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道家学派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著作《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其中关于“道”的阐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德经》的核心。“道”是宇宙的本体,是自然无为的,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3.
在词语并不发达的春秋时期,老子用否定性的方法对无限进行了解读,主要涉及道的无限性、时空的无限性以及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并且就人如何能够实现自身思想境界、人生意义等的无限性以及天人合一中体证道的无限性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诠释。老子的无限观念深深地嵌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中,并多层面地给予无限以描述,对于之后中国哲学以及后人无限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老子的《道德经》出发,阐明了老子是中国武学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分析了《孙子兵法》对武术散打技击理念的影响。揭示了武术散打技击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皆用韵文写成,是一部很好的哲理诗。《老子》也叫道德经,前三十七篇讲“道”,称“道”篇,后四十四篇讲“德”,称“德”篇。据《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依据年代推测,《老子》一书就当为他本人所著。这部书是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史料,它记载了老子的基本思想。整部《老子》,就其体系来说,完全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但在这一体系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纷纭变化的产物。研究《老子》一书,可以发现大量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矛盾概念,诸如,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难易、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等。《老子》正是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论述,展现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它的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对矛盾双方相反相成和相互转化的认识中,这是《老子》哲学的合理内核,对于中国古代两点论的发展,是一大贡献。这些合理内核被历代进步的思想家用来作为宣扬进步思想,反击形而上学的有力武器。对《老子》的注释、发挥,在后来的学派纷争中形成了两大体系。韩非、王充、王夫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的视角探讨"道"与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中"原力"概念的类似之处。以八十一章《道德经》为例,其中约有三十章的内容与电影表述密切相关,作者从道体论、道法论、道知论和道用论的层面分析、比较东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对西方(美国)影视作品的影响,得出世界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作用,最终趋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8.
关于《道德经》中“道”的论著很多,分歧也很大,“道”的本义究竟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探讨.《道德经》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把恒常的道和具体可言说的道区别开来,”“虽然老子也讲‘天之道’‘人之道’,但都属于可道之道,而非恒常之道”.恒常的道就是永远存在的、独立不变的、不可言说的那个道;非常道是可以言说的天地万物的道.这是常道和非常道的第一种看法或观点;对常道和非常道的另一种看法是:道生万物,万物顺行产生出来的过程称为常道,万物逆行回复到道的过程,称为非常道.第一种观点可取,本人即从这个意义上阐明道之含义.我们探讨“道”的本义,就是探讨恒常之道的涵义,而把非恒常之道看作是恒常道的一种展现.万物皆道的观点,除了要作非常道的理解也要作常道的理解:万物依赖于道而生,它们中有常道作主宰;万物在常道之中,它们自己表现非常道,而非常道要回到常道.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万物皆道.如果一般地说万物皆道就会模糊非常道和常道的区别,不利于把握道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同构性进行分析,认为:《易经》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源头的同时也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本体同构的思想源头;道这一内涵丰富的万物本体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形而上的本真存在;气则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形而下的道器载体.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范畴。除此以外,《老子》还运用了众多的概念、范畴。它们也是从属于“道”和“德”的,并由此形成了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系列。(一) “道”在《老子》中被确定为中心乃至最高范畴,既是当时天人之辨的需要,也是理性思维发现的产物。在《老子》之前,已有天之道,人之道的说法。天道、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起点。天道是春秋时期逐渐剔除神秘主义天命观念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是老子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理论著作,书中"无为"思想成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一般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消极的、悲观厌世的,是对现实的逃避。从"无为"思想的含义出发,辩证地分析老子的哲学思想,它对我们如何看待社会、人生、宇宙都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好的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其中关于"道"与"术"的论述更被誉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最经典表达。在《道德经》中,"道"指物质运行的客观规律,"术"指探索真理的方法论。《道德经》的核心要义在于阐明如何以"道"来承载"术",以促进人的发展。对于学风建设来说,"道"则是学风建设的理念、定位、境界,"术"则是学风建设的方法、技巧、手段。当前,对于如何运用《道德经》中"以道御术"的规律性范式,解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运行方式,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著作中,《道德经》在德国广泛传播,印迹深厚。《道德经》在德国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德国学者对它的诠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的基督文化框架内的诠释,到20世纪早中期西方文化语视角下的诠释,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诠释。随着德国学者对《道德经》认识的深化,《道德经》不再是依附于西方基督文化的宗教典籍,而是彰显中国道家思想和智慧的哲学著作,并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的厘革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在译本中译者对数字、成语的翻译体现了综合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上是采用了翻译杂合的方式;同时杂合不只应用在翻译策略中,也应用在文化中。杂合的同时却又不失中国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德经》精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6.
陈静 《职大学报》2014,(6):28-32
《文子》是道家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老子》思想有着继承和发展。“道”这个概念在《文子》和《老子》中都极为重要,对二书中的此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我们探求《文子》的思想内容和其与《老子》的关系,以及其在道家发展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二三"理论是认知世界的方法性理论,具有指导建立当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其理论成分的内在要求和联系分别揭示了教育中蕴含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正确构建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对我国古代哲学中的河图——洛书、《周易》和老子《道德经》的剖析,引证了中华传统武术和气功不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而且还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导引。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武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体育大家庭中一颗籼烂的明珠。  相似文献   

19.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0.
汉语和合本圣经《约翰福音》开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中的道是由希腊语λóγοs(逻各斯)翻译而来。通过对老子、《周易》和孔子等哲学思想中关于道的涵义剖析,可以发现道是蕴含着万有之规律、人的行为规则以及宇宙变易和人生原则之意。而同时包含创造论、基督论和救赎论等三重意义的λóγοs无一不是通过言语来体现的,汉语圣经把λóγοs翻译为道仅部分表达了其创造论涵义却消解了其余两方面的意义,因而只有将汉语圣经中的λóγοs译为言语才能完整体现和囊括λóγοs原本的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