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摇桂花     
正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和小伙伴们摇桂花。已经深秋了,桂花开得已经很旺盛了,我和几个小伙伴约好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摇桂花。一进院子,一股诱人的清香扑鼻而来,地上的桂花星星点点,抬头仰望桂花树,一团团、一簇簇、一串串,太阳把光芒洒在桂花树上,桂花金灿灿的,在绿叶之中,显得更加美丽。桂花已经开足了!它们迫不及待地探出小脑袋,正在欣赏秋天的美景呢!  相似文献   

2.
金秀媚 《成才之路》2009,(26):37-38
教材简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甍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相似文献   

3.
《桂花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读着课文,作者的思乡情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因此,笔者将教学重点锁定在"摇花乐"这一场景。紧紧抓住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领学生从"盼摇桂花-享摇桂花-忆摇桂花"中渐行渐进,与文本深层对话,挖  相似文献   

4.
我班的一个学生摘了邻校一朵花,被罚款五角。这件事在我校很快传开了。该如何处理呢? 我先和摘花的那个学生谈心,了解他的想法。他说,摘花是因为“觉得花很好看,很好玩”。班上其他学生对这件事也有两种认识。大多数人认为摘花的行为损害了先进班的荣誉,应叫他加倍赔偿,并作检讨。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摘一朵花是小事,罚了钱就算了。针对学生的思想,我开展了一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把全班学生带到邻校,请栽花的老师介绍花的知识和育花的过程。当参观花园的活动快要结束时,恰巧幼  相似文献   

5.
正《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真实再现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一、"香"飘十里摇花乐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文字描写桂花的"香气味儿"。"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  相似文献   

6.
幽幽桂花香     
这些日子,校园里的桂花开得很热闹,很馨香。常常是一转过楼梯口,出了教学楼,一股浓郁的桂花香便随着柔柔的秋风轻拂在脸庞上,很是惬意,我总要狠狠地吸上几大口,再美美地回味一番。在这浓郁的桂花香气中工作、生活,人的心情变得格外舒畅。有时候午休,闻着花香就睡着了,梦也带着几分甜蜜。其实,桂花单从花的角度上来讲,观赏性不是很强。它的花很细碎,一粒粒凑在一起,色泽以黄白为主,不够亮丽,且在绿叶遮掩下也不显眼。但是,桂花的香气却无人能抵挡,真实而悠远。说桂花能  相似文献   

7.
邓晓燕 《教师》2008,(1):51-53
片断一:《桂花雨》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摇桂花到底有多乐呢,我们不妨来体会体会,请大家伸出双手来用力摇一摇。 学生伸出了双手,却不知该往哪儿放,在老师的指点下,他们把双手放至胸前,做出摇状。老师又提醒他们可以更加用力一些,于是学生很用力地进行了一番无实物小品演出。至于用了多少力,力该往哪儿使,也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8.
秦斌 《小学语文》2009,(9):44-46
[教材简析]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问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的情景。渐渐地,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9.
现象之一:误读作者课例:《桂花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教学环节师:本堂课,我们在作家琦君的文字中穿梭,深深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桂花雨的美。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什么?生:源自对故乡的热爱!师:对!这就是桂花香的丰富内涵,这就是作者的爱乡之情。误区:将作者的思乡之情片面理解为爱乡之情。  相似文献   

10.
桂花开了     
唐佳运 《新作文》2011,(11):1-1
桂花开了,我又可以摘桂花了。刚走近桂花树,一阵阵浓浓的甜香就扑鼻而来。桂花扬起了金黄的脸庞(páng),只要把桂花树轻轻地摇一摇,就会纷纷扬扬地下一场桂花雨。就这样,我收集了好多的桂花,兴冲冲地跑回了家。  相似文献   

11.
花瓣的哲学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相似文献   

12.
<正>"摇呀摇,摇呀摇,一摇摇到外婆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时听到归家的孩童摇着拨浪鼓,唱着这首我无比熟悉的童谣,我心中泛起一股复杂的情感,记忆之门缓缓开启。记忆中,那个夏天,我也有一段与拨浪鼓相伴的美好时光。夏夜,虫声四起,我倚着外婆在门前的大树下乘凉。静  相似文献   

13.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桂花雨》,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生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开花时也得仔细地在绿叶中找细小的花. 生:摇桂花时"我"可开心了,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新课程理念的“支持”后,目标更是繁复,内容更加冗杂,教法五花八门,手段也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在繁杂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空泛化。根子出在哪儿?如何还小学语文本色?现结合人教版《桂花雨》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准“点”,从文眼中提炼“课眼” 面对冗繁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做“减法”。“冗繁削尽留清瘦”,一篇文章,减至极致,甚至于一字便可“悟其神”。比如,教学《桂花雨》,我让学生在反复通读课文之后,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出“桂花”,说课文主要写了桂花;有的学生读出“香”字,说课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桂花香;有的学生读出“摇”字,说作者是因为“摇桂花”才对桂花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读出“雨”字,因为作者对摇桂花而“落雨”的印象尤为深刻。读出“桂花”,是抓住了文本的物质载体;读出“香”字,是抓住了文本的线索;读出“摇”字,是抓住了关键性的动作;读出“雨”字,则是走进了文本的核心。作者念中学时便远离家乡,家乡给她的回忆便主要集中在童蒙时期;而童年时代的最大趣事便是帮大人摇桂花,桂花如雨纷纷落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抓住了“文眼”,便可以引领学生透过“雨”,探究摇桂花的初衷,感受桂花雨的独特,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对故乡的眷恋。为什么他乡的桂花就是不如家乡的桂花香,根源在哪儿?桂花“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  相似文献   

15.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教完琦君的《桂花雨》,村子里的桂花香气早已沁入心脾,童年时的摇花乐趣也历历在目。桂花,是江浙一带常见的乔木,在作者琦君笔下,桂花不仅香气袭人,还承载着她对故乡深深的怀念。那一抹乡愁,如烟似雾,虚无缥缈,却又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于身居海外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思乡已泛化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情感纠结。这种思乡之情在琦君的笔下却显得浅淡而深沉,并且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感情氛围。品读《桂花雨》,当引领学生体会文中处处弥漫着的淡淡乡愁以及深深亲情。  相似文献   

16.
校园里有一棵桂花树,一棵不大的桂花树,不大的桂花树让不大的校园飘逸幽香。值班老师告诉我,中午有一位男同学在摇桂花树,树下一群同学在捡桂花,眼看着满树的桂花纷纷飘落。我找到了这位四年级的男同学,长得眉清目秀的。我没有过多的批评,因为猜想他  相似文献   

17.
我爱花,尤其爱桂花。桂花的香味并没有玫瑰月季浓烈,但却有荷花百合般的清香。每到秋天,我与妈妈总会忍不住摘下几枝桂花插在自家的花瓶中。秋风徐徐,把美妙的花香散布于家中各个角落,那高贵典雅的香气回荡在家中,令我陶醉!有时,桂花那独特的香味会把我带入孩童时代。记得六七岁的时候,每逢桂花开时,姐姐总会带着我去看那满院的桂花。金灿灿的桂花美丽动人,她把芳香洒满了院落。我们在桂花树下捉迷藏、玩游戏,无比欢乐,把烦恼通通抛之脑后。这时候,我会抓住树干,轻轻地摇动,树上小米粒般的桂花,就会带着对夏天的眷念,纷纷落下。我们会赶忙伸…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有效指导,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一、范文引路,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曾经的一节公开课—《桂花雨》。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摇花乐’乐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缨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已迫不及待了,当讨论到“摇桂花”内容时,课堂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为什么乐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生:我从作者的心情和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相似文献   

19.
一株小雏菊,很有精神地站在篱笆下面。他看上去并不很美,只有几张青青的小叶子。离他不远的花台上,正盛开着鲜艳的牡丹花。她看了一看小雏菊,很轻视他的样子说:“在我们美丽的王国里,容许着丑陋的存在,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小雏菊听了牡丹的讥讽,并不和她去争辩。他只说:“牡丹姑娘!你现在固然有着妖艳的姿态,可以很骄傲地度  相似文献   

20.
眼前的时光     
有一位信佛很虔诚的教师,时常在课堂上灌输小学生对佛教的认识。一天,他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关于地狱的恐怖,然后他问学生:"有想要下地狱的举手。"果然没有人举手,教师感到很欣慰。然后他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极乐世界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