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要哭,但我没有眼泪。我要控诉,向着谁呢?遍地都是圣贤豪杰,谁能了解这样不惜自我卑贱以身饲虎的人呢?不愿再多说话了。达夫,假使你真是死了,那也好,免得你看见这愈来愈神圣化了的世界,增加你的悲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3.
夜深人静,只听见蛐蛐的叫声.忽然,从文具盒里传出一阵说话声,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橡皮妹妹说:“你们说,我们中谁最有用呀?” 铅笔大哥接着话题说下去:“当然是我了,你看,小主人一天之中都离不开我,没有我,计算、演算、画图、写字都无法进行,再说……” 直尺弟弟打断它的话,说:“不对,应该是我,没有你,小主人还可以用钢笔嘛,没有我,就不行了,就没法测量、画图,当然是……” “ 不对,”橡皮妹妹生气地说,“我看还是我吧,没有我,小主人的作业就又脏又乱,有了我,作业本才会如此整洁,我看应该是我!” 就这样,…  相似文献   

4.
怎样捕捉、筛选素材和题材?对于我们文学作者来说,首先要克服“熟视无睹”。一些初学写作的朋友看到别人发表的作品时,往往叹息:“这样的人物我们单位也有!”“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呀!”是别人写了,而自己却没有写。问题就出在“熟视无睹”上面──让很好的素材白白地从眼皮底下滑掉了。 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不论工农商学兵,不论老中青,谁没有生活呢?而且我们还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社会突飞猛进的新时期,新鲜事物天天发生,丰富多彩。关键在于敏锐地发现和提炼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使它成为能够建造“…  相似文献   

5.
听傅老师讲话,就会觉得相见恨晚。这才是记者!这才叫记者!我那20年记者,好像是白当了。为什么我没有早一些听到呢?要是早一些听到,我的职业生涯,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相似文献   

6.
听说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着实大吃一惊!虽然不至于目瞪口呆,却已百思不得一解。老高年届六旬,平生连一个短篇都未曾写过,忽然要写长篇小说,没有感冒发烧吧?是为了出名吗?老高的官不大不小,在圈子里已小有影响,还要靠一本小说打场子?何况弄得不好,还会在本不大亮的牌子上,抹上一把稀泥!是为赚钱吗?老高虽是工薪阶层,但却己达温饱。何况挣钱的道儿有的是,何故偏偏选上这吃力不讨好的门径呢? 就连我的妻儿也很疑惑:工作忙得有时连晚饭都不想吃,还有时间写小说?老伴劝我说:“等退休了慢慢再说吧!” 不管…  相似文献   

7.
《航空档案》2009,(10):54-67
纳粹时代的科学,如果单纯以科学的标准来看可能是令人惊叹的,但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却是极端恶劣的,对此有些人以嘲讽的态度指出,后者乃是前者的后果。那么当我们翻阅浩如烟海的纳粹末日计划,掩卷而思之余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念头:这些1946年的纳粹战争机器,哪怕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成为了现实,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种担心实际上并不是子无虚有的,甚至于这个庞大计划最具战略意义的那部分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现实!谁能想到,整个世界在万劫不复的边缘曾经徘徊得那么近……  相似文献   

8.
探讨党报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党报发展必须科学定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是谁?”有的叫报社,有的叫报业集团,有的叫传媒集团,不管叫什么.我们是搞媒体的,是党报传媒集团.主要还是搞报纸。所以我们是这么提的,就是集中精力抓报业,风吹雨打不动摇。为什么这样坚持、这样定位呢?  相似文献   

9.
黄荆 《新闻前哨》2002,(12):39-39
如何写好人物的闪光点呢?这当然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可任意套用。但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抓准人物的心理、心声、行为细节,是写好人物闪光点的关键所在。(1)抓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是展示人物闪光点的重要手段。这有两种方法:一是让人物倾诉自己的所想;二是由作者客观地叙述人物的所想。前者更能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真实感人。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处是这样描述马玉祥的:“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国家,“新闻无学”观点不知道流传了多久。人们说多了,习惯了,无所谓了,也就成了不争的事。但是这个“不争”,究竟是懒于争论,还是因为说不清楚呢?恐怕说不清楚才是真实原因。其实这也正是多少年压在新闻界同仁心底的几分惭愧! 你想:我们的编辑记者,从事着这样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而这个职业的学问根基究竟在哪里?不清楚。在文学里?好像,又不完全像。在政治里?有理,也不全在理。在宽阔的知识面里?但是学识渊博的人并非都善于发现新闻呐!人们曾经左思右想,感到不论把新闻学的根“栽”在哪里都有失偏颇。于是,没有…  相似文献   

11.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12.
充分积累 轻松主持——主持人张越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们应约来到了张越的家,与她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交谈。(下面即为谈话内容)。主:张越,我想和你聊一聊潇洒的问题。人们都说张越活得特别潇洒,那你说说人怎么样才能活得潇洒?张:我活得潇洒吗?我怎么不觉得呢?我觉得我活得挺累的。如果要说潇洒的话我觉得,其实是挺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一,别太爱自己;第二,别把事情看得那么复杂,就是人容易太拿自己当回事了,觉得我怎么着怎么着之后吧,你就会永远地对生活不满,永远地对周围的人不满,永远地都觉得别人薄待了你,对你都是特别不公平,要这样话,你的心态就…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Z1)
《税收与社会》的编辑们文/延川昨晚上失眠,翻来复去睡不着。睡不着就胡思乱想,冷了地就看见一张黑胖脸笑嘻嘻地冲我说:“真有你的,还在睡!什么时候了,明天第×期稿子下厂,你的稿还没交呢!”我心里一格楞,醒了。人还在床上躺着,可那张黑胖脸仍在冲我笑,那焦急...  相似文献   

14.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15.
何潇 《新闻前哨》2000,(4):43-44
我不知道各位新闻界的同行是不是与我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如今的记者,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不久前,我参加了一家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知道,一般像这样的会,都会发点礼品或者红包什么的,但就其新闻价值而言,没有啥内容,顶多是个一句话新闻,或者简讯什么的。可当我拿着请帖前往会场时,我发现那里已经有十几位我的记者同行了,有的甚至是一个新闻单位就来了五、六个人,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自己跑错了会场,与别的记者撞车了,就试着问了一下负责接待的人,他说:“每一个新闻单位只请了…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国内不少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餐时频频惹上官司,有的还连遭败北,让人感到烦恼不已,这无疑给正常的批语报道工作罩上一层阴影,背下里,人有免不了会嘀咕:这样下去,谁还敢搞批评报道,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新闻官司,有的确实在客观上出现了侵权问题,而有的却未必,但最后在结案时,有些新闻单位也仍然以败诉而告终,为什么呢其中的问题,往往就出现在拿不出证据证明没有侵权这个关节点上,因此,新闻从业研究证据,强化证据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文澜 《电子出版》2001,(7):14-15
有一个杂志社收到一个广告客户交来的电子文件,打开一看,发觉无预留 “出血位”而且其尺寸又不合杂志的缩放比例,因此,致电该客户要求改正。负责该广告的人说,该广告是由IT部门的同事做的,于是把电话转给了那位同事。杂志社的人以温合的口吻对那位同事说:“你们公司的广告没有预留‘出血位’,而且尺寸也不太对,请更改后再送给我们吧!”那知该IT人员烦躁地回答:“什么出血位呀,我不知道呀,反正你们会做的呀!”杂志社的人本想向他解释一下什么叫出血位,但见对方这样的态度,也就只好挂了电话。 这样的事情可能还有许多,例如:“有的客户说印出的印刷品和他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效果颜色不一致;印出来的印刷品上出现的细网格等等……”总而言之,是由于不了解印刷工艺所造成的。 随着互联网络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广告平面设计领域增添许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由于没有受过印刷方面的专业培训,因此,出现了以上所讲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本刊针对这些平面设计人员,整理了一些有关印刷方面的知识陆续刊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说来你许会咋舌:我的头一篇就获了奖!不信?听我道来──自这以前,咱也做过许多“无用功”:写稿不少,投出去也不少,却都泥牛入海,没有回声。我在寻觅着契机。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当时在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当报道员的我,请假到一家地方理发店理发。3D上下年龄的女理发师边理边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答:“炮院的”。她又问:“你们有个姓马的大校么?高个儿,东北D音,蛮有风度的。”我略作思索,那肯定是我们政治部马副主任!我反问:“您认识他?”,“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儿。上个礼拜天,当时没顾客,我们几个理发…  相似文献   

19.
冯颖 《中国广播》2017,(2):后插2-后插2
【战场音响 飞机,枪炮声 战士的呼喊声 播音员:那些出现又消逝的声音会帮助那些受伤的人们。 【振动的音响 报剧名:《振动》《振动》《振动》(由强渐弱) 【音乐 萨迪克独白(Sadeq):你们听我说啊!我和你们说话呢!听我说啊!我想和你们说说话!你们都听不到吗?谁都可以啊!不……我又忘了,我说不出话,他们听不见。  相似文献   

20.
内容重要,还是渠道重要?这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谁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纸书出版的时代里,关于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我曾和一位图书公司的负责人聊天.我说,这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因为有的公司属于内容驱动型,比如磨铁,自然内容为王;有的公司属于渠道驱动型,比如日知、唐码,自然渠道为王. 那么,在数字出版时代呢?在数字出版还没有成熟的赢利模式,还没有谁能够通吃天下的时候,谁又有能力驱动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打个比方,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在数字出版的大潮里,其实很像两人三腿游戏里的两个人,在内容与渠道尚不能达成和谐、举案齐眉的时候,谁的力量大、谁的步子大,谁就占主导.而另一个人,就像瘸了一条腿,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