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文人气象发展至顶峰的宋朝,以自然风光、花鸟山水为主要题材的文人画大量涌现,成为最能代表当时绘画技艺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展现文人精神诉求的载体,文人画讲究在画作中体现出诗意,即“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文人画勾连了画家和诗人,诗画相融,便是意境,诗画相并,即为“题画诗”。诗人创作题画诗,既能展示才华,又能体现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故而题画诗至宋代蔚然大观。  相似文献   

2.
以论入诗,是宋诗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诗画大家。他的诗文和他所倡导的文人画,对后世诗画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里,他以诗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诗画主张和对诗画艺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读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诗意.杨朔的散文就是深情的诗.他本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目标,用“诗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把“诗”作为自己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拓出一个诗的境界.《雪浪花》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体现了杨朔散文富有诗意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诗画关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最初期,通过诗画关联比较中地位对等观念确立及诗意图开始萌芽;第二阶段,诗画艺术观的标准统一和确立为形似,诗意图继续发展,题画诗(广义)出现并盛行;第三阶段,反形似的诗画一律理论的发轫和共识的取得,二者相互影响和借鉴;第四阶段,诗画一律说触发的书画同源理论出场,诗画异同理论总结并完善,诗书画合壁的文人画使诗画关系走向高潮。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积淀的过程,有着较为清晰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北宋文人画在理论上强调画要有诗的韵味和格调,诗也应该有画的视觉效果,并以此把文人画与其它画相区别。特别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诗画同一性的观点影响画坛深远,成为我国文人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诗电影.它弱化矛盾冲突,将细节情节化,诗意化,抒情化.又将"计白为黑","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诗画理论成功地运用于本片的人物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具有一种诗意美.又用点铁成金的手法,实现了对原著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元代文人的绘画创作不求形似,注重自我胸臆的抒发,诗、画艺术之内容、审美、气韵等诸多方面实现了交融会通,从元初赵孟頫至“元末四大家”,文人画日趋成熟。明末清初,以渐江、査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承袭了元代文人诗画的创作传统,“新安四家”对元代文人诗画的接受体现在相似的人生际遇影响下形成的淡泊名利、以诗画自娱的思想个性;注重抒情写意的绘画表现;会通诗画一体的审美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绘画风格及其美学理论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文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尚意、尚趣、追求"逸"格,具有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借景抒情为创作目的,谋求景情合一,"尚意"是文人画的美学核心.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半官半隐的生活造就他诗画合一的艺术特征和恬淡静远的意蕴情调。他诗中有画,画添诗意;画中有诗,诗显画意;二者融为一体。王维诗作中展现出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艺术之美,堪称诗画完美结合的楷模,值得借鉴、仿效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赖仕贤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92-93,96
宋代诗书画艺术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诗书画都兼通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创作题画诗九十余首,山水画类的题诗就占了三分之一。黄庭坚题山水画诗之多与当时文人画的兴起不无关系,本文试从黄庭坚题诗中所体现出的尚韵重意的画论观和诗画相融的审美追求进行阐释,管窥宋代文人画思潮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和钦佩的大众诗人。他一生爱诗,浪漫诗意,才华横溢,他将诗的情绪、诗的浪漫、诗的意境带到教育中去,教化以诗,寓诗于教,试图构建兼具真善美的诗的学校,诗化民众,使民众将精神层面的追求视为人生更高的追求,"都过着诗的生活"。陶行知的诗教思想简单朴实、意蕴悠长,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绘画风格也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而演变。元明时期的文人画借助丰富的题材来表达审美理想,追求诗画相融的意兴和境界,追求与文学趣味一致的笔墨趣味,诗、书、画、印的结合蔚然成风。元明时期的丈人画把写意中国画推向了成热时期。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艺术领域明确地提出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在绘画上他重常形,重笔墨意韵,追求神似的绘画观点,一反两宋画院的旧习,开一代“文人画”的先河,这对后世传统中国画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诗画本一律",富有诗意的画,使人感到趣味隽永、余意无穷.古今的画家,常以名诗佳句入画,生发出画外有画、味外有味的意境."深山藏古寺"、"竹林深处锁酒家"、"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些诗句一经画家巧构,再用画笔绘出,不仅表达出诗境的美,而且画也具有了诗意.以诗作画,难度较大--它不是诗的图解,要求画家深刻体会原诗,画作既要源于诗作,意境又要高于诗作.  相似文献   

15.
诗歌创作与绘画创作所遵循的艺术规律有许多共通之处。在中国古代,较早的系统的将诗画两种创作观念结合起来的是苏轼。他提出诗画兼善,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在创作实践中彰显了其枯澹简古、传形之神的诗画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山水诗具有"一律"性,这种"一律"性表现在创作实践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自画自题、自画他题、诗意画词意画形态是"诗画一律"的创作实践,自我同质化、认同式同质化、诠释性同质化则是"诗画一律"的三种同质化方式。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松山 《小学生》2010,(12):70-71
1绘画法诗画同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精髓。因画悟诗,强化体验是学习古诗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理解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相似文献   

19.
严文井是继叶圣陶、张天翼之后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童话作家之一。他的童话作品具有浓郁的诗意。诗意是严文井童话创作的有意追求。这种诗意来自优美纯净的语言、生动的艺术形象、真挚的情感以及灵动的幻想。这四个方面共同构建了他富有诗的意境,诗的美感,洋溢着动人诗情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20.
夜雨剪春韭     
杜甫的名句"夜雨剪春韭",使蔬菜入诗了。原本在我们想象中,最有诗意的应当是瓜果,至于蔬菜,人间烟火的味道太浓了一些。但再俗的东西,譬如蔬菜,一旦进入诗画的领域,便显得温文尔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