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代朴学作为一种学术潮流和治学方法,以其严谨、务实的学风为后世学习和借鉴。章句和训诂作为朴学最主要的治学方法,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很大,本文从清朝朴学的概述谈起,试从其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做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荀学地位在清代有明显的提升,被许多学者称之为“荀学复兴”的时代,现今已有颇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对清代荀学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包括荀学的传统研究:清末民初的排荀、尊荀、荀学与西学的关系探讨等成果,以及清儒对《荀子》书校释及评议。除了此一传统研究之外,并评述当前兴起以新的视野和更加缜密的思维来审视清代荀学的内涵及外在的实践,考察荀子思想与清代义理学的内在联系等相关研究,使清代荀学有更进一步的拓深,对清代儒学发展实有深刻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梁启超受尊孟抑荀思潮影响,力主“绌荀申孟”。随着时代变迁,他的荀学研究逐步深入,认知荀子的态度不断转变,从“儒家中最狭隘者”的指责到“社会学之巨擘也”的肯定。尤其是到了晚年,荀子“创为儒家的知识论”成为梁启超荀学研究的基本定论。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后,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演进。宋元以来的理学重要人物,原其阙里,追其祖籍,考其桑梓,多与徽州有关。降及有清,徽州学者在承继和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领朴学风气之先,开启了影响甚大的乾嘉汉学。毋庸置疑,自南宋以降迄至有清,徽州区域学术文化的演变,不但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变迁同步,且该区域形成的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在12世纪以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史上,具有导向性和典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源流变迁,考察其传播与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荀学作为先秦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和诸子学术的总括,上承孔孟,下接易庸,吸纳百家,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关键学术思想一派。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在探讨人生和精神境界等问题时特别注重君子人格的养育和塑造,而这与"礼"这一哲学范畴的特殊作用与其是分不开的。《荀子》共32篇,全书出现"君子"一词299次,几乎每篇都有关于"君子"的论述,大都围绕君子小人之辩而展开。《易传》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借助刚毅正直、盛德大业的君子对人生和现实社会发出的拷问,在这个层面上与荀学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6.
明清是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时期。《明史》《清史稿》是记载明清历史发展的大宗史料。《清史稿》出现荀子的次数比《明史》多14次,并且与荀子有关的内容在两史中的分布和关切也各不同。荀学对明清官方的影响处于边缘地位,明清时代对《荀子》的重视、荀子性恶论的评价、荀子传经的关注亦各不同。明清荀学经历了由抑荀到扬荀的发展演变,与两代的政治、学术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两史成书的背景,清代实学发展与荀学复兴基本没有影响《明史》对待荀子的态度,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史稿》对荀子的态度。十九世纪末以来的西学传入对《清史稿》记载和评价荀子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 ,研究方法具有乾嘉学派的朴学考据特征 ,这是由中国传统学术、时代思潮和个性精神追求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但闻一多承继朴学传统的同时 ,自觉接受新学术、新思潮 ,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构架起以朴学为基础、传统与现代交融、微观与宏观结合、中西汇通、多元化的方法论结构 ,形成朴学精神、现代思维、诗人激情、史家视野、文化意识的学术个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清末维新运动前后,出于鼓吹政治改革的需要,荀子及其学说荀学成为维新派的众矢之的。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抨击荀子思想实为中国两千年来君主专制的罪魁祸首,认为荀子主张"尊君权"彻底背离了"民主""平等"的儒家思想基调,篡改了儒学的本意。为回应这一批判,立足于《荀子》诸篇的具体观点和逻辑线索,厘清长久以来围绕荀学...  相似文献   

9.
在元代,荀学备受冷落,少有学者深入研究荀子。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是"疵"与"醇"并存的。元代学者对荀学瑕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同时,荀子亦受其弟子韩非、李斯牵连而受到元代学者的责难。荀学虽然被极度边缘化,但荀子始终没有走出元代学者的视野。元代,荀学之"醇"主要表现为荀子礼论的反复被征引及其有助于名物考据的功能。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之"疵"与"醇",基本因袭了宋儒的说法,未能脱离宋代理学家设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荀子出自赵国,少年立志,游学四方,返赵国助战议兵,主"一民"之道。荀学孕育于赵文化沃土,以"隆礼""重法"之特色而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1.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其《荀子》一书涉及内容广泛,论辩严谨与荀子的学说主张相关。荀子认为,君子必辩,注重"虑"、"谋"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逻辑推理的角度,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荀子》的推理方式,窥豹其论辩魅力。  相似文献   

12.
汉字中的指事字数量较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列出了125个指事字,并将这些指事字分为纯指事字、象形兼指事字、会意兼指事字、形声兼指事字四类。但其目录所列的一部分指事字与正文所释有相悖之处,我们将把这些指事字分别罗列,加以整理,并对其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的思想和“虚-而静”的认识方法为中国古代哲学开出了知性之路,在荀子那里,天是客观的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然而由于荀子哲学的主旨不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在于儒家的圣王之道,主张“学有所止”,将“知性”划定在“道”的藩篱之中,因此由他开启的认知心在萌芽阶段便夭折于儒家的政治人伦中。  相似文献   

15.
梅子编辑的《关于鲁迅》,被视为抗战时期"敌意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所收七篇文章,在承认并肯定鲁迅文学天才的同时,对其政治上的左翼倾向,也大加攻击和否定。《关于鲁迅》是抗战语境下国共之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关于鲁迅》,有利于体认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天海的《荀子校释》,是继晚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之后对《荀子》校勘注释的又一集大成之作。现摘取其中颇具新意的条目进行评述,并与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教授的《荀子训解补正》的相关条目进行对比论述,展示学者的不同风格和学养,以期达到更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18.
新安理学家程洵是朱子赏识的弟子之一。程洵对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朱子对其指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朱子的影响下,程洵成为新安理学大家之一,以至于“凡登程洵之门如出文公之门”。  相似文献   

19.
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疏证赵注《孟子》,既求真务实,又广博精审,乃"新疏家模范作品"。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仍有门户之见、曲护赵注、繁琐重复、错疏误注之缺失。  相似文献   

20.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伪善,一方面,他们所讲的性不同,孟子是从人之所以为人处讲性,而荀子则是从人的官能欲望处言性,并从官能欲望的流弊言性恶;另一方面,他们所讲的善亦不同,孟子是从成善的能力处说善,认为人皆具有成善的能力而言性善,而荀子则从成善的结果说善,认为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心的思虑和能动的"伪"才能成善而持伪善论。孟荀二人如此言性、言善,根源在于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孟子重在解决成就道德的根基问题,荀子则重在解决道德如何达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