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声音     
<正>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年11月刊发的《家校合作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困境与突围》一文,感触颇深。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班主任必须提高家校合作共育的意识。但眼下家校合作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挑战,班主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觉得一方面需要班主任自身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校沟通的艺术;另一方面,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也  相似文献   

2.
<正>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密切的合作模式,正日益受到关注。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外,而是要求家庭与学校密切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家校合作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如信息传递不畅、家校沟通不足,以及学生在两个环境中的角色认同问题。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家校共育,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1家校共育的内涵家校共育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教育要求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互相合作,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教育实践过程。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共育时,应厘清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标指向、立场边界,采用科学的共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成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班主任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而家校共育素养作为班主任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所有班主任重视。作为班主任,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家校共育素养,才能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1.见微知著,抓住契机。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表情、言语、动作等探幽索微,洞察学生的内心奥秘,抓住教育契机,设计贴近班级和学生兴趣的  相似文献   

5.
崔云芬 《天津教育》2022,(15):28-30
<正>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家庭与学校的联合至关重要,能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家庭是学生活动的第一场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班主任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家校共育是班主任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家校共育主要是指联合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展开教育,形成教育环境系统,在潜移默化下影响学生的言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家校共育中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氛围,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正>主持人语:家校合作共育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纽带,班主任应当深刻关注班级学生在家校之间的真实生活,引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立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适合班级学生终生发展的一系列有规划、可进阶的教育活动。家校合作共育活动只有实现课程  相似文献   

7.
朱永新在《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出,家校共育有助于家庭发挥其教育功能,有助于建立现代的学校制度,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满意度的提高。当前的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缺少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很多家校共育方式流于形式;三是家校共育的沟通机制不畅;四是教师和父母家校共育的胜任力不足。  相似文献   

8.
鉴于新时期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家校合作增加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家校携手共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推进家校合作共育,关键在于班主任。强化班主任的家校合作协作教育的指导意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家校互动沟通等指导能力,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开展班主任“家校合作指导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双减”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先后出台,将家校共育提升到立法高度,说明家校共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站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高度明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价值,并提出家校共育的三条路径,即厘清家校共育的本质属性,促进家校共育的正本清源;突出家校共育的政策支持,履行家校共育的法定职责;彰显全社会协同推进,赋能家校共育的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建构,作者以《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为课题,从引言入手,对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家校合作共育"现状,最后根据其现状探究了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和家长的管理与引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价值观念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也就意味着家长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合作共育是一种必然,也是各教育主体和教育工作者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条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途径,而班主任作为家校共育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人士,在实际建立家校共育体系和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时就需要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就站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来分析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当如何开展,从教育观念、共享平台、管理制度、活动策划和学生定位等诸多不同的角度探究如何提升管理实效,以求能够在顺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推进当代教育育人水平的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线上家校共育有助于畅通教育空间,密切家校联系,共促学生成长。线上家校共育需要注意从学生本身出发,从家庭环境出发,从家长认知出发,从教师本身出发,从家校沟通出发。班主任线上家校共育的路径包括:达成共识,获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健全机制,建立沟通的平台与路径;及时反馈,用好评价的指标与效用。  相似文献   

13.
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一直致力于家校合作的实践性研究。为了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突破固化了的学校决策框架,学校历时九年,以课题的形式进行了《打造伙伴式家校关系研究》《家校合作共育学生现代公民素质研究》《家校深度合作促进学校优质发展》三个阶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寇玉菊 《教学月刊》2021,(4):63-64,F0003
家校共育,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一关系中,家庭与学校的目标一致,但职责却不相同。班主任是班级家校共育的核心,更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工作中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做好家校共育中的学习者、教练员、合伙人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15.
家校共育推进家庭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家校共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原则,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在设计家校共育类班会方案时,要掌握好三个"尊重"原则,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家校共育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育惩戒要高度重视家校共育的独特价值,这是保障家长和学生权益|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互信的家校关系,充分发挥惩戒育人实效的基本前提。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具体要求,家校共育形成惩戒教育合力的策略与路径具体包括:学校要落实各项法规政策的要求,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办学质量和改进惩戒效能,开展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惩戒宣传;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家校共育实施教育惩戒的水平,提高教育惩戒中家校双向沟通的效率;家长要信任学校和教师能够进行合法合理的教育惩戒,并积极配合管教违规违纪学生。  相似文献   

17.
黄俊亚 《上海教育》2023,(34):68-6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毫无疑问,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要十分重视与家庭、社会的携手共育,给家长创造更多了解学校文化、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而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纽带优势和专业素养,发挥好家校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家长的家校共育认知能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8.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形成教育合力,成为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从家校关系角度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四条途径,结合“组织、荣誉、舆论、评价”四个驱动,不断增强家长关注成长、参与共育的自觉性和内驱力,从而实现共同育人。文章也提出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深入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校深度合作是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实现家校共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家长问卷调查发现,班主任个体化家校联系存在对象不均衡的问题,学科教师几乎没有开展个体化家校联系,学业成绩、学习品质、师生关系一般的个体化家校联系少,低学历、低期待、亲子关系一般、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个体化联系少,乡村学校和镇区学校开展个体化家校联系少。因此,建议区县研训部门要开展对教师“家校共育”能力的专项培训,学校要建立个体化家校联系常规管理制度,学科教师也要主动联系家长,联系弱势群体,提高家校联系能力,促进家校高效共育。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要基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需要,充分激发每一个家庭的教育智慧,建设以家校共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以独特的班级文化孕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丰富的班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组建卓越的家长团队优化学生的公共生活,全面推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均衡、整体、和谐、高位互动式发展,提升家校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