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屏幕上出现一条没有尾巴的小壁虎 ,学生观察。师问 :同学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 ?生 :认识 ,叫小壁虎。生 :老师 ,这只小壁虎怎么没有尾巴呀 ?师 :你看得真仔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 :《小壁虎借尾巴》。师 :问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我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生 :我想知道它向谁借尾巴 ?生 :我最想知道它借到尾巴了吗 ?评析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引导学生发出问题、大胆质疑 ,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老师的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师 :请同学们自…  相似文献   

2.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第一部曲:“这堂课你想学 到些什么?” ——自定目标意 识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目标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我把“今天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改为“这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例如,教学《季度和旬的认识》时,揭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到什么?”短暂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季度和旬?”有的说:“我想知道季度和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也  相似文献   

4.
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是我们教学中长期探讨、摸索的问题,也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减负”的研究课题。根据我教学语文的具体做法,任何类型的课文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从题入手抓题眼。让学生提出想知道哪些问题,本文又要解决哪些问题。如学习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问学生“从题目上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说:想知道是谁的飞机遇险?遇到了什么险?当时乘飞机的人害怕吗?结果脱险没有……教师可  相似文献   

5.
1 设“疑”境 ,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现代教学论认为 ,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适时创设“疑”境 ,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在上《镜子》一课时 ,讲了爱迪生救母的故事 ,并设置了一个疑问 ,“听了这个故事 ,你想知道什么 ?”这时 ,一个响亮的声音传到我耳边 ,“爱迪生是用什么办法协助医生为母亲动手术的呢 ?”教师大声表扬他 ,“问得真好 ,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此时 ,同学们睁大眼睛 ,只想去探究这个秘密 ,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大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战场,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是课改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举六个教学片断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实践课改理念的认识。一、关于学生主体实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年级二册),师开课激趣引入后出示幻灯片。师:一班春游去了45人,二班去了48人。师: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生:一共去了多少人?师:答得真好,该怎样列式呀……这样引入正课,表面上看非常自然光滑,师生配合默契,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即谁为主的问题。实例1实际是教师为主角,事先设计好教学过程,学生服从于教师,起陪衬作用,学服务于教,为教学过程圆滑的打蜡。如果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的角度出发,问题应为“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吗?”将“一个”改为“一些”,放手让学生动脑,启迪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这才是正确理解课纲“学生主体”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的真正体现。实例2:三年级科学课《物体的浮沉》,在师生都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大小不同、轻重不一的物品后,师:你们想知道这些物品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吗?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试。不过,在试之前要听老师把要求讲清楚,首先要把物品按大小轻重分开,然后分别放入大的、小的,仔细观察,将结果记...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兄弟“米、分米、厘米、毫米”。现在,谁能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  相似文献   

8.
一、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钟摆,你们知道在一分钟里钟摆摆动多少次吗?生:60次。师:那我们用自己制作的“摆”进行一下测量,一分钟里摆能摆动多少次?然后各小组汇报一下。(八个小组分别摆动了70次、71次、61次、75次、65次、60次、82次、67次,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师: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摆摆动的次数,在相同时间内,各组的摆摆动的次数一样吗?生:不一样。师:看到这组数据你们想说些什么?想问些什么?把你们的想法说一说。生: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摆在相同时间里摆动的次数不相同。师:你提出的问题很值得研究,有研究…  相似文献   

9.
常有教师抱怨,学生没有配合好自己,从“配合”一词可见,在教师的观念中,仍然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配角。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告别虚拟的主体性一位老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上课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于是学生围绕这个课题说出了很多自己真实的想法,有的想知道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的想知道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和其它地方的柳树有什么不一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从一年级抓起。所以,我们应经常提出一些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例如:我们曾经多次给学生提出:“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你长大了干什么?为什么?”等等话题。要他们作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回答。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不仅要学生读,要学生写,而且要学  相似文献   

11.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一篇课文,有时候往往需要教师选出一个最佳“突破口”,以引导学生由此深入学习课文,而这“突破口”必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必须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这方面曾有过一点心得。教学《过万重山漫想》时,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第十自然段中,作者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设想了四个问题。但是,作者认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对此有何看法?难道他真的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有想吗?”这一问题,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他们又再次认真读…  相似文献   

13.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着个体学习不可替代的诸多优点,教学过程中的合作环节要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来定,做到宁缺勿滥,不要把它搞成课课必备的东西。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镜头一摇(上课伊始,教师板书课题《开国大典》,布置学生粗读课文二三分钟之后)师:“好,就读到这里。同学们可以前后桌讨论讨论: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放下课本,转身结成小组讨论,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镜头二摇(《一夜的工作》教学接近尾声)师:“读了课文中描述周总理审阅文件的部分,看了课文中的插图,你有什么想对周总…  相似文献   

14.
“金属为什么会导电呢?”“金属一般都是固体,而水银为什么不是呢?”“我还想知道金属都会生锈吗?”“有些食品里含铁,我们要不要吃铁呢?”探究活动始于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而当孩子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如果老师只是草率处理,很可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思考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呢?1承认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问到教师知识的盲点。这时我们可以很坦率地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清楚。你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学生的嘲笑,相反它能让学…  相似文献   

15.
师误一:虎头蛇尾。在某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上,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长什么样?"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词。反思:教师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否则质疑课题毫无意义,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形同虚设,浪费课堂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呢?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以下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情景的描述: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分数(板书),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分数是一种什么样的数? 生:分数是不是考试分数? 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分数有什么作用? 师:既然是分数,会跟什么有关? 生:与数有关。生:与分东西有关。师:下面我们就来分一分圆纸片。把4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当前探究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寻导致探究无效的原因,从而提出探究学习的几条有效策略。一、探究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案例:有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每位学生买了一本万年历。教师说:“面对1993年~2004年的年历,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教师的本意是要让学生探究这12年中每月“天数”的变化规律。可是学生并不这么想,既然你问我“最想研究什么”,那么就实话实说:我最想研究出一种非常漂亮的年历画。我最想研究一年中到底有多少个星期天。我发现每年1月1日是星期几并不固定,我想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我想研究地…  相似文献   

18.
一、用“魔瓶”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瓶”,这里面装着什么呢?想知道吗?哪位同学上来把瓶盖打开?打开后你可要当心,如果出现什么异常现象,要迅速把瓶盖盖上。 (一名学生上讲台打开瓶盖,并且很快地将瓶盖盖上。) [评:课刚开始,教师就用“魔瓶”给学生一个惊奇,一下子把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19.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课堂是充满问题的课堂,科学教师自然就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百科全书”,而科学教师却总是尽心尽责地解答学生的各种提问。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懒了、动手实践的次数减少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了,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高了。我在教学《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一课时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做完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鉴别的实验时,一位学生提问:“老师,我已经知道了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特点,可还不知道自己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你能告诉我吗?”此问一提,其他同学也热闹开了:“对呀,我们身上的衣服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呢?”鉴于以前的经验教训,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