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血肉相联的统一体,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社会制约着人的存在并规定着人的本质。反之,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存在与进步离不开人的存在及其活动,没有人的活动及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本文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剖析,为揭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源远 《考试周刊》2013,(58):182-18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培养就是要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完成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人的发展是根本问题,人的发展对于社会与教育提出了相应要求。由此可以看到教育、社会、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对人的教育就是使其最终融于社会、改造社会,而教育也就通过对人的教育完成对社会的服务与影响。这三者相互关联,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使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使人全面且具有个性地丰富社会,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的互动史就是人与社会由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遵循生存原则、需要原则、利益原则和发展原则;从需要和发展的维度来构建人与社会关系的模式,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最终指向的学说.人作为社会进步的创造者,参与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就必须从以人为主体的角度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对其最突出的贡献是强调人的社会性.同时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依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而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公正.因此可以说社会公正是马克思人与社会统一思想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正>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劳动过程,它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内在矛盾。教育的活动作用于人,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发展,因之又是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是教育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教育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综合起来,担当着实现这两重需要的使命,从而规定了它的社会属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命题,揭示了教育的最一般本质。这就是教育社会性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涉及三个领域:自然、社会、人自身.故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所构成的矛盾体.社会的和谐相应地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任何社会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才能稳定发展,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弱化或缺失,都会导致社会的失序和混乱.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社会考试与人的发展的探讨,提出人的发展是社会考试必须关注的核心内容,社会考试的发展以及走向成熟的前提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考试只有坚持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这一理念,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社会有机体的前提性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性构成部分,要使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就必须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是人的社会 ,时代精神也是人的精神 ,人的艺术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进行 ,因而各种风格个性都会打上社会思潮和时代风尚等的烙印 ,社会与时代最终体现的也是人的精神。因此 ,天生的气质不可能决定一切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平衡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心理学视野下,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高度一致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人权是社会赋予的,而不是天赋或商赋的。其一,从人的木质来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由社会来决定,那么,作为人的权利的人权也只能来源于社会。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权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页)而不是人的自然、肉体的特质。不同的社  相似文献   

14.
人通过习得必要的行为选择准则而社会化为现实的人 ,以其社会行为呈现自己作为人的独特存在。人行为准则的形成标志着人的形成 ,其条件最初是生物基础和生存环境 ,后来还包括社会基础。人、社会及其历史是同源的。社会是人们行为的整体 ,社会历史则是人行为在时空中的客观展开和延续 ,它是独一无二的、异质连续的和部分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既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同时,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人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因此,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内容。在新时期,我们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的人应该是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18.
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全面变革旧有传统,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社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做到: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人人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提升人的思维方式,优化人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整体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将社会看成一个有机体,综合探究人的价值与对社会的作用,挖掘人的本质规律,发挥人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本文通过对人学视域的综合分析,研究马克思人学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所发挥的实效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全面变革旧有传统,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社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做到: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人人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提升人的思维方式,优化人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