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1]中提出一个求实满秩矩阵的特征值的迭代公式:本文对其进行加速,提供了程序,计算上得到快速实现.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函数y=f(z)的反函数x=ψ(y)的Hermite二次插值多项式和Steffensen加速法构造了一个单步法迭代公式,证明了它是至少三阶收敛.同时。通过数值实验。比较了它与牛顿法公式的收敛速度。证明了此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第一部分对迭代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当遇到复杂问题时,特别是在未知量很多,方程为非线性时,我们无法找到直接解法,这时候或可以通过迭代法寻求方程的近似解.在可以用迭代算法解决的问题中,至少存在一个直接或间接地不断由旧值递推出新值的变量,这个变量就是迭代变量.所谓迭代关系式,指如何从变量的前一个值推出其下一个值的公式(或关系).迭代关系式的建立是解决迭代问题的关键,可以用递推或倒推的方法来完成.在什么时候结束迭代过程,不能让迭代过程无休止地重复执行下去.迭代过程的控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所需的迭代次数是个确定的值,可以构建一个固定次数的循环来实现对迭代过程的控制;另一种是所需的迭代次数无法确定,需要进一步分析出用来结束迭代过程的条件.第二部分是基于最速下降法在解决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中的重要性,对其原理与算法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Thiele连分式逼近,重新建立了求解非线性方程的经典的Newton迭代公式。采用差商可以近似代替导数的办法,将Newton迭代公式化为割线法迭代公式,从而避免了求导数运算。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几个上三角迭代公式,讨论了它们的收敛性,给出了选代法的一个新的一般形式和一个矩阵迭代公式,一般形式为构造快速收敛的迭代提供了方便,矩阵迭代则是一种具有较快敛速的算法.讨论了迭代法进行消元的问题,误差估计的结果表明用迭代法进行消元是稳定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牛顿迭代公式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的牛顿迭代公式是求解非线性方程的一个基本方法,它在单根具有平方收敛,在重根处只具有线性收敛,这里给出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迭代公式的一种改进,使得牛顿迭代公式在重根处也具有二阶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二次曲线,推导出了求解非线性方程的一类带参数的迭代公式,给出了算法的收敛性分析。新的迭代公式允许在所求根的邻域内出现导数为零的情况。数值试验表明新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一、灵活运用公式,要使学生抓住公式所体现的图形与数量关系的本质。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常常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果题目稍有变化,公式套不上,就不会应用,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也做不出来。例如,教学余弦定理的三个公式,学生只知道这是已知两边夹角求第三边的运算公式。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还知道已知三边求角,可以用这个公式。但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条边所对的角,要求第三条边,就不知道运用这个公式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分析了余弦定理(三个公式)所体现图形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公式的本质是反映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与一个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讲了关于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常会遇到由已知第一个量同第二个量的相比关系,第二个量与第三个量的相比关系……求出最后一个量与第一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这种问题叫做连锁比例问题。例1:由车床加工5个甲种零件与加工4.5个乙种零件的劳动量相同,而加工9个乙种零件与加工7个丙种零件劳动量也相同,一部车床每天能加工甲种零  相似文献   

10.
利用Richardson外推加速算法,对基于泰勒公式的改进梯形公式的复化求积公式进行外推加速,从而获得比传统外推后的求积公式的代数精确度更高且收敛速度更快的求积公式.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积分问题。对于被积函数过于复杂,其原函数很难求得,甚至原函数根本就不是初等函数;或不知道被积函数的解析式,而只给出被积函数在有限个点处的函数值等情况,需要利用数值积分方法求积分的近似值。给出了两种逐次分半求积算法和二重积分的复合梯形算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了几类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Hilbert空间中一类广义混合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利用广义f-投影算子的性质以及不动点定理,构造了新的迭代公式,研究了这类迭代公式的收敛性,给出了所得的收敛结果是广义逆混合变分不等式的解.  相似文献   

13.
AOR(快速超松弛法)和USSOR(非对称逐次超松弛法)的迭代矩阵中都含有两参数,且这两种迭代更具广泛性。文章首先论证了当ω1=γ,ω2=ω,且0≤γ≤ω≤1(ω≠0)时,USSOR迭代优于AOR迭代;其次证明了预条件矩阵Pm下这种结论也成立。由于USSOR法的迭代矩阵形式较复杂,计算麻烦,要直接判别其敛散性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通过AOR迭代矩阵的谱半径来判断USSOR迭代的敛散性,这样就简单多了。最后通过两个数值例子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predictor corrector, we developed a new improved gradient method named the predictor corrector gradient algorithm (PCGM), which is useful for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with symmetric positive definite of coefficient matrix.To improve the speed of convergence of traditional gradient method, we let values of original iterative formula be viewed as forecast values.Meanwhile, they are corrected by a new iterative formula through introducing corresponding step parameter.Therefore, a feasible and efficient algorithm is constructed.Numerical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PCGM method not only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he speed of convergence, but also greatly reduce the number of steps to converge.The simple algorithm is easy to be realized and operated.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一种递推二阶逼近方法。它利用修正的BFGS公式来构造实际目标函数的Hessian矩阵,通过解一个二阶近似优化问题——这个问题由修正的BFGS公式确定,来得到一个迭代搜索方向。为了获得一个新的迭代点并考虑到实际应用条件的差别,本文给出两种迭代更新策略:一个是牛顿步方法;另一个是一维搜索方法。在一些局部条件下,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R—超线性收敛的性质。本文将给出算法的全局收敛性条件和最优性条件,并给出算法收敛速率的估计。最后进行仿真研究,表明新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进四个三阶收敛的Newton迭代法得到一些新的方法来解非线性方程,并证明这些方法具有五阶收敛性.然后通过数值实例对文中的新方法和原来的三阶收敛迭代法进行比较,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将迭代法与列选主元的思想相结合,基于Gauss-Seidel迭代法和SOR迭代法,给出了两种改进的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算法.所给的方法扩大了Gauss-Seidel迭代法、SOR迭代法的使用范围,进而使其具有很好的现实应用价值.编写了MATLAB程序对改进的两种Gauss-Seidel迭代法、SOR迭代法进行了验证,同时,通过算例对经典的Gauss-Seidel迭代法、SOR迭代法与改进后的Gauss-Seidel迭代法、SOR迭代法的收敛性以及收敛速度进行了比较.算例结果表明:改进的两种迭代算法相对于原来的Gauss-Seidel迭代法和SOR迭代法,具有使用范围较广,收敛速度更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将欧拉方法与预报-修正技术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迭代法-欧拉预报修正算法,用于解超定方程组的最小二乘问题.首先将线性最小二乘转化为一类常微分方程组,运用欧拉方法求解;然后将其迭代结果作为预报值,引入相应的步长参数,构造新的迭代公式对预报值进行修正,从而提高算法的精度;最后通过数值试验验证,该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AN ITERATIVE ITEM BIAS DETECTION METH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o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item bias are discussed: methods that compare (transformed) item difficulties unconditional on ability level and methods that compare the probabilities of correct response conditional on ability level.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logit model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probabilities of correct response to an item by members of two groups, these probabilities being conditional on the observed score. Here the observed score serves as an indicator of ability level. The logit model was iteratively applied: In the Tth iteration, the T items with the highest value of the bias statistic are excluded from the test, and the observed score indicator of ability for the (T + 1)th iteration is computed from the remaining items.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simulated dat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terative logit method is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n the noniterative one, and that the iterative method is very efficient in detecting biased and unbiased i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