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收获》2007年第四期,其50周年的纪念特刊上,生于70年代的安妮宝贝追忆着她的故乡。《世纪之约》是特别为她量身定做的栏目,在此之前,她的作品《莲花》曾因为在《收获》上发表而遭遇冷眼,人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才适应《收获》发表这样的文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导演的改编开始倾向于现当代的一些作家作品,在香港出现了对张爱玲作品改编的成功范例。例如,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将《金锁记》改编成《怨女》;  相似文献   

3.
<正>(一)上海著名诗人于之,原名王裕之,1927年出生,今已83岁了。他的第一首诗《旅伴》诞生于上海解放前夕。上世纪50年代,他正式步入诗坛,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文汇报》、《解放日报》、《萌芽》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作,并出版了《海边的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书跋二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郑振铎先生发表在40年代北平《华北日报》的《俗文学》周刊上的书跋进行了收集、整理。  相似文献   

5.
看过《小团圆》,我第一件事就是去重看“张爱玲年表”。1948直至1954,一片空白,她没有发表任何一篇作品;下一个空白,是1955到1958;然后三年两载,偶尔一篇半篇……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将自此萎谢了”——为失爱而放弃写作。直到《小团圆》的问世,我明白了:战后,没人肯发表她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风靡一时的女作家张爱玲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先是张爱玲的旧相识柯灵在《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以亲历者身份发表《遥寄张爱玲》,是"祖国大陆第一篇最新评价张爱玲作品的文章"(李子云语);不久张的代表作《倾城之恋》又在老牌的《收获》杂志(1985年3期)旧文新刊,张爱玲的名字遂在大陆由沉寂多时而逐渐浮出水面,为更多人知晓.  相似文献   

7.
“回看那逝去的光阴,飞扬的尘土,掩映的云月。”谜一样的张爱玲,张爱玲之谜。说到张爱玲,有一个疑问,人们始终不得其解——张爱玲当年为什么和《万象》闹翻的?长篇小说《连环套》为什么中断了连载?有一个很流行、似乎已被固定下来的说法是——张爱玲之所以“腰斩”《连环套》,之所以从此再不给《万象》“一行字”了,是因为《万象》在《连环套》连载之时,突然发  相似文献   

8.
也许这世界需要有人许一点谎,然而张爱玲不在此列,她一辈子只肯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我觉得她在《小团圆》里说得最绝决、最深刻了。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向来与其小说集《传奇》并列,均出版于1944年,代表她早期创作的成就。《流言》收入29篇文章,其中《自己的文章》、《烬余录》、《更衣记》等篇向为张迷所乐道,比读小说更有一番近距离看张的乐趣。内容涉及张氏的生平、文学主张、都市观察及艺术品味等,也是张学的不竭矿藏。  相似文献   

10.
再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一段家常情节从纸面上跳出来:“(九莉的母亲)有一次看了电影,在饭桌上讲,里面琼·克劳馥演一个饭店女侍,为了子女奋斗,自己开了饭馆,结果女儿不孝,抢她母亲的情人。”这里的《米尔菊德·皮尔丝》,正是好莱坞名片Mildred Pierce的直译——不知道在张爱玲时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公认的我国第一篇将电视剧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加以阐释的理论文章,是发表于1980年的《电视剧杂谈》。本文对笔者本人发现的《电视剧浅议》一文进行了各方面的考证和分析,认为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起点应是1964年发表的《电视剧浅议》一文,而这一时间比1980年提前了16年。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13.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杀夫"故事——《云破处》。《杀夫》和《云破处》在"杀夫"的故事框架下,都有对人性恶的书写,都  相似文献   

14.
雷峰塔,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易经,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张爱玲自传小说《小团圆》带给读者的震撼余波尚在,其另外两部自传小说《雷峰塔》与《易经》又已"出土"(2010年9月,《雷峰塔》《易经》英文原著与中文译本分别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和台湾皇冠出版社同时推出;今年5月,中文译本简体字版也由北京十月文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11):68-68
★《同学少年都不贱》 作者:张爱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年3月 定价:20元 本书除了张爱玲未发表的 小说遗稿《同学少年都不贱》 外,还收入了她的四篇译作。 这是一部仅两万字未完成的小 说,未必称得上是张爱玲最优秀的作品,但其自传性非常强,可以说是她本人大半生的写照。★《大学的逻辑》作者:张维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定价:25.8元 去年5月北京大学推出的人事改革方案引起了较大的争论,张维迎就是主推动者。本书收录  相似文献   

17.
周喜俊,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女性作家,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一路走来,成就斐然。至今,她已出版《辣椒嫂》、《周喜俊剧作选》、《周喜俊说唱戏曲集》等专著7部,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曲艺》等发表文学、戏剧、曲艺、电视剧等各类文艺作品600余万字,多部作品获省级和全国奖项。因创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优秀青年文艺家等。2004年,由她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在荧屏亮相,好评如潮,成为当年重播率相当高的电视剧。随后,她创作了电视剧本《当家的男人》、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和戏曲《七品村官》,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18.
寻找钱公侠     
在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涉及一个人和一本刊物,这就是钱公侠和他主编的《语林》,对张爱玲的文坛地位和前途最早作出评价的刊于《语林》第1期(1944年)的《记张爱珍》,作者汪宏声在这篇六千字的论文中,称“这位天才女子”,“将来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在《记张爱玲》文尾,附有“张爱玲手札”一段,现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16年7月,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发表了张爱玲的散文遗作《爱憎表》;9月,上海出版的《收获》长篇专号(秋冬卷)也在大陆首发了此文. 张爱玲写《爱憎表》,是为了解释她高中毕业时在校刊《凤藻》上填过的一个调查栏,她称其为“爱憎表”,其中共有6项调查,张爱玲的回答如下: 1.最喜欢吃:叉烧炒饭;2.最喜欢:Edward Ⅷ;3.最怕:死;4.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5.常常挂在嘴上:“我又忘啦!”;6.拿手好戏:绘画.  相似文献   

20.
贺蕾 《新闻世界》2011,(6):204-205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她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阐述的交流观,试图回答20世纪20年代交流的观念何以成为思想论争的热点这一传播学问题。在伍尔夫看来,人与人之间无法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交流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本文认为,伍尔夫的交流观不仅是她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时代一批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