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会》2018,(4)
正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公布第4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结果。中国科协有12种科技期刊获奖或获提名奖,《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编辑部的石应江获优秀出版人物奖,《中草药》编辑部的陈常青获优秀编辑奖。《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中平心血管病杂志》、《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农业科学》和《暖通空调》等6种中国科防协科技期刊获期刊奖,占10种科技类期刊奖总数的60%。《林业科学》、《作物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医杂志》、《遗传学报》  相似文献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已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已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数据库列为重点收集期刊源.成为该公司Ei page one的核心期刊.1992~1994年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首次批准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62种科技期刊为其Ei compendex核心期刊,其中高校学报7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中国纺织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和《清华大学学报》.之后.Ei中国信息部对全国5000种科技期刊进行了质量调研,从中优选了700种科技期刊作为第二批向美国工程信息公司推荐.经该公司审核后仅批准了145种  相似文献   

3.
高珍珠 《情报杂志》1992,11(4):50-55
根据《最新中国期刊全览》(1989)等材料,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馆藏、开发利用等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覆盖面很广,北京期刊出版量居首;科技期刊生产地相对集中;国家级情报所收藏较完整;应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水平,加强科技期刊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对图书情报学4种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010年载文量、篇均下载频次、篇均被引频次、核心作者、基金论文、引文类型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4种杂志的学术品质、学术影响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具有自引率低、被引率高的学术特征,是当今图书情报学学术品质高、学术影响力大的杂志.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管理》2010,(1):F0002-F0002
<正>近日,哈尔滨理工大学主办的3种科技期刊《科技与管理》、《电机与控制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  相似文献   

6.
选择了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4种核心期刊,以著者作为统计对象,应用文献计量学和数理统计学方法,对著者合作度、系统分布、机构分布、年龄结构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管理》2011,(2):31-31
2010年11月6日至11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原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暨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大会在重庆召开,哈尔滨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与管理》杂志首次荣获“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电机与控制学报》再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相似文献   

8.
《科技与管理》2011,(3):8-8
2010年11月6日至11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原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暨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大会在重庆召开,哈尔滨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与管理》杂志首次荣获"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电机与控制学报》再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相似文献   

9.
学习借鉴他人的办刊经验是办好科技期刊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等编辑学期刊上每年共刊出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有关的文章近千篇(不包括增刊),从编辑学理论、编辑工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学术争鸣到有关标准、法规、期刊网站、名人名刊介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各种办刊经验,而且能获得许多相关信息,受到极大的鞭策和启迪。本文着重介绍了《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在稿源开发、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作者和编辑队伍建设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取经”历程,同时介绍和探讨了这些期刊的网上检索等利用途径;还给《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CNKI为数据源,选取《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科学》《情报学报》等18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对2002-2006年和2007-2011年2个阶段的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对比2个阶段图书馆联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概括出我国图书馆联盟研究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在WoS数据库被引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情况,对《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编辑之友》、《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和《中国编辑》等7种CSSCI来源期刊被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引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7种期刊被WoS数据库引用论文共162篇,主要分布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05篇)和《编辑学报》(45篇),其他期刊被引论文极少。对162篇论文的时间分布、被引频次、下载量、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及论文主题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2005年~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载文量、分布学科、基金分析、作者机构、下载量、被引频次、引文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定量分析,并与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情报杂志等期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图书馆学报》的基金论文率、下载量、被引频次、引文等皆处于图书情报类期刊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探索高校科技期刊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流程再造方案。【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学术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诊断分析,并依据《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一年内的业务流程再造实践,总结和设计普适性较强的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方案。【结果】《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在学术用户群体服务与管理、学术资源挖掘和利用、缩短出版周期和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结论】高校科技期刊要想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必须基于用户日益增长的学术需求进行业务拓展,同时基于技术和机制,与时俱进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及主办单位的调查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和《中国期刊大全》为依据,调查了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并依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科技期刊作了学科分类,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作物学报》2003年被引频次统计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3年所统计《作物学报》的被引频次分析表明,这两种检索系统对《作物学报》的被引频次统计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误差;认为文献检索机构应重视引文统计数据和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引证指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评选的"2018年度中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遴选活动"获奖名单揭晓。由学校主办的《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技术与创新管理》获评"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正刊100%获奖,占煤炭行业获奖期刊总数的18%,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油料作物科技进步和《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的发展历程,阐明科技进步与科技期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中国药理学报》与大众媒体合作报道科技新闻的实践经验为例,对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报道科技新闻的意义、方法与努力方向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了从2007年至2011年《中国药理学报》推荐的66篇科技新闻,总结《中国药理学报》推荐科技新闻的实践经验和遇到的问题。【结果】此项工作对于科技期刊科普大众、服务作者、扩大期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新闻的选题必须科学价值与新闻价值并重;发表前后做好与科学家沟通工作;新闻撰写重点突出医药特色;处理争议性议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商业利用科技新闻要公平公正。多媒体、多渠道、多语种的新闻发布是我国科技期刊扩大国内外影响的努力方向。【结论】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报道科技新闻是科技期刊发挥科普功能、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自身科学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被引用频次统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明伟 《情报科学》2000,18(8):758-761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学院》被国内科技期刊引用频次进行计量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报》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校与非高校科技期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正确认识高等学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在中国科技期刊界的地位和作用,旨在用准确的数据、详实的材料和客观、公证的态度评价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现对高校科技期刊与非高校科技期刊在主要数据库收录、获奖、科技期刊引证数据; 大学学报与非大学学报等方面从多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既看到了高校科技期刊的优势,也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为办出更多、更好地精品期刊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