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宣善文 《华章》2008,(19):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2.
宣善文 《华章》2008,(20):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在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将东北亚视为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为防止地区大国崛起和对美国的挑战,美国在强化本地区双边军事同盟的同时,也在推动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企图将本地区国家全部纳入美国设置的安全框架内。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美苏在东北亚组建了对抗性的军事集团。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军事同盟不仅没有解散反而有所加强。本文试图通过冷战同盟安全模式来探究东北亚军事同盟的缘起,过程及影响,以此来论证现存冷战性军事同盟是东北亚合作安全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肖晞 《教学与研究》2007,27(9):64-69
本文就有关东北亚安全合作前途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第一是考察了作为东北亚安全合作背景的亚洲的未来秩序,也就是冷战后的亚洲是冲突还是合作的问题;第二分析了我们是否有必要在东北亚构建安全合作机制,集中在是要东亚合作还是东北亚合作的问题;第三就未来东北亚合作的可能的路径选择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简单提出了未来路径选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区域(包括日本、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联邦远东地区、蒙古)是国际敏感地区,尤其是朝鲜半岛的历史性冲突,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安全制动器。朝鲜半岛的特点在于它是美国、日本、俄罗斯联邦、中国四大国利益交汇点,无论四大国间单方面或多方面行动都将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与发展。 冷战结束以后,给朝鲜半岛形势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随着1995年朝鲜半岛分裂半个世纪的临近,北南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东北亚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大国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领土争端与历史积怨的难以化解,使得这一地区相关国家之间相互猜忌,难以构建战略互信。缺乏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东北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蒙两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共同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来在各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双边合作,同时两国也在积极地参与推动与本地区相关国家的三边、多边合作。中蒙两国双边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在当今世界经济向区域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中,东北亚各国对东北亚经济圈的动态以及该地区内发展各国之间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发展同南朝鲜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对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同盟体系对亚太安全合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冷战后亚太经济合作的显著进展,亚太的安全合作是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亚太经济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而亚太安全却保留了冷战时期的特征,美国在冷战时期构筑的同盟体系在地区安全中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冷战以后,美国非但没有弱化在亚太的军事同盟关系,反而强化了双边同盟,尤其是通过反恐战争,扩大了盟友的安全职能,提升了盟友的地位,给亚太地区安全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亚太的安全合作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开展起来;东盟地区论坛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主要平台.此外,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亚峰会、亚欧会议,以及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10+1)合作中,安全也逐渐成为议题.但是,这种合作的制度化程度比较低,而且美国与盟国、非盟国之间在如何构建地区合作机制方面也存在分歧.可以说,美国的同盟体系是亚太安全合作的最大障碍.中国提出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理念的新安全观,以及东盟国家探索的"东盟方式"及其实践,都为亚太安全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亚太安全机制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参与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本文共分三部分:一、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背景分析;二、中非合作在战略、政治、经贸三个层面上的意义;三、从中非合作论坛看中国的多边外交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维系着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但后冷战时代的东北亚地区依然表现出地缘政治上强烈的不确定性,东北亚各国只有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安全合作,才能真正迎来繁荣与和平的东北亚时代。  相似文献   

12.
1“合作安全”观的界定“多边主义”是当前国际关系的一种发展潮流,具有两个层面上的基本含义。[1]首先,从主权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它的对外行为方式,多边主义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行为取向,指的是一个国家更倾向于在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开展外交活动,用共同协商的方法来解决方案。其次,从国际体系的层面来说,多边主义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即从地区或全球角度强调多边制度结构,考虑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考虑制度性因素对国家之间互动产生的影响。“合作安全”是冷战后出现的新的安全机制。其中的合作,即多边合作,它是多边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合作安全”主要指的是国际社会或一个特定区域中所有成员以共同努力的方式来防止任何使用武力或军事威胁的可能。[2]1993年澳大利亚外长埃尔斯就曾在联合国详细阐述了“合作安全”的概念,他认为合作安全强调磋商而非对抗,确保而非威慑,透明而非秘密,预防而非纠正;在成员上没有限制;主张多边合作,以非军事手段解决冲突;主张缓进的机制建立过程;并强调行为方式的非正式性及灵活性。2“合作安全”观下东盟地区论坛的构建2.1“合作安全”观与东盟地区论坛的产生。“合作安全”是一种灵活的多边外交形式,符合东...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是历史和现实矛盾相纠结的重要地区之一。无论是中国崛起,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努力,日美同盟、韩美同盟的存在,朝核问题的反复,还是当今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等都给东北亚安全合作带来了巨大困难。为此,中国必须进行身份建构,在东北亚安全合作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并通过积极的互动实践促进朝核问题的顺利解决,增强东北亚各国对中国的认同,为东北亚安全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从两个方面(角色身份、集体身份)对中国在东北亚安全合作中的身份进行建构,以促进中国在东北亚安全合作合作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后 ,随着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 ,中国采取了多边主义的周边战略。本文通过对中国参与的两个周边多边主义案例的考察 ,认为中国参与多边主义机制既是为了维护现实的国家利益 ,也是在通过参与多边主义进程 ,创设以新安全观为代表的国际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经历了数次危机与缓和,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实质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美韩和美日两个双边联盟)导致的"联盟引导型安全困境"。在这种安全困境中,美国和其盟国既不能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以缓和关系或签订和平协议,又不能过度激怒朝鲜,使自己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因此,保持中间路线——非战非和的现状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的唯一的选择。只有打破目前美国东北亚联盟关系或者改变东北亚的安全格局才能实现东北亚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朝核危机是当前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质是朝鲜半岛冷战对抗的延续,类似于政治现实主义所说的"安全困境"。要解决朝核危机,就必须坚持六方会谈的机制,并以此为平台,使相关各方彻底摈弃冷战思维,树立合作安全的新观念,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国家安全不确定性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以建立政治(军事)互信为理念,开展了与周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集团和国家的多边外交,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多边外交的区域国际制度平台.中国的多边外交正在给中国带来比较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东盟安全观有三大特色,一是允许多边主义框架下单边主义发展;二是综合安全理念下政治安全优先;三是大国承诺下的地区安全与自治。这种独特的安全观对东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架构和走向产生很大影响。多边主义框架下对单边主义的包容导致东南亚地区出现安全合作机制三环交叠之架构。对主权安全的看重使得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合作机制难以深化安全合作。区外大国安全承诺下的地区事务自治的理念使得以美国为中心的安全合作机制不可能成为该地区安全合作的主导机制。该地区国家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双边和小多边安全合作则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有效形式,其与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相互补充,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忠岐 《教学与研究》2007,105(9):50-57
与欧洲地区秩序不同,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具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推动亚太地区秩序变革的基本动力包括:美国主导地位的加强和联盟体系的演变;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区权力中心的崛起;主要大国关系的变迁;地区化的发展与多边安全制度的兴起;非传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与国际规范的改变.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联盟体系、由中国参与的多边安全制度、经东盟开创的规范共同体、民间层次的地区性复合相互依赖,作为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变革趋势的不同层面,一并构成多元变动中的亚太地区秩序.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二战结束、冷战结束为界,东北亚问题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问题的具体分析,我们看到东北亚问题经历了内容由简到繁、对象国由少到多、程度由浅到深、范围由小到大和类型逐渐多样化的变化过程.东北亚问题在不同的国际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