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按照《周易》早就定型的卦序排列,“需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卦,緊排在“乾”、“坤”,“屯”,“蒙”四卦之後。而“需”卦的組織形式,在《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中也是較为特出的。像“需”卦這樣,包括卦題,同時六爻之中有五爻都是以卦名開頭的卦,在《周易》六十四卦裏只有“需”、“賁”、“咸”、“井”、“鼎”、“震”、“艮”、“渙”八個卦。這些卦各爻的内容含義,無一例外都緊扣卦題,可以說卦題之字義解開,全卦的内容也就隨之明晰了。不過,各家說《易》,對於卦題的解析往往就很紛紜、  相似文献   

2.
王再承 《寻根》2022,(2):11-18
谦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居第十五卦.从卦序数来看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其地位备受推崇.因为,它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无不利的卦,在"吉"的全面性方面有胜过"乾""坤".六十四卦可归纳为吉、凶、悔、吝四种结果,代表人文世界中一切现象的归结.而四者之中唯"吉"为好,余者皆为不利.《周易·系辞上》云:"吉、凶者,失得之象...  相似文献   

3.
<正>一、义与象:归妹卦总说与其他各卦相比,归妹卦和渐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各爻无论阴阳,均被视为女子。《周易折中》云:“此卦(按即渐卦)之爻象,与归妹同。不择阴爻阳爻,皆有妇象也。先儒见三、五两阳爻皆言妇,故于三则以妇指四,于五则以妇指二。今推爻意,盖三五皆取妇象。”(《周易折中》卷七,渐卦条)在与婚配有涉的诸卦中,归妹更多地讨论了女子出嫁的各种状况与难题。《杂卦传》云:“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  相似文献   

4.
师卦反映了《周易》关于战争问题的思想。本作认为,师卦初爻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凶”及《象传》“师出以律,失律凶也”中的“律”均不应释为军纪,本认为,“律”是指社会的基本制度,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绳。“师出以律,否臧凶”体现了《周易》关于战争目的、战争性质的思想。后世兵家、尤其是孙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在战争手段(如何争取军事斗争的胜利)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建立了完整的军事理论。  相似文献   

5.
《易》以道阴阳,《周易》六十四卦俱是由阴阳爻组成.本文先从组成六十四卦的不同阴阳爻比例入手,探讨了虞翻因何以“卦变”说解《易》,又分析了其“卦变”说中的不当之处.并从阴阳爻是否应变当位方面探讨了其“成既济定”观点.并参考民国时期两位象数大家尚秉和、杭辛斋的观点,对虞翻理论的得失进行了讨论,最后重申应全面、客观的看待虞翻的易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周易·咸卦》涉性爻辞正义及其他──兼对潘光旦、李敖诸说质疑张惠仁一《周易·咸卦》的性爱内容关于(周易·咸卦》涉及性爱婚姻问题,古代学者早已指出。如封建时代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本、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此卦明人伦之始,夫妇之义,必须男女共相感应,...  相似文献   

7.
《周易》乾坤两卦有助于医治人性异化陈德述人类社会的发展,本应是人性不断升华,进入更高层的文明,但是由于物欲和情欲的放纵,使一些人丧失了人伦道德,丧失了礼义廉耻,丧失了仁爱之心,使人性异化。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听之任之,那将是破坏性的。我经过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占筮的书。《易经》的作者,以及成书时代,至今尚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的说法,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在羑里坐牢时推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为《易经》作传(《易传》)以解经。《易传》又称"十翼"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和《杂卦》。战国时期,人们将《易经》和《易传》合订成册,成为今天的《周易》。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焚《周易》。到了汉代,《周易》地位上升,成为"群经之首"。此后,《周易》的地位没有动摇。"群经之首"不是因为它能算命,主要是它的阴阳变易思维给人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北魏孝文帝(467-499)变法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推动了北魏社会向典型的封建社会跃进,促进了民族融和,在形成和发展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历史行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资治通鉴》的作者,重视这段历史,用较多的篇幅,记载了这一事件。其中时迁都洛阳记叙尤详.本文拟对孝文帝利用《周易》革卦排除迁都阻力一事略陈管见。谋略与威权并用实现迁都大计《通鉴》在记叙了孝文帝拓跋宏在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等改革措施后,即行谋划将部城从平城(今山西大…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经》的产生,汉代以来流行"采诗观风"的说法,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汉代人是根据汉乐府制度的存在而产生的附会。本文从先秦文献记载、近出竹简《孔子诗论》以及相关人类学资料入手,辩明"采诗观风"制度言而不虚,并涉巫史祭祀和政治劝谏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一當前易學研究盲點關於《周易》全書的形式與內容,前賢舊解其實已經談過太多了,但是若從"新角度"而論,近代比較能突破舊解,有大膽講法,要屬李鏡池《周易通義》。此書提出來的三個重要見解最有啟發性,玆歸納李鏡池說法大致如下:其一《周易》本來的面目是每一卦大多有一個"中心"内容,不是雜揍的。用今人文學理論來說,就是《周易》每一卦大多有"主題"。其二不但有主題,每一卦六爻的内容也是"按先後層次排列的",這一觀點再次申明《周易》卦爻辭不是雜凑而成,而是經過精心編排,  相似文献   

12.
上古之时,以祭祀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宗教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形成了宗教生活和文化的最初形态。周代祖先崇拜盛行,宗庙祭祀与郊天、社稷共同成为国家规定的三大主要祭典活动。作为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毫不吝惜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经》是"唱着以人生和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在《诗经》中,不仅可以窥见周代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亦可一睹周代宗教文化的全貌。周代祭祀的献祭品种  相似文献   

13.
李莉 《华夏文化》2012,(2):34-36
“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  相似文献   

14.
李健民 《寻根》2014,(6):9-11
<正>《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五经"之首,对它的评价一向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备受尊崇的。严格地说,《易经》是一部哲学巨著,令人惊奇的是,《易经》可以用来解释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包括数学、化学、物理、中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易经》充满了辩证法。中国旧时的文人如果不通晓《易经》那是非常可笑的。《易经》的卦名、"卦辞"和释辞因含义特殊又语多吉祥,催人奋发向上而常常被历代帝王和普通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萧子显的《南齐书》,保存有不少重要的诗学文献。除了对"声律说"的考论外,这些诗学文献还涉及诗歌与政治、诗歌与礼仪制度的关系。以民间歌谣和纬书廋语反映易代之际的历史变革和歌颂萧齐王朝的丰功伟绩,采用《诗经》为祭祀礼仪的制定提供依据,以优美的骈文描写"三月三日曲水诗会"的盛况也是《南齐书》诗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对《南齐书》中有关诗歌与政治历史变革、诗歌与礼乐制度关系和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从更宽广的视域研究齐梁诗歌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南朝诗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周易》在中国经籍中最富有哲学意义,影响深远。相传孔子老而喜《易》,作《易传》,近人多怀疑其说,然而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经传竟能证明孔子与《易传》确有密切关系。孔子嫡孙子思所著《子思子》已佚,尚有四篇存在《礼记》书内,其思想及所载孔子论《易》语,均可与《易传》印证。荀子也以《易》学著称,其学来自年辈和子思相若的馯臂子弓。《荀子·天论》的思想本于《易传》的《繋辞》,在《大略》中还直接引用《彖传》、《说卦》和《序卦》。继荀子之后,汉初的陆贾、穆生等都精于《易》学,他们或久居楚地,或本来就是楚人。这为流传在楚地的帛书《周易》经传提供了历史背景。帛书的发现和下面两篇文章的论述说明,《易传》绝不是晚出的作品,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不可离开《易传》。  相似文献   

19.
虞翻易学依托《周易集解》得以留存于世,虞氏《易》注讲究卦变、互体、半象、飞伏等条例,《易》注术语丰富。这些术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位、中、应、承、乘、旁通、比等术语是对先秦易学术语的赓续,隔、半象、消息卦衍卦、成既济定说等术语和体系,则是虞氏对汉代易学的吸纳与新变所在,梳理虞翻《易》注的术语系统,有利于厘清虞翻易学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0.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