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赵婉竹 《考试周刊》2013,(33):17-18
虽然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在数万字的中篇里,作为主人公的黑孩竟然未发一言,但眼睛是心灵之窗,读者仍然能够通过他的眼睛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文中共61处写到黑孩的眼睛,他有两只"又黑又亮的眼睛",这眼睛"清澈如水",这眼睛"水光潋滟"。他沉默拒绝成人世界的同时,向大自然敞开了心扉。黑孩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中的眼神的不同折射出他不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石湾 《快乐阅读》2013,(2):10-11
11日晚,我去一位朋友家取一本王世襄先生的书,未能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十多年前去了日本、久未联系的作家黑孩,突然从东京打来电话。她说正在看电视新闻节目,得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日本的村上春树,而是中国的莫言。莫言的第一本书《透明的红萝卜》和第一个长篇《天堂蒜薹之歌》是你给他出的,是否已打电话向你表示感谢?我说,自我8年前退休后再没有见过他,也没有任何联系。但你还记得这件事,我已经很感动了。  相似文献   

3.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在小说里面,莫言成功的塑造了"黑孩"这一形象,在学界引起了一阵广泛讨论。本文将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故事中的典型意象"黄麻地"、"红萝卜"以及"眼睛"作出解释分析。  相似文献   

4.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通过主人公黑孩的奇异感官,对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作了魔幻现实主义式的放大。笔者旨在通过研究其比喻修辞手法,分析这一手法所营造的艺术效果,揭示莫言小说比喻修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莫言在创作《透明的红萝卜》时 ,塑造了一个极有内涵的意象黑孩 ,透视了作者对社会人生 ,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黑孩是作者不动声色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第三只眼睛。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感 ,冷静地刻画 ,给读者留有很大的再创作余地。就黑孩这一形象作简单地分析 ,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6.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作品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丰富可释性和深刻意蕴的黑孩形象.本文试从生命体验与精神内化,梦幻世界与愿望满足,爱情体验与无意识几个方面浅析黑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郭菲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34-236
《透明的红萝卜》是作家莫言写于1984年冬的作品,是其成名作,发表在《中国作家》。小说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的故事。该作品大部分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文中多处出现华丽的辞藻用以描述黑孩的所见所闻,这与10岁孩子的认识水平是相左的。另外,文中很多地方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故意拉开与隐含作者的距离,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不夹杂任何情感和评价。本文主要以低调叙述和叙述者与人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两方面为主,分析文本《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莫言是以一篇《透明的红萝卜》享誉文坛的。莫言通过小说人物黑孩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艰难时代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表现了作家本人少年时代的生活。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敏感的、细腻的、生动的,甚至是富于幻想的。作品将上世纪六十  相似文献   

9.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名字开始越出文学圈,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符号,如同篮球姚明、网球李娜、羽毛球林丹那样的中国新面孔。而教材编写者也宣称将尽快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入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我个人很乐意推荐莫言更多的作品给语文教师与中学生,如果我们能够相对多地阅读莫言,会发现有更多比《透明的红萝卜》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可以挑选,  相似文献   

10.
莫言荣获201 2年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山东济宁123作文教室的老师很敏锐地摘选了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片断做写作材料,用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节听读、欣赏莫言作品片段,第二节动笔续写交上。同学们打开想象之门,写出一篇篇精彩习作。[原作片段]黑孩在铁匠炉上拉风箱拉到第五天,赤裸的身体变得像优质煤块一样乌黑发亮;他全身上下,只剩下牙齿和眼白还是白的。这样一来,他的眼睛就更加动人,当他闭紧嘴角看着谁的时候,谁的心就像被热铁烙着一样难受。他的鼻翼两侧的沟沟里落满煤屑,头发长出有半寸长了,半寸长的头发间也全是煤屑。现在,  相似文献   

11.
"白痴"、"傻子"作为特殊形象经常出现在作家的笔下,这一社会边缘人成为叙事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病理意义上,"白痴"、"傻子"通常指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的人,一般指有先天生理、心理缺陷的人,身体畸形、智力为零。还有一种,是具有文学性的,如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与常人相比,是一"白痴"形象,与普通白痴相比,又似"精灵"一般,既沉默又灵异,既沉迷自我又向成人世界靠拢。  相似文献   

12.
<正>莫言小说的价值何在?纵观几年来莫言的小说创作,从标志其风格形成的《透明的红萝卜》起,他反反复复咏叹和描绘的是两类人物形象——被贫困和愚昧世代困扰的农民(如《爆炸》、《弃婴》中的父母妻子、《老枪》、《白狗秋千架》中的男女主人公,《透明的红萝卜》、《枯河》中的农民群像),以及在现代文明与愚昧野蛮的夹缝中痛苦挣扎的知识分子(如《球状闪电》中的  相似文献   

13.
莫言给我的印象是朴素的,读他的文字,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浓厚的乡村味道。从《红高梁》到《透明的红萝卜》,从《丰乳肥臀》到《檀香刑》,莫言用幽默的语言所讲述的奇特故事,每一次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和阅读的快感。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这些见证了他笔下文字的复杂和广阔。  相似文献   

14.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发表于1985年刊载在《中国作家》第二期的一部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莫言的成名作.本文意在通过叙事学的方法,运用希利斯·米勒"重复理论"对这篇小说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主要通过眼睛的重复、唱词选段的重复、黄麻地环境意象的重复、命运悲剧的重复四个方面来解读《透明的红萝卜》.  相似文献   

15.
莫言被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关注是从1985年开始的。这一年,他带给人们两重惊叹:一是在一年时间内连续推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五部中篇,《白狗秋千架》《枯河》等八个短篇,数量之多令人称奇;二是他对传统小说模式的颠覆性写作方式,给中国文坛带来不小的震荡。他在彻底的颠覆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介绍“红萝卜”的来由,结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两部外国现代派作品对莫言创作的影响,简要分析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至真、至美、至善的审美因素,指出莫言于魔幻现实主义小试牛刀,创作的《透明的红萝卜》与其诸多代表作相比,显得清新动人,稚嫩而真实,别具一格,成为莫言作品中的“小清新”。  相似文献   

17.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个与成人世界的无声对抗者的形象——黑孩,他抵触与成人世界的交流沟通,却与大自然亲密无间,他对自然界的种种感受和丰富想象,营造了一个奇幻瑰丽的童话世界。小说同时塑造了小石匠、菊子姑娘、小铁匠、老铁匠等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彰显了人性在特殊年代依然善心不泯的美好品质。小说有着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故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叙述按照两条线索展开,又把主要人物分成看似毫无关联的三组,但作家在文本中渲染出的淡淡哀伤情绪把这三组人物联系起来,在一种朦胧的气氛笼罩下,这三组人物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8.
莫言从《透明的红萝卜》起步,以《红高粱》成名。他为人低调,性格憨厚,但在写作上追求心灵的自由,始终带着一股子野性。他曾在一首打油诗中这样写道:二十九省数我狂,栽罢萝卜种高粱。下笔千言倚马待,离题万里又何妨?当年的霸气和今天的诺贝尔奖,没有一点联系吗?  相似文献   

19.
莫言是一位写吃的高手。他写《粮食》,写《吃相凶恶》,连中、长篇小说的书名也直接写吃:《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国》。难怪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说,“吃”是莫言小说中的关键密码。  相似文献   

20.
叶开 《今日教育》2012,(12):38-3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先传出人教社要把他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选人辅助读本,继而上海也打算在新版高中教材里选人。可以想见,将会有更多地方的教材赶这个时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