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與父親下棋     
父亲喜欢下棋,不论天晴下雨,还是打霜落雪,一得空闲,非去找几个棋友下棋不可。父亲对棋情有独钟,棋艺却欠佳。棋友中他是最差的那个,在小镇也只能排到三流水平。但父亲和几个棋友轮番对阵拼杀,并不在乎输赢胜负。一盘棋每每都是在"争吵"与"调侃"中开局与结束。偶尔得闲,我也会混在人群中观摩父亲下棋。有一次,棋友与围观者都散了,我见父亲意犹未尽,便主动请战。不管对手是谁,父亲都从不拒  相似文献   

2.
空手"盗"     
搅了。夜半盲棋战犹酣。 虽然“二杆子’,人有些“杆”,但不梁上君子不知趣, 豪爽·虽好勇斗狠,但绝不是无赖。歪打正着成笑谈。 个人用东北话来说,还算“讲究”。 种人绝对是可以做朋友的,但下棋 不要找他了。卖肉考舟挨揍记 箱;了正彗口文/侯峰溪 摩托后放案与钩,卖肉名叫张老空手"盗"@崔刚 @张磊~~  相似文献   

3.
各得其所     
盛夏,华灯初上。老张细细地嚼着饭粒.两眼发直。自从退休后他就闲得发慌,午休一直睡到傍晚,到了晚上可就麻烦了,成宿地失眠。幸好他有个爱下棋的习惯,总算能打发掉一些时间。可是这几天.棋友老刘的老伴住了院,没空来陪他下棋。昨晚,老张在大街上转了大半夜,人们一堆堆地打扑克,一个下棋的也没碰上。寂静的星空下老张一个人孤单地往回走。  相似文献   

4.
祭棋友     
又逢春暖花开日,登楼下棋无对手。一连几天,在望江楼上焦急等待,不见棋友踪影,打手机总是忙音。我想,他是守信的人,怎么会失约呢?我们相互约定,每年五一始春夏两季,每天上午都要到嫩江之滨的望江楼上下棋。早晨从城内骑自行车跑十五六里路到此,既锻炼了身体,又领略了湿地风光,享受了草木芬芳。夏日,居高避暑纳凉,观赏江水流淌。尤其准时登上望江楼亭廊,摆下战场,两人对弈,心情格外舒畅。就这样,一晃度过了两载时光。而今棋友为何失约?我要打探究竟。回到城里,来到其居住的小区大门前,恰巧碰见棋友的老伴,只见她一脸悲伤。我问:"棋友出门啦?"她说:"出啥门,没啦!"接着又说:"去年冬天得了喉癌,三个月就没了。"听此噩耗,令我  相似文献   

5.
第五袋烟:棋呆一刘卫东以前有三大嗜好:抽烟、喝酒、下象棋。又硬又冲,三块钱一斤的虻牛营子老旱烟,一个月他能吧嗒九块钱的。比炯还硬还冲,足足有六十度的冠山白纯粮酒,他一顿能造两瓶,而且而不改色。无论谁找他下棋,他都招之即求,来之能战,而且最擅长下三天三夜的车轮战,饿了就吃几粒花生米,渴了喝几口白酒,越下到后面眼睛越亮,总能把与他下棋的对手全部杀败。棋友们输后总是不服地说: "我们不是输在你的棋术上,而是输在精力上。"每当听到这话,刘卫东就会理直气壮地反驳:"下棋就是精力、体力、棋艺与心理素质的全面较量,你有什么不服?我军的特点就是久战、近战和夜战。"  相似文献   

6.
我爱下棋,从小就爱下棋。 刚学会下棋不久,我就知道有个叫王嘉良的棋坛高手,他是街上棋摊人们常念叨的人。下棋的人爱夸口,特别是街上棋摊的人更爱“斗嘴”,有时遇到绝杀的棋,得意的一方总会说一句:“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没救!” 说真的,王嘉良就是我和棋友心目中的纹枰圣手了。 多少年来,我追逐着王嘉良的足迹,注视着他在全国大赛中的身影。我在报上看到过他的对弈照片,细高的个,瘦削的脸,一双极有神的眼睛……。然而真正与他谋面那还是在1980年的秋天,我  相似文献   

7.
宝华 《围棋天地》2005,(9):72-72
继成在棋友中的年龄偏大,一开始好像他也不怎么参与我们的聚会下棋,后来在“古道棋社”举办的首次地区围棋赛之前,我们先搞了个选拔赛,那次他获得冠军,紧接着在地区比赛上,他又拿了冠军。于是,他成了我们中间想当然的高手,在一起下棋的时候也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下彩棋     
一天,我跟一位雅号“硬硬”的棋友在棋摊开始了拉锯战。“硬硬”的名字叫杨君,他下棋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嘴硬,一个是棋硬。嘴硬是指他一旦输棋后,总会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相似文献   

9.
棋迷俱乐部     
观棋不语文/王广军 棋友潘新义来电话约我去他家下棋,我有事便婉言谢绝了。放下电话忽想起潘君下棋中的一件趣事,每每谈起此事,棋友们便开怀大笑。  相似文献   

10.
江新 《健身科学》2014,(10):18-18
1903年,73岁的美国老人哈里·利伯曼从他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经常跟棋友们下棋来打发光阴。他80岁那年的一天,因为棋友意外失约,百无聊赖的他无意中走到了家附近的一家画室,打算借画画来消遣一下。谁知道这一画就上了瘾,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利伯曼每天都专注于绘画事业,并在著名的洛杉矶美术馆举办了22次个人画展。在101岁那年,  相似文献   

11.
棋友小于是个经常参加市、区比赛的业余棋的和,但他下棋有个“毛病”:不管季节是冷是热,不管比赛的屋子室温如何,不管到底是真用还是做样子,反正都必须手里拿把扇子,否则下棋就没有感觉,就没有信心。以至于有相熟的棋友戏称:扇子是他的“护身符”,是他的“吉祥物”,要是哪回真忘了带了,赢棋也得走输。这话还就真被不幸言中了。前不久小于参加区里比赛的最后关键一盘棋,就因为出来匆忙忘了带扇子,总觉得心里没幐没落的,大优的棋竞走出昏着导致翻盘,成绩一下子遗失出了前八?漳皇缴峡醋疟鹑擞帜帽帜媒保涞男∮诓唤敫崭障嗍兜耐淞…  相似文献   

12.
我在1994年离开了下棋的哥们儿,一晃几年没怎么摸棋。1998年我与一帮中国朋友每星期五打篮球,棋社的罗明曾到篮球场找过我一次,我与他拍了三盘,结果是我难看地全输。他第二天就与所有能联系到的棋友通电话,大吹特吹了一番,也把我扁得一钱不值。众棋友听说我已是软柿子一个,就极力鼓动我抽时间去棋社,美其名日叙叙旧。  相似文献   

13.
最可惜的事     
《围棋天地》2011,(23):17-17
不久前和几位棋友闲谈,聊到了网上对弈,一位棋友突发惊人之语:除了认识的人之外,我从不和中国人下棋,因为赖皮实在太多。一时间,原本兴味盎然的大家突然就失语了。  相似文献   

14.
老劫·老庄     
我的一位棋友,下起棋来,肚子饿了也不知的,老婆孩子也不要的。棋友棋艺虽然一般,但造劫功夫绝对达到专业水平。与他下棋,下着下着就被他弄出一块劫棋,常围着一个劫争来争去。所以,我从不喊他名字,喊他老劫。老劫和我一样,是个没有什么出息的小男人,浑浑噩噩地活在俗世。也许是常输给现实输给生活,只好退到棋盘上去寻几把赢的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小碧和我同在一个院内工作,因不是同一单位,所以只是面熟。他第一次到我这里来,是一位棋友的引见。一番厮杀以后,彼此都相互钦佩,此后他常来找我下棋,彼此渐渐地就稔熟了。开始时我和他互有胜负,时间一长,他平静而且爱钻研的性格就显出优越性,尤其是他获得业余二段证书之后,  相似文献   

16.
我下象棋已有三十多年了,下棋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周末,我一般都会去文化馆和棋友们杀上几盘,偶尔也下彩棋。十五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例去文化馆下棋,那天听棋友们说,来了一位省城高手,很厉害。到了下午,那位高手来了,有位棋友上去应战,高手让棋友一马,下了六盘,结果棋友零比六大败,白送了三十元钱;我看了不服气,上去接招,结果输得更惨,人家让我一马,十多盘棋,只和了一盘,其余全输。  相似文献   

17.
父亲去世已经八年了,每当想起父亲,就会想起他下象棋的情景。我的老家在陇东农村,那里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下象棋。从我记事起,农闲时节,父亲的几个棋友就经常来我家下棋,他们一边下还一边敲击着俘虏的棋子,怡然自得。我在旁边观战,但不明就里。村里棋风很盛,有几个棋摊,每天都围着好多人,父亲也常常去棋摊下棋,有时吃饭的时候到了,母亲就让我去叫父亲,这时父亲必定要把一盘棋下完才走。我当时觉得下棋很神气,也想学,但父亲从来不敢我,他说小孩子不要学这些,好好学习功课。直到上忉中,我发现班匕不少㈣学都会下棋,便决心要学会。于是就去找我的一个堂侄学棋,他虽然比我小几岁,但还是不肯被我,我就给他摆好棋子,他这才跟我下,一开始,我总是输,但一周以届,我就赢了他,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相似文献   

18.
棋痴老庄     
物以类聚,我的朋友大半也是些棋迷,其中不乏着迷更深的棋痴,如下面的一位就是。我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2007年大年初一,是我的一位熟识的棋友带到我家来的。他满脸皱纹,身材单薄,衣着简朴,开口说拜年,牙齿几乎掉光了。我问他高寿,答日50岁,我有点惊讶于他的苍老。他说他是慕名而来的,接着就要求与我下棋。大年初一,却要关门下棋,是不是有点痴?好在我也是爱棋之人,  相似文献   

19.
忘餐两绝境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8,(15):94-95
晚唐诗人李洞,写了一首题为《锦江陪兵部郑侍郎话诗着棋》的五言律诗。乍一看标题,就很容易使人觉得,是诗人李洞陪着兵部郑侍郎一边下棋,一边谈诗。所以就有人按照这个判断写文章说,该诗是写两个棋友,一边下棋,一边论诗,确实令人神往。我以为这只是论者的自我陶醉罢了。如果真的如此,那确实是够浪漫的了。但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谁个能一边下棋,  相似文献   

20.
人生岂能总得意,元璋曾穿讨饭衣。劝君失意莫泄气,卷土重来会有期。张庄有个刘小栗,棋艺村里数第一。时间一长长骄气,总把别的棋友讥。有个棋迷叫小齐,下棋常常爱偷袭。可惜后劲太不济,总是偷鸡蚀把米。小栗常爱把他讥,说话阴阳又怪气。小齐眉浓胡子稀,下棋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