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甘亦农 《体育教学》2008,(12):41-42
随着校本课程建设兴起和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大纲一统天下的做法,赋予广大体育教师课程开发或教学内容选择的权利,使得学校体育新课程在实施时必须进行校本化开发。一些同志面对实施学校体育新课程需要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以为学校体育新课程所进行的这项校本化建设就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的课时增加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有了保证,“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更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和中科院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不仅是学校体育人包括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更应成为一种行动.要更好地开发利用好身边的校本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这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能运用国家、地方及学校课程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是新事物、新思想。如果还同过去一样进行独自备课上课很难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高一年级的三位体育教师成立了集体备课小组,反复学习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出台,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国家集权制课程管理体制,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至此,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也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对校本课程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表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国中小学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必要又可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近80%的学校在农村,超过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因此,抓好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农村学校体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质量,加快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推进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研组是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职网球课程改革虽取得了可喜成果,但还远不能达到改革创新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所有的网球课程改革,都是建立在以行政为主、权利高度集中的旧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上。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最重要的主体和决策者被游离在体育课程管理之外。基于创业园视角的高职网球课程管理改革就是打破长期以来体育课程管理行政集权制,引进创业团队,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全面整合学校的网球课程资源,为学校网球课程教学、训练和竞赛提供最优的服务。同时,也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戴淼元 《体育师友》2010,33(2):9-11
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使得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定向运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学校自身校园环境的特点,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树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全面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逐渐形成校本特色。定向运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出台,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国家集权制课程管理体制,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校本课程的概念、作用与意义、要求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借班上课,下午第三节(聋哑班). 一、本课设想 作为我们两所学校的体育教学教研活动,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讨如何运用校本教材,以及如何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实际需求选择教材、活用游戏,这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杨萍  边挺 《体育世界》2009,(10):57-58
目前,尽管在此起彼伏的国内外体育教育改革思潮的影响下,一部分教师已接受了一些先进体育教育理论与观念,并在实际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就整个体育教师队伍而言,大部分教师的观念还相对落后,竞技体育观、体育教育观还比较盛行,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体育教育行为还未形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树立新型体育教学观。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革旧的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以此为起点。探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孙海云 《体育世界》2013,(6):100-1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实施以来,校本课程成为了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和关注。但笔者在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实际教学工作及与兄弟学校间学习交流过程中,也发现当下体育校本课程存在了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模式的两极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体育校本教研的内容新课改给体育教学校本研究带来了新的选题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也给体育教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即对体育教育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历次教育改革所缺少的实质性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研究,其动因来自于调动学校和体育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和重塑体育教学研究的机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学校是课程研究的基地,体育教师是课程研究的主体。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身心健康教育,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课程研究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我国中小学推行体育校本课程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显现地方民族特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以新疆伊犁地区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聚居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为例,研究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开展体育校本研究是践行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体育课堂质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最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体育校本研究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兴起的有关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研究的一种范式。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其根本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及家校共商、共育、共赢等。  相似文献   

17.
张祝平 《精武》2012,(8):49-5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为研究内容,旨在为体育教师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此情景下,体育教师角色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故此文章探讨了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内涵、应对新课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策略等问题。提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要由教学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组织者、促进者;和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祝平 《精武》2012,(3):37-38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为研究内容,旨在为体育教师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此情景下,体育教师角色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故此文章探讨了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内涵、应对新课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策略等问题。提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要由教学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组织者、促进者;和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既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可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特色,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强化、补充、拓展。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外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载体,能有效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此,笔者就体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新 《精武》2012,(24):57-57,59
新课程改革来,体育教学积极参与,全面实践,引领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教学观念在更新,师生关系在优化,教学评价在变化,中学体育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努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