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引言]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主体性、主动性及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研究性写作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写作活动。它的特点是:命题源于教材;命题具有探索性与创造性、质疑性与论辩性、联想性与想像性;写作活动是教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材的学习引发学生的探究、质疑、想像与创造活动,并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改写想像类命题简要阐释: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研讨为基础,让学生进行有条件的改写,改写中允许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命题一]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改写为一篇叙事性文章。要求:以原文为基…  相似文献   

2.
要想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一条阳关大道。要想让学生研究性学习"长大成人",必须在质疑中开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从教材中选择内容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中都安排了资料阅读教材或研究性课题、家庭小实验,其中研究性课题具体给出了研究内容,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而家庭小实验往往给出原料、思路,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高中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笔者探讨了课堂研究性学习中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讨论质疑,提出问题以及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化和课标教材中研究性课题的不断引入,探索类问题正逐渐成为高考的热点,尤其是以数列存在性问题为代表、考查学生创新意识与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题目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数列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实践研究性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钻研教材、教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内在潜力,使学生应用写作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研究性教学理念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得以实践。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创新能力表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如何促进学生自主认识、实现创新活动是教学指导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通过学生质疑和自评引导,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进行探讨。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质疑和自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科学认识方法为钥匙,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质疑和自评是学生认识活动和发展的表现,学生质疑对研究内容提出疑问、获得认识的努力,学生自评是对研究内容进行肯定性思考和评价。学生产生怎样的“疑”、如何“质”疑及对其结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高考探究 生物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是生物学高考核心内容.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直接来源于课本的纯验证性实验题越来越少,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具有材料背景的新情境探究性实验题已逐渐演变为主流题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成为命题趋向,其中设计性实验和实验分析题是命题热点.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一、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针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提出来的,通常是指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创设某种实际情境、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活动和问题的解决过程。目前,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根据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方法,一般属于实验型、实践型和调查、考察型等类型。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研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从而学会批判、大胆质疑、勇于实践 ,进而有所创造。为此 ,我们应该将研究性学习从课外迁移到课内 ,课内外结合起来 ,让“研究”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一、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 ,为学生搭建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教材中蕴涵丰富的研究课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 ,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首先 ,教师为学生寻找与课文相匹配的内容 ,指导学生开展比较研究。如教学孙犁的小说《荷花淀》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 ,…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于接受式学习的四个特征:问题性;探究性;自主性;创新性.在研究性学习内涵下的教学不应是传统意义的“注入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而应是教师创设情境、由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亲身体验,揭示出隐藏在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1研究性学习内涵下的概念教学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体会教材中各种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感知旧概念,引申、发…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相对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应该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之中,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在此,  相似文献   

14.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相对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活动。其渗透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直促进的,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绝不会取代和削弱学科教学,它的发展将促进学生主动加深并拓展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崇尚探究与创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学习中,以人为本的个性得以解放与发展.研究性学习为此开创了演绎该主旋律的平台.作为高考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载体,研究型问题的命题理论及实践是近些年来各地高考命题人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文[1]、[2]对此类问题的命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相似文献   

17.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选得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已经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以“活动”代替原有的作业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的高考地理命题中,渗透探究性已成为其一个较显著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地理研究性试题的研究。地理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类型很多,如漫画类、写作类、生存能力类、地理实践类、作图类、方法类、想象类等,下面就列举一些经常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典型题例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针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提出来的,通常是指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创设某种实际情境、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活动和问题的解决过程。目前,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根据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方法,一般属于实验型、实践型和调查、考察型等类型。二、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定上,可以由学生自由设计,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还可以由师生…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让学生“动”起来,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应该将“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主动“活动”,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动”中感悟,通过“动”去实践、去探索、去质疑、去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