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梁瑞 《兰台世界》2012,(36):58-59
本文通过对地处贵州偏僻山区的黎氏家族家庭教育方式的考察,总结出晚清时期贵州家庭教育既具有中原传统家族重视家风家学建设的特点,又有注重培养青少年学以致用、交游自广能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素华 《兰台世界》2016,(14):152-154
清末同治光绪时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办官书局的浪潮。贵州官书局虽然创办较晚,但得益于时任贵州学政的晚清著名维新思想家与教育家严修创办和积极经营,对贵州的文化发展和近代化思想启蒙都作出了较大贡献。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贵州官书局的历史沿革、特点特色和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3.
洪亮吉(1746-1809),清中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君直,又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曾任编修、贵州学政等职.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对于晚清报刊小说的发展与繁荣的深刻影响,不容忽略。晚清报刊小说折射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特征。文章从办报的物质条件、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晚清期刊小说、晚清日报小说等角度探讨其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5.
水书是水族古文字、水族书籍汉译的通称。水书研究始于晚清的莫友芝,发展于民国,兴盛于新中国。贵州民族地区高校馆应建立水书文献信息中心和水书数据库,民族高校图书馆要发扬图书馆精神,加强收藏、开发、利用和保护地方民族文献,建立特色馆藏和特色文献数据库,形成各具特色的藏书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秉恩(1845-1928),四川华阳人,晚清民国时期比较重要的藏书家、文献家、书法家、诗人,但学术界对他关注甚少.本文根据所搜集的相关资料,对他的生平事迹略做钩稽(主要集中于四川、贵州、广东、上海时期),并扼要介绍其著述(包括文献整理、个人著作).  相似文献   

7.
从水书研究看民族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书是水族古文字、水族书籍汉译的通称.水书研究始于晚清的莫友芝,发展于民国,兴盛于新中国.贵州民族地区高校馆应建立水书文献信息中心和水书数据库,民族高校图书馆要发扬图书馆精神,加强收藏、开发、利用和保护地方民族文献,建立特色馆藏和特色文献数据库,形成各具特色的藏书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朱启钤其人朱启钤(1872-1964)贵州开阳人,字桂辛,号蠖公,光绪举人.朱启钤的一生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日伪、新中国5个历史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大变动的时代.在中国 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历史中,留下 了不同凡响的人生履历.  相似文献   

9.
黄荣 《新闻世界》2013,(6):286-287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媒体舆论兴盛,作为三方舆论势力的晚清政府、外丈报刊以及民间报刊,形成了晚清舆论平台上的“三足鼎立”之势。读完《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之后,笔者从晚清报律发展之“鉴”、新闻专业主义之“界”、南北媒介网络之“合”三个角度分析了当时传媒的一些特点,并结合当代中国传媒业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盛洪岩 《兰台世界》2015,(4):149-150
小说兴盛是晚清文学的一大特色,晚清小说在文学格局、观念、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迥异于往古的特点。报刊小说是晚清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它对文体形式的综合考虑,颠覆了流传千年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梳理晚清时期中文期刊的萌芽及其历史发展,介绍晚清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中文期刊,研究晚清期刊在西学东渐以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是中国最风云变幻、社会最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本文主要研究晚清经济制度的建立,对认清晚清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边疆农业发展成为边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清代新疆档案选辑》是研究清代新疆的重要资料汇编,里面所见的土地契约对研究晚清新疆农业经济有重要意义。晚清时期的新疆土地契约大量出现与晚清新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密不可分,晚清新疆土地契约类型可分为租卖、退卖和续卖这三类,晚清新疆土地契约的特点说明了新疆农业经济与祖国内地密不可分,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对新疆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晚清的实业教育从萌芽到快速发展,对晚清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晚清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实业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群体政治心态为晚清政论报刊市场的产生、发展和分化整合提供了一条分析思路。甲午战后,社会各阶层政治情绪的激变成为晚清政论报刊时代形成的心理基础。阅读主体心态从求新求变到激进化、进而革命化,成为晚清政论报刊市场变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马一 《兰台世界》2012,(3):29-30
晚清驻外公使杨儒与张德彝均为辽宁铁岭人氏,分别代表晚清持节外洋的传统人士与新式人才,从此二人的外交轨迹,即可窥知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以后,清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晚清社会的变迁从根本上讲是晚清工业化及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其直接原因则是这一时期清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变革。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推行了三次新政,即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本新政。这三次新政首尾相衔,代表了晚清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变迁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洋务新政,是晚清时期清政府采取的第一个变革举措。洋务新政使晚清社会发生局部变迁,是其初变阶段。洋务新政发生之际,正值清廷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中国…  相似文献   

18.
杨以增(1787-1856年),清山东东昌府(今聊城)人,字益之,号至堂,晚号东樵,死后谥端勤.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曾历任贵州、湖北县、府、道知事,再授河南开河道,转两淮盐运使,后擢任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权陕甘总督,总理粮台,转江南河道总督.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9):26-30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获得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出版史研究中,晚清画报出版作为晚清出版的一部分,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此略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