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日报》自2003年11月2日在第五版和第六版推出《新农村》周刊后,一些读者、尤其是农村读者纷纷来电来函给予肯定,认为周刊集中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是人民日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视关心“三农”工作的又一有力举措。湖北省安陆市陈店乡政府的刘建成发来传  相似文献   

2.
无谓的同义重复是一种很讨厌的语病。经常遇到的是“报刊杂志”这种说法。例如,《人民日报》1981年11月6日第4版和第8版出现过3次,《光明日报》1981年12月2日第2版有篇文章,其标题是“订阅报刊杂志的苦恼”。此外,也有说“书刊杂志”(本刊1981年第3期第48页)和“杂志刊物”(《人民日报》1982年1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以下简称《新农村周刊》)创办于2003年11月2日,每周日刊出,报道多为记者深入新农村建设一线的采访调查。根据形势的需要,于2005年12月4日由原来的5、6两个版面扩展到5、6、7三个版面,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共推出223期。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的《新农村周刊》自创办以来,版面内容不断丰富,策划、选题突出“三贴近”原则,尤其是围绕“三农”问题精心设计了诸多专栏来配置报道资源,匠心独运。既有政府主流权威的农村政策宣传、解读,也有广大农民认同的相关实用信息。在广大农民缺位于媒体版面或者其角色没有被客观报道的媒介环境中,人民日报每周星期天强势推出《新农村周刊》,既平衡、完善了我国媒介生态的建设,也增强了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21日,嘉善人民广播电台新农村有线广播开播了,这是嘉善县广播电视台在现有FM99.3嘉善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节目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的一套对农村广播。这套节目以“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宗旨,新开设了《农根伯跟你说》、《农民服务台》等节目,整套节目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播出,农民可以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  相似文献   

6.
报刊审读     
新华日报的“三农”报道翻开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中旬的《新华日报》,发现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多了,到农民家里走走的记者多了,为新农村建设鼓与呼、办实事的报道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舆论氛围更加“三贴近”了。这是《新华日报》改进与创新“三农”宣传、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7.
今年七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以《市场档案作指南》为题报道了四川省巴中市的农民兄弟,依靠“市场档案”谋发展的事迹,读后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与呼,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在《人民日报》并未扩版的情况下,于2005年11月29日起由原来的两个版面增加为三个版面,及时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宣传报道力度,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己任。这是人民日报社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9.
陈丹 《新闻大学》2002,(3):29-32
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个案,通过分析1994-2001年《人民日报》“世界艾滋病日”期间(11月30日-12月2日)有关艾滋病议题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取向,探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报纸如何呈现与建构艾滋病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10.
带着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带着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2006年7月8日~9日,人民日报经济部和徐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召开。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引向深入,与会代表在充分讨论与交流中产生了强烈共鸣。新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9月18日刊登读者来信《推荐<孝感报>两则报道》后,9月29日又在一版头条位置,以《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为题,加编者按,发表了上海自行车厂写给人民日报编辑的来信。这两则报道和来信,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上海自行车厂表示坚决支持应城县政府“凡是全年超卖万斤粮的户,都供应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决定;孝感地区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1月26日和12月13日,羊城晚报、人民日报分别发表署名文章,对一些报刊宣传绍兴的“农民红学家”胡世庆一事提出了批评。为弄清真相,浙江日报和浙江《经济生活报》派出了记者调查组,对此事进行了实地调查,于今年1月写出了一份《关于“农民红学家”报道事件的调查》。现将他们寄给本刊的这份《调查报告》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济宁日报》1995年以来创办的“农村科技”栏目,始终坚持为农民提供科技致富知识、与农民兄弟交朋友这一宗旨,融指导性、服务性于一体,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农时季节,服务农村经济,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该栏目已连续3年在全省地市报专栏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贴近再贴近该栏目在创办过程中,既贴近地方党委、政府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1月7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有一篇题为《涉嫌谋杀拉宾凶手兄弟被捕》的新闻稿。笔者觉得,这则标题上“兄弟”二字及内文中“……这名嫌疑犯叫哈盖·阿米尔,是4日向拉宾开枪的凶手伊格尔·阿米尔的兄弟”一句中“兄弟”一词的用法,都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它不符合“书面用语”的规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兄弟”一词的解释之一确为“弟弟”,但注明只能作“口语”用。然而,当它上了报纸,显然就成了“书  相似文献   

16.
翻阅今年《人民日报》扩版后的第一季度报道,有这样一个突出感受:体现党的意志浓了,报道基层内容多了,新闻可读性强了,版面设计新了。总之一句话,在保证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活动报道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稿件。《人民日报》这次扩版,不单纯是版面页数的增多变厚,在内容上也增加了新闻性、指导性和思想性的厚重之感。贴近即亲近。“两会”期间,与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谈起《人民日报》的变化,他概括了一个“亲”字———“越读越觉得亲了”。据他介绍,他原来看《人民日报》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下标…  相似文献   

17.
遵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编委会的要求,2004年《人民日报》进一步调整版面。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进一步落实“三贴近”要求,巩固发展2003年的改版扩版成果,适当微调版面结构,进一步增强《人民日报》的权威性、指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1月3日至5日,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浙江嘉兴召开。来自中宣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记协、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记协和《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9.
“九亿农民”之说已见于报端,如标题: 《心里装着九亿农民》(1993年4月1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 如此看来,我国现有九亿农民无疑。但若认真推敲一下,又感到有些荒唐。农民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社会劳动者人数达5.8亿(1992年5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农民只是社会劳动者的一部分,怎么竟超过了社会劳动者总数? 那么确切地说我国现在究竟有多少农民?《农民日报》载文称:“当前,我国有3.2亿农业劳动力”(1992年8月25日陕西日报三版“报刊纵览”栏)。这就是说我国农民的总数。农民不应包括农村的婴幼儿、学生和主要从事商业、运输业、手工业的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20.
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和(人民日报)等十余家报刊称为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教材《劝世良言五字歌》,发表于1996年11月28日《河南日报·农村专版》和11月30日《河南日报》。该文系农家老人吴书款原作、河南日报农村专版修订。全文为合辙押韵的五字句,共774行,其主题要旨要针对农村农民实际,劝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