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代表作。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人物、舞台形象等各方面都使用了荒诞手法,表现出了世界的荒诞性及人们面对这个世界只能以荒诞的希望、荒诞的行为来对待这个荒诞世界的努力。而希望只能在真切的“等待”中编织下去。  相似文献   

2.
贝克特是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1969年,贝克特“由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而受到世人的关注。此剧1953年在巴黎首次公演,引起轰动,连演300多场,以后又在欧美各地演出并译成20多种文字,这在法国戏剧史上实属罕见。多年来,许多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对《等待戈多》的主题、象征意义及其荒诞性等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评论,其中小乏真知灼见,但也有欠全面的地方。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荒诞派戏剧反传统的角度,对《等待戈多》的经典性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3.
《等待戈多》是现代荒诞派戏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在一个看似喜剧的关于等待的悲剧故事里,探讨后现代社会中人类每天重复着自我的荒诞意义,用感性的、理性的、荒诞的、哲理的方法来剖析这个潘多拉的盒子,启示人生此刻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生动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观念。本文试图从加缪的荒诞哲学角度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内容及成因,从而揭示主人公的等待看似荒诞,但其本身就是反抗,就是西绪福斯式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诞生在1959年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说是影响最大、最能代表“荒诞派”戏剧基本特色的作品。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戏剧最为严峻的挑战。虽然《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戏剧的最初成果,但它创造了这一流派戏剧的最高境界,集中体现了“荒诞”戏剧观的建构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出发点、建构方式和基本内涵三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对人类荒诞存在状态的表现上,荒诞派戏剧可以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内容上,荒诞派戏剧在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中实现了对传统戏剧基本模式的“回归”。在“回归”与“反叛”的过程中,戏剧的美学特点被淡化。在形式上,荒诞派戏剧无论是总体形态还是在叙述语言上,都呈现出极明显的诗化倾向。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便是诗化倾向最为显著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荒诞"是其表现的对象和主题。以加缪《西绪福斯神话》为理论依据做互文式分析,可以更好的发现作为文学文本的荒诞派戏剧中所蕴含的有关于荒诞的产生、表现、价值等哲学思考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有句名言:“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它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共同的主题。本文选取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和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两部作品,透视其相同点,即人生的荒诞和与荒诞人生的对抗。不同点是在对抗中俄狄浦斯体现出一种倔强而高傲的自尊,对人格尊严的维护,而戈多的等待者则更多的是等待的执着,即等待者以一种执著的意志来和人生的荒谬对抗,其等待的价值在于等待的本身。  相似文献   

9.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塞谬尔.贝克特的戏剧作品独树一帜。文章尝试对Rum elhart(1975,1977)and Thorndyke(1977)提出的“故事语法”进行填充,并就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从时间和情节安排、舞台背景和人物、语言等三方面揭示其在背景设置方面的技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塞缪尔·贝克特是与尤金·尤奈斯库齐名的荒诞派作家,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贝克特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连演三百多场,引起轰动。近三十年来,它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已成为研究荒诞戏剧基础读物。《等待戈多》和其它的荒诞戏剧一样,反欧美戏剧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象征、夸张、怪诞的手法表现世界的非理化和人的命运不可捉摸。剧本大胆构思,打破时空观念,抛弃叙事作品的基本格局,结构之松散,之空框,之开放堪称典型。这一两幕剧剧情相当简单,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闲谈,彼此争吵,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机械动作,讲些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1.
张国宝 《学语文》2006,(4):14-14
《等待戈多》是高中第五册中的一篇。作者贝克特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剧作写两个肮脏的流浪汉—弗拉基米尔、艾斯特拉冈或狄狄与戈戈,在黄昏时分等待着一位名叫“戈多”的人。全剧共有两幕,第一幕中“近郊、小道、枯树、土墩”的冷清场景在第二幕中除了枯树上添了几片叶子外了无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从剧中会话中的大量的非关联和无关联现象看,该剧人物会话关联性的缺乏与荒诞主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周华 《文学教育(上)》2011,(23):142-143
荒诞派戏剧并不是没有主题,它的主题就是荒诞。本文对"反主题"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进行对比分析,从题材、情节、人物、主题这四方面进行解读,表达二战后人们的那种信仰缺失,对社会感到无望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通过人物荒诞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现代人在荒诞世界里的精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戏剧中人物的戏剧行动进行分析探讨了现代人生存状态,并提出剧中人物特殊的“无行动”的戏剧行动其意义在于引发观众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如果要列出现代最有影响的戏剧,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现代西方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法国近百年来的第一剧作。这个剧本写于1952年,是由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爱尔兰裔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6.
周怿 《学语文》2006,(4):12-13
一、背景说明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荒诞派戏剧作家提倡“形式即内容”的文学主张。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和混乱的、缺乏逻辑的语言揭示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给人以深刻启示。读者若能从文本的语言形式人手,直接感知主题,深化人生体验,就能为今后欣赏不同风格的戏剧作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文章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创作了具有迷幻般色彩的戏剧《等待戈多》。剧本用荒诞离奇的形式呈现了不确定人生所带来的人性断裂,写出了对人性断裂的救赎。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荒诞派戏剧,人们就会想到欧美的一些剧作家和作品,比如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但是中国的戏剧中也不乏优秀的荒诞派作品,其中包括电影和小剧场戏剧,它们产生于不同时期,却同属荒诞流派。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中国古典戏曲没有悲剧,有人说有.其实剧本就摆在那里,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看法,还是评论者对悲剧概念的理解不同所致.人们对同一部剧作的类型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悲剧”条目,对《等待戈多》一剧的类型是这样理解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再现了现代西方人的一种悲剧意绪”.很显然,论者认为该剧是一出悲剧.而同书的“喜剧”条目却认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看作是荒诞喜剧的代表作.”两个条目在谈同一部剧作,而且对剧情的描述几乎使用了同样的语句,可是对该剧体裁类型的判断却全然不同.所谓中国古代戏曲没有悲剧的说法,大概也是由于人们对于戏剧类型的理解有所不同而产生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