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养廉银制度是清代雍正时期对官吏给俸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这一制度实施了将近二百年之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过一定影响。养廉银产生的原因清初沿袭了明朝的低俸传统,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总督每年支俸155两,巡抚130两,知府80两,知县45两。这一俸禄标准根本不敷官吏开支,加之地方官还需要相  相似文献   

2.
《京口事宜》一书,系镇江市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的稿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长白山人赵善亭撰,全书一册,30页,每页7行,行28至30字不等,手书正楷,无栏框。该书较详细地记载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汰汉军后,京口八旗的建制、额设官兵、官兵俸饷、马乾总额、其他待遇及装备、军火来源、操练情况等;特别记载有副都统设有养廉银每年六百两,比每年一百五十五两的正俸高出许多。是研究清代旗营兵制及清朝俸禄制度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第7册第2002页,卷82《食货六》"俸饷"一节在记载官员俸禄时,有文刊曰:首领官之禄,凡内外官司提控、案牍、州吏目、县典史皆月米三石。按,此处"提控、案牍"标点有误,"提控案牍'为专有名词,不能点断。明代职官的设置,可查《明会典》卷二至四"吏部·官制",惟其卷四"【官制三·外官】"载  相似文献   

4.
正媒体在报道一些地方的负面新闻时,常会遇到阻挠,可有时候明明是正面报道,也被公关。这是为什么?百思不得其解,跟几个官员聊这个话题后知道,有些官员担心"引起关注"。坏事坏新闻会引起关注,可"好新闻"一样会引起关注。深谙舆论传播规律和官场规则的官员,对说和做有着一套很世故的经验,知道有些事只说不做,有些事只做不说,有些事这样说那样做。之所以如此,就是担心"引起关注"。如果是坏新闻,影响官员和政府形象,累及仕途,当然不想"引起关注",可是有些好事千嘛怕"引起关  相似文献   

5.
李轲 《当代传播》2015,(1):36-38
在当前的政治传播视域中,一些地方官员的形象严重"脸谱化"或"污名化",而且由于传统政治文化与官方传媒议程设置的双重作用,地方官员陷入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悖论。重塑地方官员的良好形象,需要官员群体开展公共关系营销活动,去其"标签化",提升领导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官报——邸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出版史料》2005,(3):124-125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是西汉时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后来作为地方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是地方和中央之间沟通信息、传播信息的联络机构。由邸吏向地方传达朝政的“报告”或“情报”,这些官方文书(“报告”或“情报”)就称为“邸报”。西汉时的邸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官方文书发布制度,只是供地方机关长官及其幕僚阅读与了解,唐以后才逐渐成为政府的公报,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是我国官报的雏形。邸报不是一个报的专名,而是中国古代封建官报的通称,是封建王朝传知朝政和地方官员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有时…  相似文献   

7.
官员直播带货现象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利用"互联网+"思维服务于民生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在实处的具体表现。透视官员直播带货现象的发展逻辑,既有利于优化地方政府网络化执政水平,又为"数字助农"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因此,分析官员带货现象的催因,并对官员直播带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风险"进行剖析,利于"立体化"审视"互联网+政务"的流变形式,为未来网络政务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广州花都区政协主席王雁威等3名官员6月以来被公布"失去联系",让官员"失踪"问题再引关注。今年5月28日,湖北省公安县畜牧兽医局局长蔡道明突然就"消失"了,两个多月过去,仍无法联系到蔡道明。公安县纪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县委已免除了蔡的一切职务。如此突然失踪的官员,蔡道明并非第一个。近年来失踪或曾失踪的官员,还包括贵州省原交通厅厅长卢万里、云南省原交通厅副厅长胡星、深圳市南山区原政协主席温玲等。蔡道明也不是最后一个。6月3日,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主席,57岁的王雁威突然消失。官员频繁"失踪",暴露出一些地方对官员日常管理存疏漏。而国家对于公务人员、官员的出境,早有相关规定,包括处级以上官员要审批并备案等。但专家认为,要  相似文献   

9.
养廉银制度对清代历史影响深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本揭示了其制度架构与历史面貌,但在视角、史料与理论方面仍有可拓展空间。养廉银作为一项创举,在清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变革中举足轻重,是窥探清代社会经济史的一面镜子。养廉银的兴衰过程及其财源、指向、定位的变化均充满“弹性因素”,这是清代国家治理能力趋于高效化、合理化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10.
李鹏飞 《历史档案》2015,(2):118-121
康熙《蓟州志》、雍正《畿辅通志》、道光《蓟州志》、民国《重修蓟县志》等方志中,对明代蓟州兵备道历任官员的姓名、籍贯、出身等信息均有备载,并将弘治时期的张琏列为蓟州兵备道首任官员1。光绪《顺天府志》的表述则更加明确:"蓟州道,弘治九年置,治蓟州,十一年徙治密云,嘉、隆间复置道于蓟州。"2而《明孝宗实录》也记载,弘治十二年(1499年)十月丙辰,户部会议巡抚等官所陈事宜,其中之一为,"天津及蓟州兵备副使旧注衔山东,俸粮、皂隶支应不便,  相似文献   

11.
<正>禀文是清代上行文书的一种,禀为报告、陈述之意。清朝地方机关下级官吏向上级官吏报告请示事情时,有在详文内不便言说,或不必言说之处,均用禀陈述。在京各衙门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吏言事,也可以用禀。此外,私人向官署陈述报告事件亦可用禀,称为禀帖。衙署内部的书吏、衙设向长官请示或报告事情时,也使用禀帖。禀文开头一般点明"某某官署或某某官员谨禀某某官署或某某官员",再以"敬禀者"三字引出禀报事由或所请示问题,最后用"肃此具禀"收束全文,文尾书"卑职某某谨禀"。  相似文献   

12.
奏折列衔与清代地方大员自主奏事权息息相关。按例,地方寻常事件,主管官员可自行具奏;涉及钱粮等较重要的事件,则相关官员需会奏,包括会前衔和会后衔,其中,“特旨交办事件”及“事属改制”的重大事件,相关官员需会前衔具奏。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会后衔往往有名无实,尤其是隔省大员之间,更是如此。而官员对于会前衔的处理,则往往较为郑重。会奏是清廷用以保持地方大员互相牵制、制衡的重要机制,而对于各地方大员来说,会后衔往往意味着能自主其事,会前衔则会遭到掣肘。  相似文献   

13.
"老河影惨案"发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时英国侵略者溯长江而上,一路烧杀劫掠,行至仪征老河影一带江面时,遭到当地盐民的顽强抵抗,进攻气焰受挫。然而扬州地方官员和盐商为了免于扬州破城之虞,竟向与侵略者妥协勾结,许诺向献上五十万的"赎城费",以换得英军不攻入扬州城。同时,以颜崇礼为首的盐商在地方官府的授意下,向英军统帅告发老河影盐民的聚居地所在,出卖盐民,从而导致英军深夜炮轰老河影,千众盐民惨死的"老河影事件"。《清宫扬州御档》收录了一篇扬州地方防务官员的奏折,再次印证了这一惨案,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内阁满文黄册是作为题本附件而进呈御览的官文书档册,其在内阁档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称一史馆)对馆藏内阁满文黄册的秩序整理与编目工作已基本告竣,现略作归纳,以期增进学界了解。一内阁满文黄册的形成与贮藏清朝定满语为国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满蒙官员,特别是承办八旗事务及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满蒙官员,一般都用满文缮写公文,不准擅自使用汉文,否则重者治罪,轻则训饬"。(1)内阁作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来,在地方官署里或署衙前,往往立有石碑或石壁,上面刻有警戒官吏的铭文,这就是《戒石铭》。广义地说,地方官署中刻在石碑或石壁上的警戒性的铭文,都可以称为"戒石铭"。但在过去,地方官署中刻在戒石上的文字,大都是由后蜀孟昶所撰、后来经宋太宗节录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4句铭文,因此,后世提到《戒石铭》常特指这16字铭文。一、孟昶的《颁令箴》《戒石铭》最早出自五代后蜀的孟昶,时在广政四年(941)五月。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期,这段铭文并不叫"戒石铭",而被称作"颁令箴"、"令箴"、"班令"或"戒百官文"。  相似文献   

16.
本地媒体有无丑闻灾难报道,这是一个地方民主政治如何的试金石.<人民日报>已开辟"民主政治"专版,地方媒体也不必对此四个字神经紧张.我知道很多地方官员连这四个字都怕得要命.  相似文献   

17.
正梦开始的地方在嘉定土生土长的我,1945年出生于黄渡乡朱家村一户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位农村手艺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做裁缝。祖上陆陇其,浙江平湖县新棣镇人,康熙十四年(1675)到嘉定任知县,为官清廉。康熙年间朝廷表彰了四位廉政官员,陆陇其就是其中之一。1952年,我进了中村小学读书,由于家境拮据,读读停停,  相似文献   

18.
本地媒体有无丑闻灾难报道,这是一个地方民主政治如何的试金石.<人民日报>已开辟"民主政治"专版,地方媒体也不必对此四个字神经紧张.我知道很多地方官员连这四个字都怕得要命.  相似文献   

19.
在干部"四化"的"知识化、专业化"的进程中,在不少地方,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职研究生"学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官员的简历表中,就是一突出的佐证。"在职研究生"是个什么概念?聪明的人也一头雾水,糊涂的人更不知东南西北了。我们可从零星落马官员的揭秘里窥到一点奥秘,原来有的官员只有小学或中学学历,然而,由于读了所谓的"在职",就摇身一变为"硕士""博士"了!  相似文献   

20.
清朝政府为了防止军人跋扈,便实行了"以文制武"的政策,特别是在各直省绿营兵中,此制贯彻得尤为彻底。主要是让各地方的文职官员——总督和巡抚兼任军事统帅,牵制武职官员——提督、总兵的行动,形成同床叠架的重复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