表达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图8)。同时GDF-5对人退变的髓核细胞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图9)。因此,Ad-GDF-5是椎间盘退行性变早期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帕瑞昔布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氧化应激状态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首次在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证实帕瑞昔布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且此作用可能与Bax、Bcl-2和BDNF的失调有关。方法:设立如下四组对照:(1)阴性对照组;(2)100μmol/L H_2O_2处理组(处理时间为24 h);(3)80μmol/L帕瑞昔布处理组;(4)160μmol/L帕瑞昔布处理组(第三和第四组先用帕瑞昔布处理24 h,再用100μmol/L H_2O_2处理24 h)。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用MTT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率,用荧光探针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DHF-DA)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并用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状态。最后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和BDNF三种蛋白在4组中的表达水平。结论:H_2O_2处理可以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图1)和存活率降低(图2),提高星形胶质细胞内的氧自由基水平(图3),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图4)。然而,所有这些变化都可以被帕瑞昔布逆转。此外,我们发现,Bax、Bcl-2和BDNF的表达水平在H_2O_2处理时失调,而在帕瑞昔布预处理时恢复正常。综上所述,帕瑞昔布对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和比较山豆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有效部位的体内毒性。创新点:首次在斑马鱼模型中证明山豆根提取方法不同,有效部位的毒性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山豆根的新药开发与临床应用。方法:用五种不同的溶剂(去碱水、乙醇、正丁基乙醇、二氯甲烷和乙醚)提取山豆根,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有效部位,将AB品系斑马鱼分为对照组(养鱼水处理)和实验组(山豆根提取物)。实验组根据采用的提取溶剂不同,分为以下六组:去碱水提取组、乙醇沉提取组、正丁基乙醇提取组、二氯甲烷提取组和乙醚提取组以及山豆根总组分组(对照),观察各种山豆根提取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毒性靶器官。结论:山豆根乙醚提取组诱发斑马鱼心血管毒性(图1);山豆根去碱水提取组、乙醇沉提取组以及山豆根总组分组诱发斑马鱼肝脏毒性(图3和图4);而山豆根正丁基乙醇提取组和二氯甲烷提取组诱发斑马鱼心血管毒性(图1和图2)和肝脏毒性(图3和图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硼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毒性作用,以及对其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2月龄清洁级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无菌分离脾脏淋巴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组,分别在淋巴细胞中添加0、0.1、0.2、0.4、0.8、1、2、4、8、10、20、40、80、100mmol/L的硼酸,处理24h后,MTT和Cell-Counting Kit-8法检测硼对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细胞毒性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淋巴细胞抑制率显著降低(P0.05),增殖率显著升高(P0.05),而试验Ⅹ~I组淋巴细胞抑制率极显著的升高(P0.01),增殖率极显著的降低(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试验Ⅲ组淋巴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而试验Ⅺ和Ⅻ组凋亡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增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添加0.4mmol/L的硼酸对淋巴细胞没有毒性作用,可以显著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当添加量达到20mmol/L时,则对淋巴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提高淋巴细胞的凋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茶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创新点:全面考察了茶多酚对抗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为茶多酚作为抗肿瘤辅助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选取不同组织来源的五种人肿瘤细胞(人肝癌细胞Hep G2、人肺癌细胞A549、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乳腺癌细胞MCF-7)作为体外模型,以MTT法检测茶多酚对其增殖抑制作用。然后,选用最敏感细胞MCF-7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茶多酚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用Hoechst 3328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用JC-1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用双氯荧光素(DCFH-DA)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用凝胶电泳DNA片段测定法(DNA ladder)观察茶多酚处理后细胞DNA断裂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茶多酚对细胞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的影响,全面探讨了茶多酚体外抗肿瘤机制。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线粒体凋亡抑制MCF-7细胞增殖。茶多酚诱导线粒体凋亡的途径是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促使MCF-7细胞内ROS生成,促使细胞DNA断裂和促进细胞内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灵芝菌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得到富含苷元及灵芝活性成分的多因子转化产物,并研究了转化产物对结直肠癌细胞HTL-9的体外凋亡诱导,初步探讨转化产物的抗癌活性及机理。创新点: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大豆异黄酮的苷元物质也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本文首次利用灵芝菌液体发酵的匀浆液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所得到的产物中大豆苷元与染料木素转化率高,同时还富集了灵芝菌的活性成分,并对转化产物的抗癌活性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首先利用灵芝菌液体发酵的匀浆体系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图1)。其次,对转化产物的抗癌活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癌细胞存活率(图2)、细胞凋亡(图3)及细胞周期分布(图4)的影响。最后,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凋亡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进行检测(图5和表2),初步探讨转化产物的体外抗癌机理。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转化产物中大豆苷元及染料木素的转化率分别为96.63%和87.82%,其中染料木素的含量可达(703.21±4.35)mg/g,同时转化产物中还富含了灵芝菌的活性成分。其次,对转化产物抗癌活性研究发现,其能有效降低HTL-9细胞的存活率,可通过将细胞阻滞于G1期而诱导细胞晚期凋亡。此外,转化产物(100μg/ml)还可明显上调Bax、Caspase-3、Caspase-8、Cyto-c和p53的表达量,而Survivin和NF-κB表达量发生明显下调。结果表明,转化产物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但同时还调控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