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新编高中课本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关于“注意古字通假现象”的论述,举例有失严谨,致使条贯纹乱,论证矛盾。课本指出:“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接着分别介绍了“通用”、“假借”和“古今字”。最后强调:“通假字中只有一些通用字和古今字可以互相通用,至于假借字只能是甲字通乙字,而不能倒过来把乙字写成甲字。如‘蚤’通‘早’。但‘早’不能写作‘蚤’的通假字。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仅就此段文字而论,固然无懈可击,但将这些“应该特别注意的”话同前面关于“本有其字”的“假借”的例证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一、论通假字的对立面通假字的对立面是什么?当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所通的是本来有的字王力《“本”和“通”》:“所谓‘本字’,指本来有的字.人们不写本来已有的字,而写一个同音字,那才是假借字.如果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字还没有产生,那就无从‘通’起.”这里说的“假借字”,通常说作“通假字”.这里说的“本来有的字”,应该是指产生在第一次使用的某一同音字之前的为标记词而专造的字,以及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3.
初中阶段,文言文篇目逐级增多,难度逐渐加大。由于古今字词用法的差异,很多字词的含义在现代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用法,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仍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肓点,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通假字和假借字是同一回事,都是“某字通(同)某字”。笔者在此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古文知识,谈谈通假与假借现象。  相似文献   

4.
也谈通假字     
通假字的辨别在语文教学中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归纳起来问题有三:(1)六书中的假借与古音通假是否一致;(2)语文教材中的“某同某”、“某通某”是否都指通假字;(3)通假字的一般辨别方法有哪些。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产生于对假借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法,而通假是通用假借之意,是用字法,于是产生了造字假借与用字假借两种假借方法。另外又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与通常所说的通假是一回事。究竟谁是谁非,各持已见,莫衷一是。我们知道,汉字的基本特点是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义结合体。它既不是音素文字,也不是表意文字,而是  相似文献   

5.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通假,就是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例如:借用跳蚤的“蚤”字来替代早晨的“早”,其中被借用的“蚤”叫做通假字,被替代的“早”字叫做本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很多,如:厉通砺、被通披、涂通途、距通拒、旁通傍等。在  相似文献   

7.
难词难句解     
一 (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第八册基础训练2) (2)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第十册第17课《古诗四首·示儿》) 例(1)中的“见”和例(2)中的“元”都是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书上音同、音近的字可以互相通用或假借,这种互相通用或假借的字叫通假字。例(1)中的“见”与“现”假借,不读“见(jiàn)”,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假字常常是困扰师生的大问题,一些参考资料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素质教育新教案》(西施出版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一句中的“舍”看作通假字,同“捨”;《勾践灭吴》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句中的“取”看作是通假字,同“娶”,教材课下注解为: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10.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1.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2.
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碰到通假字和古今字这两种语言现象。比如,“旦回不可不蚤自来自谢项工”,“蚤”通“早”(《鸿门宴》)。“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许多同学对这两种语言现象无法正确区别,常常似是而非,张冠李戴。那么,通假字与古今字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区别呢?通假字又称通借字,是在语言运用时一种临时性的同音借用或同音替代的现象。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本不相同,只是因为字音相同或相近,一个字被借用为另一个字,这就是通假字。如上例中,“蚤”本义为跳蚤,而“早”…  相似文献   

13.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合称。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逝将去女”中“逝”字借来代替“誓”的意义,借用的字“逝”叫假借字,被代替的字“誓”叫正字或本字。  相似文献   

14.
通假字概说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王引之在论及通假字时,也注意把它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区别开来。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因此,通假字也习称假借字或借字。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文言文的复习,应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整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知识,并通过练,提高翻释文言文的能力。 1.通假字。初中文言文中共有通假字60多个。通假字的特点是同音替代,音近通假。有的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例如:坐通座,“先自是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止通只,“止有剩骨”(仅仅);直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有的是两个形声字的声旁相同而通假,如帖通贴,唱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正确认识,理解与掌握通假字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里有不少通假字,这对接触文言文较少,不了解通假字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有些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常常以现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去理解通假字的字义。例如,把“孰为汝多知乎”的“知”误解为“知道”(“知”“通”“智”),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误解为“看见”(“见”通“现”)。误解了通假字就不能弄懂句意,影响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因此加强对通假字的教学,改革文言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通假字和掌握通假  相似文献   

18.
通假字是中学生学习文盲文的一个难点。不少同学采取的方法是“背”。背,固然是一个办法,但对那些未涉及过的通假字,则又无能为力了。对此,我们可采用“不‘通’,则‘通”’法进行剖析。所谓“不‘通’,则‘通”’,就是说在解释、翻译文盲句子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汉字,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讲不通时,那么,那个汉字便是通假字。反之,“通”,则不“通”。现以一道试题为例说明。下列各句中有通仅字的一组是①执政费义②韩子亦无几求③一共一否,为罪滋大④恃此质誓,故能相保⑤敢求玉以激二罪A①③L③④C.@@D@@门995…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对其中的“间”字,课本的注解是“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文注本,如《中学生诗文疑难词句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课本里的“通假字”简直是“有并吞八荒之心”的秦国,又是贪心不足的吞象蛇。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使得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变成了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