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1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留学教育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对作为留学教育发展重要阶段之一的民国时期涉及较少.尤其是关于民国时期留美学生的研究,显得十分贫乏可喜的是,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谢长法教授著的《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  相似文献   

2.
晚清早期留美学生的派遣,是多方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后世多为其中途而废感到惋惜,但是事实上,这场留美学生运动并不是全然失败。这些留美学生在回国后,尽管也曾遭遇一系列的不如意,但是,基本上都迅速适应了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并积极投身于具体实践,以在美国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报效祖国,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了中外一致的赞扬。之所以能够做到此点,从根本上讲,都是与留美学生始终如一的爱国精神密不可分的。文章从留美学生的派遣目的、学习及其问题、归国后实践与抱负等方面入手,拟从留美学生的爱国精神角度,对之进行一种尝试性考察。  相似文献   

3.
高梅 《文教资料》2013,(14):128-130
庚款留美教育是1909年由美国和晚清政府合力实施的留学教育,在这次留美计划中,这批庚款留美学生很具特色,他们留学前英语水平颇高,留学中重视学习理工科,归国后多任职于教育领域,对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批留美学生及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由在美中国学生集聚成立的留美中国学生联合会,是近代中国留学生在异邦所组成的最具有影响力及号召力的社团。这一学生联合会是留美中国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一个域外学生社团,在这一社团中,年轻的留美学生得以初步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并在这一领域中进行相互沟通。从留美学生公共领域成立的推动力来看,主要是由两股力量构成:一是外部的推动力,由美国社团文化对中国留美学生的影响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群体凝聚的内驱力,主要是留美中国学生结社的联合意识所驱动。在美留学生从"私域"逐渐走向"公共"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彼时留美中国学生群体中一种难得的公众精神的确立,也反映出近代留美学生通过学生活动空间组织实现对"求同进化,以竞生存"的追求,无疑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归国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骨干,由于留学国度不同,他们政治见解上也有较大差异:留美留日学生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但在中国振兴道路的选择上,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留日学生重视社会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留美学生信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留日学生信仰社会主义;在对留学国的态度上,留美学生多对美采取亲和态度,留日学生则有强烈的反日情绪。这种差异,与清政府的留学政策,留学国对学生的政策以及留学生留学际遇差异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以留美学生为主,等等。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教育杂志》编辑的主观努力,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潮激荡、留美学生大量归国、新一代教育家崛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教育界话语权转移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7.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以罗家伦、蒋廷黻等为首的一群中国留美学生为了维护祖国的权益,自动组织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斗争。他们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筹划成立了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发表有关时局的文章,为中国外交代表团出谋划策;在会议期间随时关注会议状况,积极奔走联络,既监督又支持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并组织了反对中日之间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示威活动;在会议结束后,罗家伦等还对中国代表团的外交行动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分析其外交方针、对策方面的一系列失误,并指出了国人应采取的立场和态度。罗家伦等留美学生的国民外交行动表明:民族主义往往是大多数留学生应付种种危机的主要精神凭藉,他们的抗争行动体现出海外学子心系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高教国际学术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款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高教国际学术交流张振助庚款留美,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特殊的留学运动。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美国分别于1908年和1924年两次退还的庚子赔款,前后持续30余年,为中国造就了近两千名高素质的庚款留美学生。20~30年代,庚款留美学生大量回...  相似文献   

9.
朱华 《天中学刊》2006,21(6):108-111
近代留美学生创办的《留美学生季报》,以宣传科学为主要目的,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介绍、传播,为促进近代国人的思想启蒙,树立科学观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其刊载《科学救国论》等一系列宣传科学救国的文章,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这种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2月中下旬,美国人在前苏联各共和国发起了一场旨在挑选留美学生的活动。约10万名前苏联各共和国的学生,将首次参加完全公开的、以学业成绩为基础的留美奖学金竞争。竞争条件及程序完全由美国学术人员规定,不受奖学金候选人所在国教育当局的限制。美国俄语教师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相似文献   

11.
一份重要的国际教育档案———全球留美学生人数的增长与分布状况沈阳体育学院袁庆成沈阳大学张漪关键词美国国际教育留美学生1995年,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发表了《1993~1994年国际交流学者统计报告》,亦即此间在美外籍学生人数的报告,文字长达262页。这...  相似文献   

12.
成长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留美学生群体对中美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起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的主要构成、文化背景、留学概况和归国服务等方面进行群体研究,以期探讨基本特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清末民初山东省留美学生群体进行归纳分析,从留美学生的籍贯、文化背景、就读美国大学三个方面对这一群体进行简要评价。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归纳出近代山东留美学生群体的一些显著特点,完善对近代留美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留美学生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留学运动从留学美国开始。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留美学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和中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其中校领导、大部分院系领导和主要教授都是留美学生。他们学贯中西,砥柱中流,一方面以抗日救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为己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光大,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方面以开放的眼光,传播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中国现代一批炳彪史册的文化学术精英,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还以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弘扬人类现代政治民主观念,不畏强权,维护人格尊严,推动了当时民主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耀耀 《师道》2005,(4):52-53
2004年8月3日,美国耶鲁大学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纪念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自该校毕业150周年。1847年,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赴美求学,并于3年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回国以后,容闳前后组织了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从1872年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算起,官派留学生的历史已经整整130年了。有关留学生的杂志,不下百余种。像《留美学生年报》、《留美学生季报》、《留东学报》、《留日女学会杂志》、《旅欧周刊》等,相当可观。但这些多是留学生自己办的刊物,由政府出面办的反映留学生的杂志基本上找不到。即使用心搜索,也只能见到一些  相似文献   

17.
近来,读者朋友向我们反映,希望能看到更多留学方面的信息。于是,小编就应需找来了相关文章。本文作者采访了三名不同国籍的留美学生,来看看她们的留美生活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教育家孟禄来华调查中国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一事件与留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留美学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放逐”是中国台湾留美学生共同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台湾留学生小说通过对留美学生走上“放逐”之路,意识到“失落”和“放逐”,到开始心灵自救,开始摆脱“放逐”和“寻根”的描写,揭示了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台湾留美学生的精神变化。“放逐”从而成为台湾留学生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和留日生相比,五四时期的留美生比较注重和平改革和基础文化的重建。这一方面和美国的重科学。倡民主的文化影响有关,一方面也是与1915年由“二十一条”引起的留美学生的争论中,稳健派占上风有一定的联系。1915年,当日本逼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留学生一片哗然,他们的《中国留美学生月刊》(TheChineseStudentsMonthly)立刻组织讨论如何高扬爱国精神,为国效力。有人主张以实际行动抗争,激昂慷慨地指出:“我们应该做对国家最有贡献的事,如果必要的话,甚至牺牲生命。”有的具体提出,放弃学业,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