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明人伦”、“教有成法”、居敬持志等教育思想时我们今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元代程端礼以朱熹读书法为本的教学方法专著,对元、明、清代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它顺应了元代政治与理学发展的大势;其次,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详尽的教育程序与计划,且全面、规范、可行;再次,它在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加以总结、整理的基础上,还在历史、作文学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提出了“明人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理念。此理念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朱熹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基本主张。它对南宋及后世的书院学规,日本、韩国等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近现代中国的大学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子读书法》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阐述其读书理论的重要作品。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个方面。读书六法所阐述的教学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少经验与现代教育理论耦合,可以作为当代语文教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本文仅就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作一个肤浅的评价。“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孔子办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的“君子”、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继承孔、孟教育思想并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创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循序渐进等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对南宋以后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仍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出发,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采取“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的“栽培涵养之方”,并十分注重家庭、社会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他的许多思想对于今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仍有颇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朱熹坚信“天理”就蕴涵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他有关读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朱子读书法”是关于读书方法的阐释,其中包含了前人智慧的结晶以及朱熹本人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程端礼     
程端礼,字敬叔,官至衢州路教授,为元代初期教育家,其所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贯彻朱熹的“穷理之要,必在读书”的方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自元明迄清,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教导纲常伦理,程端礼也如朱熹一样,主张“读书明理”。  相似文献   

10.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代表性著作。它围绕朱熹提出的"培根"思想,从内容、方法和语言三个方面的组织构思,突出"培根"思想的历史价值。内容上强调封建道德人伦、历史文化和识物识数教育;方法上重视案例和隐喻等具体直观的手段;语言上重视语音和语句,使其富有韵律和美感。这些尝试都大大提升蒙童的学习兴趣,为蒙童做好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字经》的"培根"思想积淀了中国古代蒙童教育思想的菁华,对改善当今急功近利的教育实际,有其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曾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今天.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潮流及文化.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王小维 《中国德育》2007,2(9):76-78
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学校就是“明人伦”的场所,教育“得天下英才以育之”的涵义主要就是指以德育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德育也占有重要位置,关系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李倩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103-104,123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思想。其中,"明人伦"的德育目的观、"学以渐而至"的德育阶段观等思想,对当今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先后做官14年,但讲学却达50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堪称“宋代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  相似文献   

15.
《四书正误》是颜元在学习、教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过程中评价、批判朱熹思想的学术札记,内容包括《四书(章句集注)》之“正”和《四书(章句集注)》之误两个方面,刻画出颜元生活、思考、体验、教学以及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多维画面,呈示了颜元事功色彩浓厚的教育目的论、实质教育取向的教育内容观和以实驭虚的教育方法论等教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介绍安徽朱子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和“为民”思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构建、朱熹哲学的世界意义、《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总结出的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经验,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贯穿着对教学方法、读书原则、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理念。文章通过对“朱子读书法”各个方法的剖析,提出了四点启示,藉此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博仔 《湖南教育》2005,(4):10-11
名家小资料王守仁(1472~l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隐居养病,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的心学大师,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思想要点致良知明人伦知行合一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顺应儿童性情量力施教“歌诗”习礼”和“读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教育,素重读书,已成传统。历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早已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唐代大儒韩愈,就有“钩玄提要”的妙法。然最为有名,较为完整、全面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总结的《读书之要》,堪称读书方法之大成。《读书之要》确系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后经门人张洪、齐熙等再加之朱熹有关读书的论述,整理概括,终成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元初著名学者程端札(字敬叔,号长斋,人称畏斋先生)进一步发挥,列入著名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之中,要旨分述六条,  相似文献   

20.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这首脸炙人口的绝句,写的是读书的体会。认为一个人只要善于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就像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半亩方塘”,保持思想的活力。的确,勤于读书还得善于读书。2006年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