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竞争情报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竞争情报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和方法,提出了一个竞争情报公共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对竞争情报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目标以及政策主体的决策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09,(2):66-66
一、媒体是公共政策系统的重要主体。媒体不是直接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但通过其信息和舆论的平台作用在外围施加影响。二、媒体是政策信息、监控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凭借其信息搜集、信息加工和信息传输的能力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许磊 《传媒》2017,(22)
在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和公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质的改变,因此公共政策传播全媒体模式的构建是短期内实现公共政策传播效能提升的重要方法.但渠道媒介无法以内生的力量进行改革,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做公共政策传播的"引路人"、媒介融合的"调控人"、公共政策传播的"督导人",切实转变公共政策传播观念,推动渠道媒介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并做好公共政策风险防控工作,推动公共政策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李淦 《新闻传播》2010,(9):142-142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逐渐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中心角色之一,并产生了公共政策运作、制定和传播的影响力。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作为公共政策的新闻政策之于大众传媒的规范、大众传媒之于公共政策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网络民意表达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方式,如推动社会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创立公共政策议程以及进行政策反馈与促使政策调整等,并试构建作为公共政策主要制定者的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三种理想互动模型,以期实现网络时代政府与网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性,以大众传媒为手段,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透明性,但是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其公信力逐渐下降,给公共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做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中形成的,它主要是生产者对公共政策认知结果,并对公众建立公共政策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及树立政府形象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政策制定程序的合理性和制定者的公信力、执行者素质和效能等方面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内在因素;适度的信息传播量、媒介报道框架、媒介类型和公众原有立场倾向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看,大众传播不仅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对公共政策的执行、监督和评估环节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运行环节的影响,同时表明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也受其自身所处的政治生态的直接制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利益分析模型。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关于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存在以利益群体分析为切口,以利益博弈为工具和以利益均衡为目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利益搜索、利益衡量和利益分配三个维度构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模型。这其中包括公共决策部订利益搜索模型和公共政策规划决策树模型。以期通过对利益分析模型的构建达到对公共政策稍定实质与内核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许磊 《传媒》2017,(17)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其本质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针对社会转型问题,为调节社会价值矛盾、避免社会价值冲突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公共政策旨在为"公义"服务,公共政策满意度是衡量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及制定过程的意愿逐渐增强.但我国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信息收集甄别能力不强,易对公共政策进行误读,并在"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下被议程设置"反控"现象误导.从从业人员资质和出版内容来看,新媒体目前无法承担培养公民民主能力的重任.因此,传统纸媒应该承担培养公民民主能力的责任,通过构建理论战线来解读公共政策,深度回应公众的疑问,引导社会价值形成"公义",提升公共政策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倪坤 《大观周刊》2011,(28):66-66
媒体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体表现为在公共政策的规划和决策过程,促使决策程序因公众参和监督而趋于规范,使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因全程公开而最终获得公众的信任,增强其合法性和权威性.本文论述,了在媒体参与下社会问题如何形成,公共政策问题如何形成.公共政策制定等三个过程,表明媒体积极推动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加速了社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舆情及公共政策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阐述,从信息源、监督与实施、局限性三方面对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网络舆情能够在公共政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与公共政策的研究中,媒体在什么角度介入公共政策,往往是决策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变量。新闻发布要增强专业化,首先就要去除本质上的"附属品"意识,更好地"嵌入"到公共政策的决策环节中间去,从公共政策层面上看,新闻发布工作的"嵌入"关键取决于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在新闻发布被"嵌入"之后,怎么有效地进行新闻发布与公共政策的配合就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传播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及媒介生态的变迁,中国公共政策决策机制也随之不断调适.文章基于对2003年至2013年214起舆情事件的研究,考察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传播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结论显示网络舆情推进的公共政策的形式以政策修改为主,主要涉及反腐倡廉、食药安全、环境污染和弱势群体保护等问题,颁布主体以中央政府居多,议题主要来源于媒体、个人和事件本身,期限以长期政策为主,辐射范围以全国性政策居多,效力整体较高.另外,受害者、连环事件、谣言、意见领袖参与都与公共政策推进有紧密关系,集群行为与公共政策推进并不显著相关,但集群行为促进了政府政策回应的时效;舆论传播强度对公共政策推进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网民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干预力量主要在于情绪表达强度,媒体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干预力量主要来源于新闻关注热度.  相似文献   

15.
晁晓筠  李德根 《编辑学报》2019,31(4):437-441
学术期刊虚假网站侵害了作者和出版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学术期刊的声誉。为应对学术期刊虚假网站的侵权行为,我们在分析虚假网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防范假冒网站侵害的措施。所研制的学术期刊网址查询系统,通过定期维护更新,增强识别虚假网站的便捷性,使作者可以实时查找到学术期刊的真实网站,期望有助于减少因虚假学术期刊网站泛滥给作者、出版者造成的困扰,为维护学术期刊网站的网络运行环境提供一种技术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郑雪洁 《今传媒》2016,(11):59-61
学术性期刊作为众多期刊类型中的一种,其编辑出版工作的先进与否,对于反映当前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以及开展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出版时滞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障碍.有效解决学术期刊出版时滞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当前国内外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指出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存在落实困难、认可度低、竞争力弱、引用混乱、系统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着力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改革以推进优先数字出版进程,加强行业规范以构建公平公正的学术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系统,以构建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措施,以期推动和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17.
江黎 《大观周刊》2011,(5):99-100
网络舆情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热点,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借助其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表达民众情绪,发表民众观点,将大众声音集中体现,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网络舆论力量。地方公共政策更加体现民意,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网络舆情对地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尤其在其制定时,网络舆情推动着政策制定的合法、民主、公平。同时,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因此,地方公共政策对待网络舆情的影响,合理利用,表达公民的利益,促进地方公共政策制定的顺利进行,保证公共政策执行的顺畅。  相似文献   

18.
陈永怡 《新闻世界》2013,(8):166-16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有正面的导向作用,也有着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积极、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从而真正实现新媒体的价值并推动公共政策朝着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各方面都在进行深入的改革,相应地就需要制定一系列与改革相配套的公共政策。来自高校、独立研究机构、政府资助单位的"智囊团"为公共政策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持。其中,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众多学科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途径,开始对政府决策产生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主体意识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应该有能动和独特的主体意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学术期刊的主体意识应该体现在专业意识、信息意识和引导意识中.这三种主体意识相辅相成,有助于学术期刊发挥自己在学术系统中的作用,找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