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文应该成为对生命的呼喊和心灵的歌唱,成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真情流露,成为以学生个性情感体验为核心的一种交流活动.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采用写“漂流日记”的方法,让学生感悟生活,大胆交流;彼此学习,合作提升;积淀情感,情动辞发;评价反馈,竞争激励.漂流日记,为学生的原生态作文创造了一个展示、发展的平台,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提升了学生们生命的质量和习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郑文聪 《广西教育》2008,(34):45-45
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把作文训练当作“沉重的大山”,主要是他们找不到作文材料,没有去看、去听、去思考周围的生活。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材料。‘生活与作文’好比‘水与鱼’的关系,鱼离不开水,因此,作文也离不开生活。”  相似文献   

3.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培养语文能力成为该学科的核心任务。转变思想 ,打破两个“分离”,形成综合发展观念 ,为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 ,在感悟中去发现美 ,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 ,让个性回归作文 ,让成功回归学生 ,才能迈向一个新的作文天地  相似文献   

5.
梁晓红 《考试周刊》2012,(23):48-49
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学生普遍感觉“作文难”,一上作文课,就叫苦连天,无从下笔。而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写作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之旅。  相似文献   

6.
引子学校要我承担一节作文指导的公开课,时间就定在4月1日。无巧不成书,就利用这一西方“愚人节”,好好地“整”一下学生,让学生愚一次,乐一回,我当然也要大捞一把,让学生多写一些作文。设计思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各有所爱、各有所长、各有所想、各有所能,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他们各有所学、各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快乐成长,这也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使命。本案设计就是遵循“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利于提高”的指导思想,实践全息化作文教学理念,使学生“生活处处有作文,作文处处是生活”。导写过程一、聚沙成塔成语集中…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问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直当具有个性.然而当前学生习作几乎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属于“这一个”的独有体验、独到见解、独具匠心日渐稀有,一句话:“作文个性弱化”了,  相似文献   

8.
汪风林 《学语文》2011,(5):58-58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一个费神却收效甚微的工作.语文界的泰斗张志公先生也曾发出“作文教育向来被誉为我们语文教育的老大难”的感慨。我认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情感空间,让他们敢于表达和书写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是让他们走进作文世界,亲近作文的前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写作。  相似文献   

9.
快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家庭、生活需要快乐.作文也需要快乐。适时、适量让学生“快乐”作文训练.是摆脱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程式化、封闭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为改革传统封闭的静止教学程式:命题——指导——写作——批改.变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为充满人性之美、生活之趣的表达审美训练。  相似文献   

10.
吴敏婷 《课外阅读》2011,(11):342-343
为解决学生畏惧写作的问题,提出“因快乐而作文,因作文而快乐”的做法。让作文由游戏开始,因学生情况而施教,激发学生感情,展现个人风采,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  相似文献   

11.
李红 《课外阅读》2010,(8):158-158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是打开学生作文的钥匙;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基石;成功是学生继续作文、快乐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快乐地作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的广阔背景应是现实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让学生接触事物,激发他们的作文情感,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同时,赋作文教学以生活为载体,让孩子敞开灵性的大门。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着眼点不仅仅是作文本身,而是学生作文的态度。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使评价走向日常化、通俗化、人性化,成为联系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环境和充满活力的课程资源。所有这些,都在呼唤教师的评价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成为照亮学生生活和心灵、照亮学生一生的永恒之“灯”!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一种展示牛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成为一个和谐的牛命活力场--关爱生命、联系生活、启发创造,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嘴、手、脚,让他们成为"自由个体",让"快乐"充盈学生的作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望,以文字砌就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走出"怕作文、厌作文、抄作文"的怪圈,变"苦作"为"乐作",让作文成为"心灵之声"的交响曲,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5.
陆卫 《考试周刊》2013,(10):46-46
小学生的写作要注重真实情感的表达,不要过于追求文字的生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自由作文,让他们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快乐的、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快乐,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  相似文献   

16.
快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认识生活是作文的关键,积累生活是作文的捷径,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广泛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去发现、探索,去大胆想象,去采撷生活中的瑰宝吧!让快乐走进学生的心田,让他们真正享受生活的快乐、作文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触发生活情感,才能喷薄为文,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经过实践与探索,我认为体验式作文,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习作的原动力,能比较有效地破解“言之无物”的作文瓶颈,同时丰盈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质量,回归到了生活,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18.
“绿色作文”概念借用于“绿色食品”,是指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作文教学充满勃勃生机,让学生的情思从笔尖自然流淌。“真”、“实”、“趣”是绿色作文的价值追求,即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绿色作文倡导动态开放的教学系统,努力使课堂成为孩子演绎生命的场所,使作文课堂铺陈生命的绿色。绿色作文教学的策略则是:情趣为先,生活为本,个性表达为的。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是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一、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让作文真正成为生命的对话与个性的张扬。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张扬个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