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写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生动、形象,把春风吹拂、草绿花香、一派生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绿”字中蕴含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赏之情。如用“来”“到”等词,只是叙述不能收到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效果,也难以勾起人们的联想。  相似文献   

2.
先说炼字、所渭“炼”者也,即反复锤炼,以求诗歌最大限度的生动形象。所炼之字,一般以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居多,因为这类词,有更大的锤炼空间,贾岛的“推敲”故事中的“敲”,齐己《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为人津津乐道,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王艳娥 《考试周刊》2011,(43):31-31
诗歌语言鉴赏是高考语文考点之一,仅炼字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次数就很多。所谓炼字,是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下面我就结合具体诗作从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等方面对古诗的"炼字"艺术加以阐释。重点是按诗歌中妙字的不同词性来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4.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锤炼字面。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入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古诗词中,有些字词临时改变自身的词性,充作另一类字词用,这改变了性质的词语,往往更传情达意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蒋捷的《一剪梅》“流光容易把…  相似文献   

5.
历来的文人学士,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王安石,“僧敲月下门”的贾岛,“林花着雨胭脂湿”的杜甫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唐代文人卢廷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东晋学者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清代诗人袁枚“力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也都有力地证明了古人对锤炼语言的重视程度。好的语言不仅内涵丰富、意蕴深长,而且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容易引人入胜,赢得读者的青睐。要写出字宇珠玑、行行珠玉、赏心悦目的文章,首先就要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充实自己的语言金矿。那么怎样锤炼语言呢?一、开窗放入大江…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可见炼字之苦。王安石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而推敲琢磨,几次更改而最终着一“绿”字,名传千古。凡大家都十分注重炼字,阅读欣赏作品时,要深入地去品味,只有在比较中方能品出真味来。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着一“见”字则托出淡泊闲逸的情致,达到融我于物,物我两忘的境界,用诗评家王国维的观点看是“无  相似文献   

7.
一、情形描述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非常凝炼,诗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画龙点睛,一字传神,使全诗生色。于是便有了“推敲”的典故,“诗眼”的说法,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的“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设计了“炼字”教学。  相似文献   

8.
古人作诗,素有“炼字”一说。往往为了一字一词的取舍,而“意匠惨淡苦经营”。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都是熟为人知的典型。真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9.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往往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学会鉴赏诗歌.就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的锤炼是高考诗歌语言鉴赏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诗人都非常重视文字的锤炼,“文字频改”几乎成了诗家的口头禅,许多诗人执著于文字锤炼,留下了数不清的炼字佳话。“为吟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一字千改始心安”等炼字名句,都充分表现出古代诗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2.
正词语的锤炼,古人之"炼字",是我国传统修辞艺术中的一种,其目的是选用尽可能恰当的词语,简练而又生动地表达意义。词语锤炼的要求是:不仅词语要用得准确,而且还要用得尽可能好。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换成"过""到""落""临"等都不算错,但效果都不如"绿"字。王安石在许多可供选择的词中选择了"绿",取得了最好的表达效果,可以说是词语锤炼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曾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的绝句。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绿”字之妙,不言而喻。而据记载,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  相似文献   

14.
鉴赏一首诗歌 ,就必须品味一首诗的语言文字 ,尤其要注意一字传神的地方 ,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必须要涉及的考点。因此掌握诗人炼字的基本规律 ,以及不同词性的词在诗中的不同作用 ,对我们鉴赏一首诗而言至关重要。我国古典诗歌在语言上经过千锤百炼 ,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贾岛为琢磨“推敲”二字不觉冲撞时为京兆尹的韩愈 ;王安石为“绿”字煞费苦心 ,易稿十多次。虽然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诗中所追求的诗歌语言不同…  相似文献   

15.
作文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是关乎文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到底怎样才能锤炼出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我们的作文语言表达力度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尝试几种锤炼语言的方法,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也学着对语言精雕细刻。方法一:替换词语法一个呆板的词语犹如衣服上一个不合时宜的纽扣,会影响人的整体美;而一个灵动活泼的词语有时就像一滴水彩,能使整幅画增添不少亮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使全诗意境顿出,可见“炼字”或曰“词语替换”其意义非可等闲视之。“词语替换”主要有两点:第一,采用新鲜的词语替换,避免陈词滥调;…  相似文献   

16.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首创。在他之前的李白就曾用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巧借他人所创之词,移花接木,为自己的诗作锦上添花。该诗中的“绿”字,一方面抓住春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矛盾心理。移花接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在谈到写作经验时,…  相似文献   

17.
一、体味精练传神的字眼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作者描绘了深秋时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中写道:“露似珍珠月似弓。”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些传神、精练的字眼,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体味,去思考这些词字的妙用。 二、体味优美多样的句式 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多样的句式表…  相似文献   

18.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首创。在他之前的李白就曾用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巧借他人所创之词,移花接木,为自己的诗作锦上添花。该诗中的“绿”字,一方面抓住春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炼字和创意呢 ?所谓炼字就是对诗歌中的字挑选、修改、锤炼 ,使这些字能够塑造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 ,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达到“言人之未言”的境地。“创意”就是在炼字的同时 ,作者不断地调整思想 ,使思想更加深入 ,使感情更加独特、丰富 ,使自己对生活有独到看法 ,对人生有独到的理解。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炼字”和“创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言一字而意无穷”的境界。那么究竟怎样“炼字”呢 ?不管炼动词、形容词、数字还是炼虚词 ,一个总原则是能够炼出一个鲜明的形象。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相似文献   

20.
议“推敲”     
“推敲”一词,出自一段诗坛佳话:贾岛于驴背上吟改自豪诗作,路遇韩愈车骑,“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非但不怪,反而帮助敲定诗句。后世便以“推敲”为“炼字”的诗例之代表,且几乎成为“炼字”的同义语,如刘坡公《学诗百法》谈锤炼;“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不过,“推敲”是否能够做为严格意义上“炼字”的典型诗例,却关系到能否从中引出“炼字”基本规律的问题。吴士文《修辞格论述》谈:“炼字之说,比较笼统,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