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中国科学基金》2007,21(5):320-320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2007年6月18日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南方发掘出的距今大约200万年的一种大熊猫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熊猫祖先。报告说,根据化石推断,这种大熊猫"个子"可能只有现代大熊猫一半大小,堪称"侏儒"大熊猫。有趣的是,"侏儒"大熊猫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而是从濒危降为易危,理由是大熊猫的野生种群在慢慢恢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大熊猫的保护降级意味着,中国过去10年对大熊猫的保护卓有成效。不过,随后,中国国家林业局又发布声明称,中国的大熊猫仍然是濒危动物。这个声明如果说不是针锋相对,也是不完全同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陈染的小说作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充分写出了远离男权文化的女性生存状况.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幽闭,敏感,美丽且有智慧,她展示的女性世界被称为"私人生活",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成长经历.关于女性的成长,本文从童年阴影、弑父情结、逃离母亲三个围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科学短信     
大熊猫的祖先大熊猫是迄今已知唯一一种素食的熊,它们以竹叶为食物。最近,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中国广西发现了200万年前的大熊猫祖先化石。那时的大熊猫个头比现在小许多,身高不到1米。而且,从它们犬齿短和臼齿发达的情况看,它们的牙齿适合磨碎粗纤维植物。因此,很可能在那时大熊猫就已经是素食主义者了。  相似文献   

5.
我们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为了让这种超萌的动物活下去,也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这种动物活下去。中国科学家分析大熊猫的血液时发现,里面含有非常强力的抗菌物质——一种抗菌肽,它是大熊猫的免疫系统释放出来的,能够让大熊猫在野生环境里免受细菌感染。大熊猫体内的抗菌肽能在1小时内杀死侵入的细菌,而人  相似文献   

6.
陈光 《今日科苑》2006,(11):19-21
美国学者劳拉·李的新书《都是雨水惹的祸》探究了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上,天气是如何多次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下面就是她所列举的10大经典故事。海风挽救西方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接下来的整个西方文明能够延续下来,可以说得益于希波战争中的一场海风。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家能拯救濒临灭绝的大熊猫及其它珍稀动物吗?大熊猫的最后一块栖息地位于中国中南部的卧龙山区深处,是自然界中保留下来的最大一群(70只)野生熊猫的家。现在世界上只剩下1000只野生大熊猫,而且有些专家还认为这些大熊猫将在今后十来年内灭迹,这是一个相...  相似文献   

8.
朱明 《知识窗》2006,(5):35-36
当中国大熊猫享誉世界备受呵护时,被称为“植物大熊猫”的四合木还默然栖身于中国西北的贫瘠荒漠中鲜为人知。前不久,中国首家四合木珍稀植物保护所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着手抢救“植物大熊猫”。  相似文献   

9.
另眼看熊猫     
独产于中国的大熊猫,从古至今,都是举世闻名的动物明星。但是,由于大熊猫本身固有的特性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大熊猫的分布范围缩小,种群数量稀少,声誉和身价随之骤升,成为诸多国家很想得到而难以得到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0.
甘平 《科学中国人》1997,(9):60-60,62
人工哺育大熊猫是指人力对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的饲养。这种饲养,其难度远远大于对成年个体的饲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大熊猫是珍稀物种。根据化石研究,晚中新世(820万年前),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亚、欧及北美等地区,但到了更新世(约300万年前),形成的大熊猫化石却只在中国东南部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分布。到了今天,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其栖  相似文献   

11.
小月 《知识窗》2008,(8):47-48
为了实现当妈妈的梦想,大熊猫吉妮从北京动物园来到了四川卧龙大熊猫中国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消息引发波澜。有人认为,对大熊猫"降级"是好事,证明中国的保护努力有成效;有人认为,应该慎言乐观,"降级"为时过早。涉危状况有改善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截至2013年底,中国野生成年大熊猫有1864只,比低谷时期(1985年  相似文献   

13.
《金秋科苑》2011,(4):82-83
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十大动物故事评选结果出炉,包括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动物的影响,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臭虫爆发,神奇的"预测帝"章鱼保罗和济南动物园大熊猫中毒死亡在内的十条动物新闻故事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她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13年前有着哲学教育背景和美国生活经历的廖晓义回到了中国,创立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这个组织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有着实际意义的NGO(非政府组织).NGO能在中国创立,意味着中国政府迈向国际化的一次心里上的跃进.在GDP不受怀疑地占据中国各阶层心里的时代里,廖晓义的工作是让人们置疑环境安全、能源可持续以及人们所推崇的西方式消费模式.在一些人眼中看来,她推行的众多社会项目过于异想天开,她工作上的激情与其理性不相配,她对西方文明的批判过头了,充其量她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乔露  占琦 《百科知识》2021,(36):5-6
构建陕西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中之重,文章以如何讲好陕西故事为核心,立足陕西现状,借民间文学之力,构建陕西故事的本土化审美和趣味策略.通过对民间文学在构建陕西故事中的应用研究,一方面对当下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创新路径;另一方面拓宽了陕西建立文化自信的渠道,为树立陕西文化大省的形象提供了具体措施,为讲好陕西故事、传播陕西声音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一只名叫“锦竹”的“明星”大熊猫,突然被发现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两套生殖器官,这就意味着它的一生不能享受性别带来的快乐,不能做“妻子”或“丈夫”,也不能做母亲或父亲。为了尊重这位动物朋友,熊猫专家们破天荒采用了性别引导方法,成功地让它做了“女人”,并且还让它怀上了宝宝,从而开创了人类大熊猫保护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薇拉·凯瑟是20年代美国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描绘富有浓郁中西部边疆乡村气息和刻画深邃的精神世界著称于世.美国评论家麦克斯威尔·盖斯马称她为:"物质文明中的一位精神美的捍卫者".她的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思考.本文将中国古代道家、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啊,拓荒者>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结合起来,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中西方在对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上的相同之处以及在整个世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09,(4):58-59
专家考证,中国的“熊猫外交”已有上千年历史。据日本史料记载,早在公元685年,武则天就曾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熊猫和70张毛皮。大熊猫真正作为最高规格国礼发轫于1941年,当时,宋氏姐妹向美国赠送一对大熊猫以示对其救济中国难民的谢意。到20世纪70年代,大熊猫被中国送往世界各地,“熊猫外交”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基金》1993,7(1):52-52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人民所关心的珍稀动物。对它的生物学进行研究,填补了该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为保护大熊猫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王平、杨端、潘文石等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对大熊猫生物学进行了长期研究,自1982年以来已发表24篇论文和两部专著,部分工作达到了所在领域的前沿。  相似文献   

20.
陈玉村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动物繁殖专家组(CBSG)专家,兼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大熊猫繁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克隆大熊猫专家组专家,福建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