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怎样理解开头两小节的诗句?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要理解这两小节诗句,必须先把诗中的“我”“诗人”与“他们”以及“他们所等待的”关系搞清楚。诗中的“我”,就是指“黎明”,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把“黎明”人格化了。这里的“黎明”是比喻“抗战即将胜利”,这是全诗的总的形象。“我”是“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可见“我”便是代表光明、温暖,将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幸福。这首诗写于抗战胜利前夕的延安,诗中的“诗人”是报道黎明即将到来的信使,他的任务是把黎明的“消息”告诉所有的人们,鼓舞人们用劳动、战斗去迎接黎明。  相似文献   

2.
叶兵 《学语文》2006,(3):23-24
《天上的街市》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诗歌篇目。苏教版对其作了如下的分析述评:全诗四节,一节“由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街市。”二节“写天上街市”。“描绘了天街的美丽、富庶、繁华,以此着重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三、四节“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是“全诗的重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因此,全诗的主旨便为“这首诗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生活图景,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写在黎明     
2010年11月1日 晴 当最后一盏路灯也熄灭,黎明的钟声终于到来。 熹微的晨光似乎还有一些倦怠,懒懒地划破夜的黑暗。 害羞的雾姑娘穿着白色的裙子,在这片天空中尽情地欣赏着自己婀娜的身姿,似乎对即将离去的黑暗还有些依依不舍。  相似文献   

4.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作,古典文学作品选本,几乎无不入选。准确地理解和评价它的基本精神,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有的说:它“有一种昂然向上的旋律”,是一首“高亢的战歌”;有的说:“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有的说:“全诗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诸如此类,几成定论。但反复体味,不只没有这种豪壮,反倒觉得诗中流露出来一种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怅惘,予人一种“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感  相似文献   

5.
在民主革命的年代里,知识分子走向光明、进步、革命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人生历程颇具特色,亦富典型意义。而他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的文学活动,是很有光彩的,也是极可纪念的。 闻一多说过:“二十世纪是黑暗的世界,但这黑暗是先导黎明的黑暗。二十世纪是死的世界,但这死是预言更生的死。这样便是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底中国。”这是本世纪二十年代,闻一多对自己生当时代的概括和测度。尽管他当时还并未掌握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但凭着他诗人的敏感,已经接触到了问题的核心。是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从  相似文献   

6.
考试三部曲     
考试前“再过几天就要考试了,大家要抓紧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呀!,'老师的督促声渲染着考试的紧张气氛,各种压力从天而降。不言而喻,考试前的日子是黑暗的——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卷子,头脑是黑暗的;面对着明亮的灯光,夜晚是黑暗的;面对着劳累的梦境,黎明是黑暗的。考试的乌云笼罩在教室上空,一场暴雨酝酿着。“这题怎么做?”“啊呀!我们来做这道题吧”……同学  相似文献   

7.
世界不停在旋转,朝着早晨的方向,每天都有新的日出,即使夜晚黑暗又漫长。但是哪里才是黎明开始的地方? 有人说黎明开始于山顶上,地球之上最高的地方。在它还没触碰到远方脚下的河流、湖泊、森林和草原之前,你就能看见阳光。在这里,第一支晨烛驱散了黑暗的恐慌。但山顶并不是黎明开始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冬日的晨曦     
武筱晗 《辅导员》2013,(23):49-50
冬日里的一缕晨曦,照亮了我心灵的暗淡世界. 或许青春的印记烙下便不再消失,它总散发着一丝淡淡的忧愁,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伤感?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强说愁?我也着实不清楚.只觉得那时的整个世界都有一丝灰色覆盖,看不到阳光,更看不清前方漫漫路.那是一个似乎并不短暂的冬日夜晚,凄冷、黑暗、孤寂……  相似文献   

9.
在黑暗中祈求一丝光明。梦里有鸟儿的啼叫,有花朵的芬芳,世界的色彩是如此鲜活。只是睁开双眼仍是一片黑暗,只有等到下一个梦境,才能重新打量这片绚烂。  相似文献   

10.
春晖     
同志,你可曾听到过春天的声音?它融化在绵绵的春雨里,交响在潺潺的流泉内,融浑于嗡嗡的蜂飞蝶舞之中。到了寂无人迹的春夜,倘若你孑然走到庄稼田里或百花园中,凝神侧耳,则会听到一种微微可察的“索索”之声。这准是种子萌发破土,新苗拔节茁长,蓓蕾含苞欲放的声响。当春风掀开黎明的雾纱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天女的织锦:翡翠玛瑙,晶莹闪烁;珍珠宝石,镶嵌共间;一片斑斓色彩,鲜艳夺目。可谓“春性不可状,艳艳令人醉。”如此令人心醉的春景从何而来?欧阳修道:“春阳既浮,萌者将动。”诚然,万物生长都靠太阳的思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界中,黎明之前有一段短暂的黑暗。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清晨本来已露出鱼肚白的天空会突然变得黑暗,这是为什么呢? 黎明前的黑暗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天空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我们所  相似文献   

12.
理想     
理想,多么诱人的一个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能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才会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那,理想是什么呢?理想是一把火,点燃黑暗中的灯;理想是一盏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一条路,引你走向黎明,这黎明便是——成功。有人说:理想不过是个美丽的肥皂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格律诗“Design”是诗人探寻黑暗真理的著名诗篇,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清晨林中漫步看到“白蜘蛛托白蛾立于白色万灵花上”的情景以及沉思于这一场景的诗人的所感所悟.诗人以这三个白色意象为载体,揭示了白与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而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内在张力.通过文本细读,文章解读出了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实际上是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冥冥之中的一切都是上天精心“设计”的结果.在对该诗的外延和内涵进行解读之后,作者在尽量不背离原文意指方式的基础上试译了全诗.  相似文献   

14.
一过立秋,每天的深夜至黎明,都会下起蒙蒙的雾。每到这时,我都会早早地起来看天上还未隐去的星星,感知秋天的晨风所带来的细语,但更多的是来看天空中的迷雾。“沙沙啦沙啦”,风问我,还记得四年前的秋天吗?“当然啦,那年的秋天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小声地说,这话声更像是喃喃自语。“啦啦沙”风又问我为什么。“那年我很爱玩,还有一段美丽如画的记忆,”我轻声对着尚还年幼的风说。“沙……”风声渐弱。我知道它为什么不说,那是怕我思念……天亮后,大雾久久不散,多么像一个完美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那年秋天的故事,也只能做一个淡淡的迷雾,…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电脑》2010,(3):54-55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时人类产生巨大影响。《2012》将眼光瞄准了玛雅人曾作出的“来世预言”:在2012年12月21日,世界将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  相似文献   

16.
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紫色的灵魂”的理解,不能囿于其视觉形象,而应该联系各种因素去仔细品味它的深层意蕴。诗人正是用“紫色”来表现全诗主题和自己风格的,紫色是“艾青的忧郁”的色彩外现。  相似文献   

17.
《黎明的通知》为现代诗人艾青一九四二年所写.作者以诗人的敏感,预见到胜利在望,以革命的乐观主义激情呼唤全国人民准备迎接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曙光.学习本课,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进行.一、自由朗读,初步了解全诗,然后完成下面填空.1、本诗的“我”指代的是( ),“你”指代的是( ),“他们”指代的是( )区和( )区的( ),全诗都是以“( )”的口气,采用的是( )手法.  相似文献   

18.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是布罗茨基的代表诗作。全诗语言优美,内涵深邃。布罗茨基在该诗中对苏联的政治高压进行了愤怒的控诉,认为整个苏联都笼罩在黑暗之中,诗中“雪”的意象,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持,给世人指引了一条带着曙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代人精神的体现,叶延滨的诗作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其歌唱人民、关心人民命运的深刻内涵每每激起读者们的共鸣。《黎明的思绪》是这一特色的又一完美体现。全诗四小节,从过程性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第二两节)以自然描摹笔法写“父亲们”故去,如种子似的进人了土地,也像昨日和昨日昨日之夕阳那样种进了黄昏的峰峦。种子满载着农民们的希望进入土地,夕阳在种进黄昏的峰峦之前也总要溅起点点晚霞,激起人们红枫叶般的情感,而“父亲们”呢?在退进历史之际留给人们的则是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宝贵经验,一笔难得的…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 ,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荡气回肠 ,原因可以列举许多 ,但有一条千万不可忽视 ,这就是 :作者正是凭借贴切、精到的比喻 ,写就了《荷塘月色》绝妙、神奇的意境。何以见得 ?仅仅是两处以“睡”为喻体的比喻 ,便使人拍案叫绝 ,回味无穷。其一 ,以“小睡”比喻荷塘上朦胧的月色。深夜 ,荷塘之上。月 :静静的 ;云 :淡淡的 ;雾 :薄薄的。正因为有这淡淡的云、薄薄的雾 ,使得月光不能朗照 ,才使得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缥缈的、梦幻般的意境。用什么来描述这种意境呢 ?作者给我们精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