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侵华日军对中国抗战时期的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之久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日军总共对重庆实施轰炸超过200次,出动飞机9000多架次,投弹1.15万枚以上。重庆有超过1万人死于轰炸,1万多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地区惨遭破坏。日军的暴行给重庆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腐败,特别是防空部队的腐败,  相似文献   

2.
<正>西南联大是全面抗战时期国难殷忧中的一所大学,来到战时的大后方昆明,亦处于校舍紧缺、常年寻址的状态之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争的威胁和伤害。古语说,贫无立锥之地,联大则是苦无定居之所。1940年7月后,日军觊觎并占领越南,国民政府教育部电告联大应作迁徙之准备,同时鉴于日军对昆明空袭轰炸频仍,校舍紧缺,学校的迁移问题以及四处勘察校址就成为联大常委会上关注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1937年11月,中国军队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政府于11月20日迁往重庆。日军为了威胁中国政府早日投降,不断派遣大批飞机对重庆进行大轰炸。国民政府成立了防空司令部,任命刘峙为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国民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防空部队,  相似文献   

4.
<正>1940年的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抗战进入胶着状态。这一年的5月2日,枣宜会战开打,日军获胜。八天后,德军在荷兰海岸对马奇诺防线展开全面进攻。又过了两天,日军发动一零一号作战计划,由陆、海军同时对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展开大规模轰炸,8月19日这天的轰炸尤其惨烈,两千多户重庆民居顿成废墟。  相似文献   

5.
正当新村第一期工程建设按计划有序进行之时,哪知世事雉料,工程刚开始不久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敌占区的工厂、学校、机关迁来四川,许多逃难的外地人涌入成都。成都人口急剧增加,使本来就紧张的成都住房更加紧张。加上日机频繁轰炸,城区人口需向城外疏散。为此,省政府要求新村建设加快速度,以解房荒之急和疏散城区人口之用。然而,建设新区说起容易做起难,其中最难的是征地拆迁。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政治中心西迁,加之由于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爱国心的驱使,大量难民随之西迁.另外,国民政府也组织了大规模企业和高校的西迁,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潮流.人口作为社会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的变化会引起社会结构诸多要素的变化和发展,人口迁移通常被视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战时入陕移民群体人手,探讨战时移民对陕西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以期对当今的移民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武汉保卫战     
于斌 《湖北档案》2008,(7):33-36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国民党党政军各重要机构和蒋介石、汪精卫等重要人物都在武汉。中共中央代表团和长江局,八路军办事处也在武汉。在野的各党各派领袖、文化界知名人士、驻南京的各国使馆人员都齐集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战时首都”,是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报业竞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炬 《今传媒》2005,(9):40-41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定重庆为战时“陪都”。重庆的人口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前有三十万多人,本地人占百分之九十五。据《重庆通史》载,成为“陪都”后,1938年重庆人口为53万,1941  相似文献   

9.
张国松 《档案与建设》2021,(5):82-85,81
日军侵占南京后大肆烧杀淫掠,给城市公共卫生造成极大破坏.在国民政府及南京市地方政府撤离,日伪统治尚未完全建立的城市管理"空位期",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及难民收容所在救助难民的同时临时承担起公共卫生管理职能,鼓楼医院作为南京城唯一运转的医院给难民接种疫苗,慈善团体和市民掩埋死难者尸体、清理街道.这些应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京的公共卫生危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达到"以炸迫降"、"以炸迫和"的战略目的,日军对"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本文对此间日军轰炸重庆的所属部队和武器装备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1月,当时日军得到情报,说中共有一高级干部会议要在延安召开,但是他们的情报不准确,对会议时间的报告完全错误,所以直到11月20日才来延安轰炸。这是日军第一次轰炸延安。20、21日两天,多次轰炸,投弹159枚,由于20日这天正好是星期天,城里熙熙攘攘人很多,中国军民152人炸伤炸死,炸毁房屋380间,抗大校舍被毁。当时延安城几乎被炸掉一半,毛泽东在凤凰山的住宅旁的山坡上也丢下了炸弹。1951年整修遗址时还从那里挖出一个一米多长未爆炸的炸弹,“真是天地保佑”。  相似文献   

12.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稳定后方社会秩序从而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在西南边区大力推动司法改革,作为川边重镇的西康,自然是改革的重点之一。国民政府将西康司法设施建设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在司法官的任选和管理上采取了很多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措施,既克服了战时司法经费紧张的困境,又提高了司法审判的效率,这对当前司法官选任制度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江雪 《青年记者》2009,(12):89-90
1937年至1945年,是重庆担负起“战时首都”功能的8年。从1937年10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迁回南京,重庆的新闻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在重庆有名的报纸便有数十种,但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各家报纸的政治倾向性不同,读者对象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嘉陵江畔的山城重庆迎来一行特殊的外国游客。他们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驻重庆的一些美国新闻记者,40年前离开这里后,他们谁也没有想到40年后会重游故地。但是他们却的的确确又踏上了这块土地。他们这次是中国记者协会和《中国日报》邀请来的。难忘的防空洞对于这些老记者们来说,最令他们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防空洞了。因为这鹰城市“二次世界大战”时一直遭受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们都亲眼目睹过重庆遭受轰炸时的惨景。阿尔伯特·雷文霍特,当年曾是合众社记者,回忆起当年的灾难时说,一次在一个防空洞中竟有5,000多人因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是国民党主要的宣传“喉舌”。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随着日军步步向南京逼近,中央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8月15日开始,日军飞机对南京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猛烈轰炸,中央社也成为日机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位于南京丁家桥的中央社总社及各地分社的房屋、设备经常遭到日机的轰炸,一些地方的分社由于战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抗战,国民党中央及政府各行政机关开始向四川重庆迁移,沿海、沿江地区的工厂、高校大批内迁到四川的重庆、成都等城市,四川逐渐变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文化、商业中心。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调整侵华的作战方针,停止对中国各地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转而对我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进行空中轰炸,四川成为日机的轰炸重点。1938年2月19日,日机首次空袭重庆,揭开了日机轰炸四川的序幕。笔者根据四川省档案馆馆藏四川省秘书处、省民政厅、省社会处、省卫生处、省防空司令部、省动员委员会等民…  相似文献   

17.
"慰安妇"制度是二战时期日军实施的一项性奴隶制度,而慰安所则是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场所.战时南京日军很多,日军在南京建立了很多慰安所.在南京调查得知的40多所慰安所中,有一个叫"人民慰安所"的较为特殊,虽然以"慰安所"冠名,但是也有普通妓院的嫌疑.对此作初步的考证,以确定"人民慰安所"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正>(上接第9期第15页)二、日军对云南教育场所的专门轰炸及损失抗战期间,日军对云南教育场所进行专门轰炸,从目前的资料看至少有两次大规模专门轰炸。1940年10月13日,日机2批,一批5架驱逐机,一批27架轰炸机扑向昆明大西门及环城马路、纺纱厂附近,投下90余枚炸弹,炸毁房屋400余间,震倒300间。~(1)除纺纱厂外,这一区域  相似文献   

19.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使其成为战时首都,并明定为陪都,从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出版中心。本文着重简述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还都南京这一时期重庆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董杨 《云南档案》2018,(12):32-35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破坏和阻止国际援助,日本侵略者对昆明大肆轰炸,轰炸的次数之多、投弹之多、炸死炸伤民众之多,仅次于陪都重庆。80年前的1938年9月28日,日机第一次轰炸昆明。本文根据截至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和进行的相关研究,得出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第一次轰炸昆明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若干数据;但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资料困难等客观原因,应该说,得出的这些数据还只是初步的和尚不完整的数据,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结果,以期今后在掌握更多资料和取得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对有关数据再做出修订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