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绿色技术创新内含着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视野下绿色技术创新必须坚持整体效益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动态开放原则。生态恶化是绿色技术创新外在的推动力。绿色消费是绿色技术创新决策的导向力。追求经济效益是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需求力,国际贸易是绿色技术创新市场的发展力。  相似文献   

2.
对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深层对比性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存在"背离"取向,但在实践层面却存在"合流"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闭门之困"(实效危机)与通识教育的"进门之难"(生存困境)正是两者走向"合流"的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对象的互容、内容的重叠、方法的交融以及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是两者"合流"的理论基础,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隐性课程、学生社区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则是两者"合流"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价值问题从属于技术价值论这一大的问题领域。技术创新价值系统包括技术创新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两大类。技术创新的物质价值可以继续分解为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等;而技术创新的精神价值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人文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规约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技术创新成为一种“惟经济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这也使技术创新活动陷入了空前的价值困境。要走出价值误区,技术创新就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摄下进行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5.
吕燕  蔡宁 《科研管理》1998,19(2):38-43
本文指出生态技术创新包括末端技术、工艺导向型技术和产品导向型技术创新,认为营造有利于生态技术发展的技术选择环境是设计组合激励手段,以有效地促进生态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由此,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从成本和效益,价值与文化、信息传递机制等角度,阐述了不同类生态技术创新的选择环境。研究表明,生态技术创新的激励不应将整个技术系统视为黑箱,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6.
刘小枫作为研究基督教文化的新锐,带着对西方基督教文化极度崇尚的情感与价值取向而对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与"适性逍遥"进行非理性贬斥,这是无视历史事实与文化差异的文化虚无主义在作祟。对刘小枫的回应,本文将着重强调陶渊明"超世不绝俗"这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理想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低碳"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资源型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必然选择。以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开发了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绩效的量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命令—控制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正向影响都不显著,而激励性环境规制和自愿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生态绩...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层面对技术创新进行追问与反思,可以发现当前关于技术创新研究有着明显的技术决定论倾向,不仅表现在以熊彼特为代表的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上,还表现在为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不足而提出的生态的、人文的解决途径上。为此,有必要从哲学、社会学层面重新理解技术创新。实践理性技术创新观为消解技术决定论缺陷指明了出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要素为"血缘、情理、入世",这三个要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伦理政治、人情主义"的运行原理,并继而形成了"天下一家、人格平等、匹夫有责"的政治文化特征,映射到企业经营、管理上便是中国传统企业的特殊管理文化模式,即"大家庭"式的组织结构、"家长制"的管理机制、"德得相通"的管理心态和"返本回报"式的管理过程。中国现代企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不得不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现代企业伦理作为行为背景和发展根基,同样要求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价值理念上实现从"家国一体"到"价值生态"的转变,在企业价值目标上实现从"伦理政治"到"价值融合"的转变,在企业价值实践上实现从"人情主义"到"价值具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策科学的研究视角,对科技创新政策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凝练提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具有政治功能、科技进步、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和生态进化等基本价值取向,并确立了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相结合为主的评估理念。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和科技创新政策内容与特点,研究构建了以价值评估为内核、技术分析为工具,涉及政策制定、执行和效果各环节,全过程回应的综合评估框架,并就该评估框架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也在飞速的向前发展,人类在享受科技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因它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在反思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时,技术的选择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因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取向不同,进而对技术选择的结果也有差异。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技术的合理选择并使之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为起点,研究技术创造的选择,不仅对于我国创建新型的强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对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复杂关系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企业的技术选择及发展战略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努力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谐,不仅可以使团队最大限度的获利、有利于提升团队文化的竞争力,而且能够将团队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从而使团队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情感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丙坤 《科教文汇》2011,(35):76-77
进入新的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加速推进,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时代,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明确了新的指导方向。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成为语文情感教学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研究中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价值观取向入手,分析了当前中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并结合工作实际,对中小学语文情感教学价值取向的内容及目标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基于价值取向的中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思宇 《科教文汇》2013,(13):38-38,47
中国就其根本是乡土性的,乡土教育担负着为乡村培养人才的重任。而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价值取向上明显存在“工具化”和“城市化”的倾向。回归“位育”是对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其要求乡村教育回归乡土,结合其固有的人文生态环境以安其所;同时回归人本身,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价值以遂其生。  相似文献   

14.
任颜卫 《科教文汇》2012,(16):113-113,126
创新意识培养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教学创新是实施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工科大学化学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寻找突破口,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从更新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科研思维四个方面对大学刚入学新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公安情报学与情报学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公安情报学是情报学的分支学科;二是公安情报学与情报学无从属关系,公安情报学应完全脱离情报学进行专业建设。文章从学科名称、产生背景、历史渊源、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定位、学科重点、实践工作、方法技术、基础学科与学科建制等多方面对两者异同与关系作了分析,据此指出: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失偏颇,公安情报学与情报学关系密切亦有较大区别,公安情报学不宜作为情报学的分支学科而应作为公安学的分支学科进行建设,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情报学,情报学是公安情报学重要的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兰州高校“90后”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了解分析,得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追求功利化、价值取向本位化及价值选择矛盾化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科技理性的张扬有密切关系。必须指出,科技理性只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需要人文价值理性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人类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价值理性的孵化。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在不断重视和强化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科技理性的张扬有密切关系。必须指出,科技理性只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需要人文价值理性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人类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价值理性的孵化。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在不断重视和强化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  相似文献   

19.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理性范式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EA是以提高战略决策质量为目标的技术辅助工具,以标准化的程序方法模式来进行决策的环境影响识别、预测和评价,以物理环境的技术研究为侧重。然而,因为战略本身的复杂性和政治特征,有学者认为,SEA应该更侧重于提供不同利益团体共识达成的平台,在形式上具备对决策背景的可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应该以标准化来僵化自身。有关两种模式的争论与目前学术界对工具理性、价值理性、非理性和交往理性的争论不无渊源。借用理性范式这个视角对SEA的两种模式进行深层思考,分析两种模式的各自长短之处,寻找互补的可能性,期望能够对SEA的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