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目录是章节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概括,其中隐含着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对于从宏观上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把握历史知识结构以及阶段特征,具有重要作用。复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如从中国古代史目录中可知,我国古代历史分为六个历史阶段:“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例11…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内容丰富、错综复杂.为了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学习过的知识.复习课主要应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点、要点.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于朝代更替.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掌握主要朝代的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国王、末代国王、都城名称(包括古今地名).方法上可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整理.二、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这方面应让学生注意掌握以下内容:(一)封建社会的五个时期.如: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年考题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历年考查的面广,题型全,同时在中学课本中所占的内容比重大,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综观近年来高考政治史考查的内容主要是重要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和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目的多次考查;重要的改革与变法,如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和影响也是多次涉及;重要农民起义;杰出帝王的活动;重大的战事等。[专题知识体系]本专题的复习应突出下列内容:一、朝代、都城、疆城和行政区划朝代是我们复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如以朝代寻找历史发展的轨迹,奴隶社会:夏——形成,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封建社会: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隋唐——封建社会的昌盛繁荣;五代、宋、辽、夏、金——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还要归纳一些朝代的建立和灭亡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古代部分,共两章,叙述辽、宋、夏、金、元和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两段的历史.现对其中若干问题的处理谈谈我们的做法.我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有上升和下降的阶段,从而划分了封建社会的前期和后期.关于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具体分期,史学界尚无定论,中学《中国历史》为了便于教学,把前后两期分为四段来叙述:战国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其中明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前两段大体上属于封建社会前期,后两段大  相似文献   

5.
线索与重点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本部分复习从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材的特点是头绪多、内容繁,学生常常感到对每节课的内容都学懂了,掌握了,但综合考查时总是张冠李戴、丢三落四。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理清线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系统化。历史教材是有基本线索可寻的,因此,“集中头绪,理清线索”,是上好历史课、解决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历史知识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漫长,经历了2300多年,但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历经战国、秦、汉);(二)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历经隋、唐);(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历经五代、辽、宋、夏、金、元);(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步衰落时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通过这样“集中头绪”,学生可用时期记朝代,也可用朝代记时期。我在教学中采用“第一时期战秦汉,第二时期三两南,第三时期隋和唐,第四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五时期明和清,封建历史线索明”的口诀,把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寓乐于教,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课本共有五本(二本世界史,三本中国史),内容较多,难于掌握。不少同学都认为教材一看就懂,就是把握不住。到底怎样才能把握好教材呢? 一、从宏观上把握基本线索 从宏观王把握基本线索就是指把握住每一历史时期社会基本框架,从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中把握住历史的主干、经纬。具体方法有:  相似文献   

8.
一课本内容和体系的安排新编中学历史课本近代部分,内容的安排着重于叙述基本的历史知识,力求阐明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八十年历史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课本系用通史体例,按照年代顺序,进行比较系统的叙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一步一步地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人民则前仆后继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史的范围,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它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个依次更迭的社会阶段,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史和人与自然的斗争史。而其中的封建社会史,如果从西周算起(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一个至今聚讼未决的问题,众说纷纭,西周封建说只是其中之一种),至1840年鸦片战争止,绵延了近三千年,其间又经历了领主封建制和地主封建制两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史中极为辉煌的发展时期,无论在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方面,都曾创造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了共同学习和了解这一段历史,现就下述诸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中国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10.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高三历史复习要点周学良一、把握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要点。第一、要先抓标题结构线索如:历史分中国史、世界史两部分。二者又各自分为古、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包括若干朝代,每个朝代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讲授本章内容以前,教师可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明清史知识.使学生明了:(1)明中后期以来,随着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封建势力的压抑,其成长是异常缓慢的.因此,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仍然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2)明末清初以来,中国虽然已经遭到沙俄和西欧殖民者的侵略,但入侵者均被击退.鸦片战争前,中国还是一个政治独立,领土完整的主权国家.这一章分三课时讲授.第一节禁烟运动教师可简略地指出,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  相似文献   

13.
我们如何从“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进而达到“独立地学好历史”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阅读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科书包括目录、课文、地图、插图、注释、习题和大事年表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阅读时,必须全面注意,不可忽略任何一部分.一、学会读目录、章节和标题课本目录是课本的骨架,章节标题是课本文字的纲目,读目录能找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阅读《中国历史》第三编的目录就可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及基本线索,读章节标题就能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如读中国现代史“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一章中的三节标题,从中可得启示.人民军队的创立、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的开展和红军三次围剿的胜利这四个方面,在中国红色政权建立过程中,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最后,还要从读章节目录中找出历史进程的特点或重点,如从中国封建社会第二阶段标题中,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356年历史过程特点是“分裂”、“融合”.二、学会读课文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良学历史的基本途径.读课文时,首先要重点看教材根据什么史实,得出什么结论,接着要分析和理清层次.如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结局(意义、评价或成败原因)三个层次要—一搞清楚.然后要提  相似文献   

14.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要学好中国近代史,除应从微观方面逐章逐节学习外,还应从宏观方面把握它的基本线索和它的发展变化的各个方面. 一、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线索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反映.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就可以把内容丰富、头绪纷繁的  相似文献   

15.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构成的基础,它也是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发展变化的主要线索。研究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封建生产关系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规律;以及诸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中国历史上阶级斗争与农民起义问题,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势力消长问题等等,都可以从此得到启发和解释。对于这个问题,各家论述很多,本人所知有限,以下仅就唐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问题略谈一些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考查热点】时间起止: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的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阶段特征: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知识线索: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就出现了人类的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  相似文献   

18.
小学历史课限于课时,只能讲述常识性的内容,但以点穿线,力求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如在教学中能有机地渗透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初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小学历史课本上册讲的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史。下册讲的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一直讲到八十年代,均按年代顺序讲解。教学正课之前,结合讲解《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向学生讲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教学第一课《北京人》时,联系课文中  相似文献   

19.
很多同学感觉历史很难复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没能搭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致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线索、阶段特征、时代背景等,使学生对历史的复习成为对历史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堆积。我觉得如能有效地阅读课本,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阅读课本?笔者有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徐连英 《山东教育》2000,(17):45-46
目录是教科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本正文的索引,而且是课本知识的体系结构和课文叙述的许多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是课本内容的纲。在历史教学中,读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分期,明确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和各课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把握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重难点。 下面就目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一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在新授课中运用目录 (一)在每册教材学习开始时,运用目录 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然后再去学习那些相关的细节知识,也就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