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狂沙始到金”,正确、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是好作文诞生的摇篮。但是,在学生作文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和正确修改作文的方法。有的学生写完作文连看也不看就交给老师,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就感到文理不通,写完后也不修改,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写作文是我的事,修改是老师的事”,连作文中不会写的字都不查字典,空着格让老师填。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作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一直在努力追求作文的“不改境界”,即老师基本上不批改学生作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修改,直至接近习作要求,不断提高鉴赏作文、修改作文、写好作文的能力。下面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形。”修改文章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对于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不了解,致使修改的动力不足,对于怎样修改也不明确。因此,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他们大多只是看分数,而对教师的评语不重视,更不会自觉地去修改。针对这种状况,我在作文教学中从“一文多改”人手,狠抓学生作文修改这个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所谓学生再修改作文,就是在老师批阅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的再修改。实践表明,再修改的作文比原稿的立意更深刻,内容更丰富,语句更流畅。所以说,学生再修改作文,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具有特殊意义。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可以培养出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心不明确,语句不通等毛病,归根到底是个思维问题。学生进行再修改,要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明确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思维,甚至要创造性地思维,这就培养了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是教师指导性批改到达“必…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过程呼市先锋路小学马瑞华义务教育小语大纲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逐步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学生的作文“教师修改不十、学生自己改.每件次一处一定要说出个所以然。自己修改又限于课内作文,要使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学生可能就认为这简单,不就是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病句嘛。于是一动笔就埋头于词句的修改中:其实,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讲。已经是比较难了,修改作文就更难了.因此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就要提供一个基本的修改框架。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传统的作文批阅方法,训练周期长,而且反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程》强调7-9年级学生“应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文应考准备有多种办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修改.多读多写远水不解近渴,按照程序循环往复是在走过场,追求叶圣陶的"完足切当"似不现实,只求温儒敏的"文从字顺"又不放心,那应该怎么办呢?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备考阶段一是要解决对作文修改的认识问题,二是要明确修改的方向和操作方法.一、为什么修改,由谁来修改作文为什么要修改,只有两条理由:首先是我们写了很多,积累了一定的量,可学生的作文仍然不理想;其次是修改几篇理想的作文,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应考的信心.作文到底由谁来修改本不是个问题,但由于我们身处常态作文和应考作文教学的误区,必须把它当做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  相似文献   

9.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事实上许多时候教师做的是无效劳动。教师一手包办学生作文的批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忽视了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使学生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养成了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因此教师要把作文的批改权还一部分给学生,教育学生懂得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内容和要求、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能切实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再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孩子们作文,不爱回头,对修改不感兴趣,这是妨碍他们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培养修改作文的兴趣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办法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性格与爱好、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四先"的办法:一是"先人后己".就是先指导学生修改别人的作文,然后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有修改别人作文的兴趣吗?有,不少同学真还有点"好为人师"呢,他们在修改别人作文的时候兴趣是很浓的.而且特别慎重,不直接在别人的作文上动笔,只做小记号,然后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循序渐进,教给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必须重视方法的指导.由于小学属于打基础的阶段.小学生作文能力还不高,修改自己的作文更是刚刚起步,因此,指导他们修改作文,必须循序渐进.我主要是通过三步来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方法的:第一步是“抱着走”:先明确一些修改符号的意义,再选一篇典型作文加上批改符号油印下发,最后指导学生根据符号进行修改.第二步是“扶着走”:教师先修改一篇作文,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修改方法,再让他们练习修改一篇有类似错误的文章.第三步是“放手走”:让学生根据作文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以上三步为一个训练周期.一般每学期进行一个周期.这样,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修改作文的能  相似文献   

13.
写作和修改是作文教学的两个方面,而修改是更高层次上的写作,是对写作的延伸和提升.既然作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写作和修改的主体就应该离不开学生,作文教学中就不应该把写作环节分配给学生,而把真正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修改环节却割让给教师,从而导致把写作和修改这两个方面截然分开错误做法.教师少批学生多改的作文教学观点是对作文教学的积极尝试和实践.只有做到教师少批学生多改,作文批改才是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作文修改存在“五重五轻”的现象:1.教师重学生写作前的指导,轻学生修改作文时的指导。2.教师重对学生的作文作结论性修改,轻在学生修改作文时作精要性的启发点拨。3.教师重对学生作文全批全改,轻学生对某些修改的理解和落实情况的检查。4.教师重自己对学生作文的修改,轻学生自改和学生互改。5.教师重学生作文本身的单一修改,轻学生主体人格的发挥和培养,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写中的情感沟通,教师仅就作文修改而修改,没有培养学生主体人格。针对当前作文修改中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自能修改作文为目的,以学生互…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怎样写,而忽略写作后怎样改。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能力并没有太多提高。每次作文下来,教师尽心尽力修改,而学生只注重分数,瞧瞧评语。这种传统的作文模式费力不讨好,作文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在我看来,与其将时间全花在写法指导和教师修改上,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花在指导作文修改上。好作文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学会自主修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的一条捷径。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把作文的修改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直接修改法、对比修改法、合作修改法和反思修改法自主修改作文,提高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常用文体的习作,也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一、提出具体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习惯。学生一开始修改作文,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改什么,从哪儿改。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提出修改的内  相似文献   

18.
赵红阳 《生活教育》2008,(10):49-50
修改学生习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沿袭已久的修改模式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绞尽脑汁。而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都一样"。朱自清先生回忆自己在中学教语文的经历时也感慨地说:"批改学生作文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工作。"为改变作文修改中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耗时低效的现状,笔者尝试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应用到作文修改中.洞开了学生习作修改的另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9.
王力 《语文知识》2014,(5):73-75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作文的评改体制僵化、单一,学生缺乏修改作文的意识与习惯。为了改进写作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在继续进行写作前指导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作文修改训练,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与习惯也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但如果一味靠教师修改,无疑是灌输式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学生收益不大。只有教给学生改文方法,逐步引导他们自己修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下面以议论文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