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银冈书院     
《兰台世界》2015,(6):3
<正>始建于顺治十五年(1658)的银冈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书院并称为清代五大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被世人称为关东第一书院。这座书院的创始人是清代谪居铁岭的郝浴。郝浴(1623—1683),字冰涤、雪海,号复阳、中山。顺治十一年(1654),郝浴一次到铁岭访问高僧剩上人,喜欢上了铁岭银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清代东北第一书院”的铁岭银冈书院(前身名“致知格物之堂”),由清代原湖广道御史郝浴创建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它对清代早期铁岭文化的影响具有着开发和发展的意义,有筚路蓝缕之功,对今天的铁岭本土文化仍然有着深刻的渗透。为此,从铁岭近代文化状态、银冈书院的产生和发展、银冈书院教育对铁岭文化的贡献、银冈书院对今天铁岭文化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对繁荣和发展铁岭现代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位于铁岭市银州区文化街,依托清代郝浴创办的银冈书院而设。银冈书院在清末变法维新时,院内设小学学堂一处,现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0年,12岁的周恩来曾就读于此。银冈书院是东北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书院。1979年9月,经中共辽宁省委批准,铁岭地委把银冈书院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1995年进行大规模维修,全部修复了1910年的原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4.
代晓丽 《兰台世界》2003,(12):38-38
每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他的创始人郝浴。郝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中山是他的号,直隶定州人。郝浴一生崎岖坎坷,年轻的时候是在流徙中渡过的。他正欲大展抱负,又因积劳成疾而早逝。他两次为官,前后13  相似文献   

5.
金怡顺 《历史档案》1998,(1):130-131
清代官吏的考察,始定于顺治四年(1647),亦称"考绩"或"考课",三年一次(武官五年一次).  相似文献   

6.
<正>四、筹建60年,仅存10年历史上的襄平书院名噪一时,影响深远,是科举时代辽阳的最高学府,不少名人举子都出自这里。它与沈阳的萃升书院、铁岭的银冈书院齐名,被称为清代"盛京三大书院"。不过,这样的"辉煌"来得非常不容易,因为它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创建过程。辽阳是一座具有2400年历史的古城。历代都有名人辈出,文风昌盛。可由于战火连年,直到大清取代了大明政权后,文教之于民,又是从零做起。从康熙朝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将明代的书院都做了修复和改建。唯有辽阳这座古城,不但没有修复明代遗留的文武二书院,而且也未建新的书院。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铁岭市清代流官郝浴创建的文化教育遗址-银冈书院,距今已有近三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它是清代东北最早的为准备科举应试而研习经史的场所,在培育人才、振兴地方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9.
<正>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都十分重视匡扶世风和教化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推崇"为治之要,教化为先"的治国理念,颁布了"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圣谕六言"。为了使"圣谕六言"深入人心,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开始,被称为"宣讲圣谕"的活动,便一直沿袭到清代。清朝政府高度重视宣讲活动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皇帝一字不差地重新颁布了  相似文献   

10.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12.
清代救荒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又尚待开垦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研究清代顺治元年(1644)至道光十九年(1839)的荒政(文中所称"清代"均指上述时期)。一、清代灾荒概述 (一)清代灾荒的发生数量、分布及发展趋势清代是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关于灾荒数量,  相似文献   

13.
肖英 《兰台世界》2005,(11):59-59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4.
<正>玉牒是专门记录皇室贵族世系、辈分以及亲族关系的宗族谱,寓意皇家子孙"金玉之贵"。我国自唐代起历朝历代均修玉牒,不过由于朝代更迭、战火频发,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有清玉牒。顺治十二年(1655)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从顺治十八年(1661)第一次编修到民国十年(1921)最后一次纂修,共修玉牒二十八次。届时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多名官员辅修。清代规定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黄册。  相似文献   

15.
<正>这是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一份清末奉天地方官员领取薪俸的清单,包括正俸及养廉银、公费银等补贴。清代顺治年间制定的正俸包括俸银禄米,很微薄,康熙末年时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耗羡现象。耗羡是指征收正额赋税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加征的部分,没有数额限制,不上交国库留于地方。雍正元年(1723)将耗羡贴补官员公开化合法化,藉之高薪养廉,因而称为"养廉银"。乾隆十二年(1747),全国  相似文献   

16.
湖南城南书院始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原址在古城长沙城南的妙高峰,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古长沙的别称)的居所.因张拭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故而声名远扬. 始建城南书院 初建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还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南宋淳熙年间,张械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至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高峰寺",但张浚手书"城南书院"四字匾额仍保留在寺内.明正德二年(1507),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王府所据而未果.直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五间,并在明万历年中复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本辑史料共有六个题目:《顺治朝硃谕》(43件),是顺治十一年至十八年间所颁硃谕的部分原件,对研究清初的社会政治情况以及《世祖实录》的修饰、增删  相似文献   

18.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周恩来,字翔宇,乳名大鸾,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城驸马巷。周家原为当地望族,祖辈相习为“绍兴师爷”,但到大鸾出生之时已家道中落。大…  相似文献   

19.
在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中,有一位最年轻的烈士,他只有17岁,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这位烈士就是银冈书院的毕业生、铁岭人石璞。石璞(1913——1930年),号国柱,铁岭城内人。幼时家道小康,1920年入铁岭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即银冈书院小学。在校期间,勤奋好学,考试成绩常名列前茅。在他的遗物《古文观止》一书扉页上,有几行毛笔题字“:石璞在同学诸少年中为最稚,然似有特慧……”似为石璞的老师所题,可见石璞在银冈书院小学读书期间,聪明好学。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奉天省立第三中学初中部,仅用一年半进间就提前修完初中课程,结业时名列第…  相似文献   

20.
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省城尊经书院(以下简称尊经书院)在成都石犀寺正式落成。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是尊经书院的实际建议、造端、经营、规划者。1875年,为解决尊经阁藏书和生员学习用书的不足,张之洞用自己的俸禄,为尊经书院的生员购置大量图书,沿存至今,成为今日四川大学图书馆的重要馆藏——集档案、文物和文献于一体的"张之洞捐俸置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