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事责任能力是民事主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是民事法律主体的独立人格之一。它与行为能力,意思表示能力等民法概念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我国现行民法缺失民事责任能力这一概念,实践中认为民事责任能力受制于民事行为能力和意思表示能力,即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民事责任能力.这使得民事责任承担的法理十分混乱,同时导致我国现阶段多部法律存在漏洞。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民法中明确民事责任能力这一概念,在法理上可以理顺民事行为和民事责任的关系,同时有利于发挥法律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
物权制度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加强保护各类主体的财产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法制文明的国家,中国古代法律特别是唐宋时期法律中关于物权制度的一些规定,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物权制度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永征 《新闻界》2000,(1):27-29
早在十余年前“新闻官司”出现之初,最高法院院长就提出了审理“新闻官司”既要保护名誉权、又要支持舆论监督的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相互冲突的权利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但是人们发现,这种平衡并不是双方平均对待,而是要有所倾斜,就是要向舆论监督倾斜。在新闻学界和法学界,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些理由:舆论监督体现的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宪法关系,名誉权体现的是民法关系,宪法优于民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应当放弃自身某些权益,而且他们具有较强的抗御侵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怎样查找法律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案例是法律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学研究、教学和法制宣传中,人们经常要使用法律案例,因此,有必要了解其查找方法。法律案例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按法学分支学科划分,可分为宪法案例、行政法案例、民法案例、刑法案例、国际法案例等;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古代案例、近现代  相似文献   

5.
丰昌 《传媒》1999,(2):39-39
新闻案件逐年上升,固然反映了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闻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这种现象引起了我国民法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法律应当对舆论监督进行倾斜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撰文指出,在新闻  相似文献   

6.
“1·15”和“1·9”两个司法解释是阶段性的,随着条件成熟,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民法来解决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7.
元代的法律编纂非常具有特点,在早期元代法律体现了元蒙的民族利益博弈,在后期则以皇帝为首对国家法律进行制定,制定了以皇帝圣旨为主要形式的法律体系,在内容上涵盖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等方面领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宗锐 《大观周刊》2012,(18):35-35
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一直以来存在诸多弊端,如本质问题、合法性问题、逻辑结构问题等。《民法通则》将其界定为合法行为,导致了民法学理论的冲突和混乱。本文以剖析传统德国民法理论为手段,旨在区别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法律交易等概念,明晰民事法律行为的逻辑结构,重新构建合理的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9.
杨丹 《大观周刊》2012,(46):59-59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学理论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联结权利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这三大民法理论的纽带:是客观权利义务向主观权利义务跨越的桥梁:是法制度向法现实转化的接口。  相似文献   

10.
田昌林 《大观周刊》2013,(5):48-48,38
维护军人权益,作为激励军人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无疑是古今中外军事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民法大全》为代表的古罗马军事法极其注重军人权益保障,本文从有关军人权益保障的军事法条款入手,分析了其特点,总结了对当代军人权益保障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胡晟之 《大观周刊》2011,(26):122-122
近年来,判例能否成为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一直是法学界热议不断的问题.即认为我国法制建设中应引入和借鉴普通法系中的判例法制度,以增强我国法律适应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的能力。本文试图对判例法引入的价值和局限作些探讨,并对判例法制度的引入形式提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著名的讲话中,邓小平先生于1978年提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句话的最后四个短语,被普遍认为精辟地概括出了法治中国的两个层面:"有法可依"是说立法体系必须健全,而"有法必依"以及"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讲的则是先在的立法要得到忠实的履行——这一概括之所以精辟,不仅仅在于它呼应着亚里士多德那  相似文献   

13.
婚姻的效力是指因婚姻的成立而导致的法律后果。这个法律后果是多方面的,涉及宪法、民法、刑法、婚姻家庭法、行政法、劳动法、诉讼法等许多领域。本文所探讨的婚姻效力主要是从我国婚姻家庭法领域作出的,同时针对最新颁布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实施以来的社会反响,从婚姻效力角度谈谈《婚姻法》新司法解释所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民事法律关系论"回避了图书馆与读者法律关系的产生是以相应的法律规范为前提,无视图书馆管理活动受行政法规规范的事实;无视图书馆设立的目的与任务及现有的管理体制;把公权力具有的服务性与商业性的服务对等;不区分行政法上"物"的概念与民法上"物"的概念的区别.从认识事物的角度上看,出现只看局部不看全面、只看表象不看本质的视角偏差,从而造成理论的缺陷及价值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王宠惠在近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建设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参与了民国时期刑法、民法的立法、修订工作。本文研究了王宠惠的生平,总结了王宠惠的民法思想,对其民国时期的民法实践工作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史尚宽被誉为民国"民法第一人",他早年留学日本、欧洲,拥有丰富的法学学识。归国后他深受国民政府器重,被委以立法重任。史尚宽起草了民国第一批民法法典,为中国第一次建立起了民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民法分典》作为《中华大典·法律典》六部分典之一,是一部中国古代民法法律制度史料的大型类书,其编纂工程宏大且艰巨,编纂过程复杂且繁重,是一个系统的史料整理过程.《民法分典》的出版对创建中国古代民法史料库、促进中外民法学理论研究、推动中国现代法治进程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正式施行后,新闻记者在从业过程中一方面作为自然人应当自觉遵守法律,另一方面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当始终牢记肩负的职责使命,认真学习宣传《民法总则》,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并没有带动中国民法的兴起与发达。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政治需求而通过法律来控制而非保护工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明代工商业发达与民法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并没有带动中国民法的兴起与发达。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政治需求而通过法律来控制而非保护工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