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集邮,往往是成套成套地买,好处是不用费心烦神,但也少了几分追寻的乐趣。过去集邮,常常是一枚一枚地寻觅,其过程很有趣,有时候也很痛苦,一旦成功,享受的快乐是他人不能体会到的。  相似文献   

2.
俋铭 《集邮博览》2014,(6):27-27
正一页邮集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经出现,就受到集邮者的喜爱,由于这种邮集选题范围小,所用邮品少,涉及的集邮知识和专题知识也不是太深,只要有点集邮知识的人都能做,所以老少适宜,更适合初集邮者和青少年学生。我尝试着做了几片一页邮集,现就其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3.
神奇教练米卢“快乐足球”的理念已被许多人士所接受,成为一句时尚的至理名言。足球如此,其他竞技类体育比赛如此,集邮也是如此。集邮,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玩”,一种高尚的“玩”。通过不断地收集,不断地“玩”,怡情益智,“玩”出经验,“玩”出水平,“玩”出乐趣来。在集邮所有类别中极限集邮是一种非常好“玩”的类别。因为极限明信片集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受广大集邮者的喜爱,在极限片的收藏、制作、研究、组集参展的各个环节中都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集邮博览》2009,(3):14-14
集邮曾是我们很多人青少年时期一段美好的回忆。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一提起"青少年集邮"这个话题,有些人却似乎忘了自己儿时集邮的经历,抱着怀疑的态度揣测现在的中小学生:"他们还会集邮吗?"而这些揣测,也令我们打算采访"集邮‘闯’学堂"时充满疑虑:现在的中小学生,选择太多了,他们愿意上集邮课吗?他们能体会到我们当年得到一枚邮票时的心情吗?带着一连串问题,我们来到了福建。  相似文献   

5.
正自从爱上集邮后我就喜欢和邮局的工作人员打交道,有时有个什么相关的集邮需要,也可得到他们的帮助。时间长了,倒也得了一些好处,特别是2007年我因工作调动到一个新地方之后,近年来有几次就在邮局里捡得一些"宝贝"。先说2007年我在单位里收拣到约3000枚2002年制作的马年金卡,由于2006年11月15日起中国邮政已对邮资进行了上调,此片的0.6元邮资已不能正常使用,需要补资0.2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经常看到某一篇文章同时在两家或几家集邮报刊上发表,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作为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订户,总有点被愚弄的感觉。邮文的内容有宣传集邮活动的,更有传授  相似文献   

7.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马驎 《集邮博览》2011,(2):38-39
生肖和集邮,这两个词的有机结合,其本身就揭示了生肖集邮方兴未艾的缘由,以及它极为辽阔的发展前景。回顾生肖集邮研究会所走过的道路、所取得的成果,这里面,固然离不开带头人周治华会长的领导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生肖集邮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生肖文化巨大的群众基础和人们对集邮活动的创新要求,当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有了生肖集邮,就有了生肖集邮研究会,就有生肖集邮已然创造的历史,当然也就有生肖集邮可以预测的将来。  相似文献   

9.
集邮九问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我在读高小的时候就"集邮"了,至今已65年。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集邮,农村集镇没有集邮组织,也没有人辅导,对邮票只是好奇、好玩而已。1949年以前的国民党《中央日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类型的民间集邮组织风起云涌,各种民办邮刊似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民间集邮组织的特点是一个集邮爱好者自愿参加进出自由的宽松组织,操办民间集邮组织的方法与官方邮会或有不同。由于有部分集邮协会的领导缺乏集邮知识,不了解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心理和需求,集邮活动开展得比较少。所以,广大集邮者为满足对集邮知识的渴求、对集邮活动的兴趣,自发形成了民间集邮组织它的性质只是松散集邮者的集合体,不是行政单位更不是党派组织;一切民间集邮组织的经费都是来自会员的会费及会员对会的资助,就是挂靠后也没有上级拨款,因此会员的利益是民间集邮组织的根本,会员群体是民间集邮组织的立足之本就某一个民间集邮组织个体来说,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兴旺、衰落甚至消亡的过程。据官方人士统计现有民间组织数量达到800多个,从1987年以来,我国已经消亡的民间集邮组织已不止一个两个,这里有外因也有内因,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在此,本刊专题栏目组挑选了几个民间集邮组织对其解读。  相似文献   

11.
集邮手抄报     
正儿子放学回家拿了一张大厚纸,说老师让家长帮着做一张手抄报,想来想去不知道做什么内容,看着偌大的一张白纸,真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最后向正在整理邮票的我求援。好长时间没有整理邮票了,这不刚将这一段时间收集的编年票剪片倒在桌子上,准备挑选泡洗,看着一张张花花绿绿的邮票,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就帮你做份集邮手抄报吧",我高兴地说。"不行不行!"儿子回答得很干脆,"集邮手抄报好看吗?"说实在的,现在的孩子喜欢集邮的还真不多,即使我天天摆弄邮票,家里书橱里全是集邮类的书刊,可儿子根本不喜欢集邮,"一张张小纸片有什么好看的"是儿子的"至理名言",其他的小孩写信的都少,见到邮票的也不多,还谈什么喜欢?比起悠悠球、奥特曼来,集邮的诱惑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3):4-4
《集邮博览》让我免上当我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把这本杂志作为集邮的教科书,杂志介绍了很多集邮的知识,让我在集邮中如虎添翼,也让我少走了一些弯路,不久前我在成都古玩市场上,有几个人,看到我对邮票很感兴趣,便很神秘的从箱子里拿出集邮册翻开,指着一枚"梅兰芳"小型张,不停地  相似文献   

13.
江湖法宝之所以拿出来就能威震武林,关键不在于它是何等珍贵,而是在于它被使用的时间的往往恰倒好处,杨过的黯然消魂掌不到伤心之处发不出劈山开石的威力,黄蓉的软猬甲不被对手打中也不会致人死地,就连韦爷小宝的石灰面儿也要到高手不留神的时候洒出,简单的说,干什么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拯救竞猜型彩票江湖,需要也许只是因时而出的石灰面儿,而不是体彩中心的镇宅法宝"排列"玩法。  相似文献   

14.
一不留神,步入集邮的殿堂也有20余年了。20年来,集邮给我带来有儿时欣赏邮票的童趣;有寻长到一枚高面值信销票时的欣喜;当然也会有看着邮册中越来越多邮票被贬值、打折时的迷茫和沮丧;但更多的是在集邮中增长知识和分享知识的愉悦,所以对集邮——我才会一如既往和痴心不改。记得还是上小学时,星期天便经常和同学,还有邻居家的孩子们聚在一块儿,玩“放电影”的游戏;就是用  相似文献   

15.
《集邮博览》一册在手,品味一个"邮"字。《集邮博览》的生命力,也在"集邮"这条线上,就像轮船不能偏离航线一样。《集邮博览》的个性和魅力在于耳目一新的文章奉献给读者。宗旨体现出"博览"二字。集邮爱好者与《集邮博览》连接的桥梁就是信息传递。第10期《奥运邮品永恒  相似文献   

16.
<正>教师是一门专业化的职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是这样。然而,一些调查研究表明,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或退化。回看业余时间,体育教师主动跑步的不多了,在单双杠上进行技能练习的见少不,工作没几年就发福不。再看教学示范,体育教师动身的时间少了,动嘴的时间多了,准备活动不陪跑了,技能要求高的不教了,动作示范不做理由还多了。于是,出现很多的体育课越来越没有"体育味","保安也能教体育"的声音出现了,这是体育教师被边缘化的危险信号。基于此,本期策划了"组织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练习和考评"专题。  相似文献   

17.
杜德玉 《集邮博览》2008,(10):31-31
在培养和引导青少年集邮的问题上,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要让青少年知道集邮现在不少地方搞集邮进学校,举办邮展,开设讲座,无疑是个好办法,集邮是需要灌输的,要培养和引导青少年集邮,首先需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集邮、怎样集邮、集邮有什么好处,在他们纯净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集邮"印象。但  相似文献   

18.
陈康 《集邮博览》2016,(4):34-37
几十年来集邮交往的邮友中,有很多同我一样也兼集其他,其中最多的是邮币兼集,因为邮币历来不分家嘛。有不少人在集邮道路上因某种原因,弃邮转藏其他,更多的人不改初衷,一直兼集多项,自娱自乐,触类旁通。收藏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对历史的珍爱,对记忆的归纳。中国古代传统收藏从金石到骨董(古董),乃文人的雅趣,石痴米芾,赵李金石,项元汴"天籁阁"藏画之丰,足以使皇家收藏汗颜,皆被传为美谈。近来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藏有东周铜器,可见刘贺也是个收藏家。收藏有多少品种,谁也说不清,做  相似文献   

19.
新春伊始,2022年第1期《上海集邮》闪亮登场,新辟"年少邮为"栏目让人眼前一亮。要让集邮有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就必须充分重视青少年这支集邮队伍。郭润康生前积极宣传集邮。我十分赞成他的观点:"集邮从娃娃抓起,已成共识,但鼓励孩子集邮,首先要焕发孩子的兴趣……宣传集邮的意义和讲解集邮知识,使同学们树立集邮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高校新风     
"关机上课"让大学生感觉回到高中时代2012年12月底,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2012级心理班发起一个"关机上课"的手机文明活动。对于"关机"感受,该班一位徐姓同学说,以前上课时,很多同学都会忙着玩手机,一节课不用手机虽然不适应,但觉得充实多了,集中精力上一堂课的感觉,让我回到了高中时代,也感受到久违的充实。""关机上课"不仅让学生觉得不适应,连老师也觉得有点诧异。"课堂上突然少了手机短信、电话声倒让我有点不适应了,但我宁愿不适应下去!"在该课堂上课的刘老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