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2.
周必大的《二老堂诗话》是南宋初年考据类诗话的代表作品。本文简要分析了周必大注重诗话考据的原因,并从文字、名字、名物等方面分析了《二老堂诗话》中文献考据的主要内容,兼及讨论了其文献考据的特色及缺陷。  相似文献   

3.
《诗经稗疏》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号船山)对《诗经》名物进行考证,并研究有关先秦制度的一部学术专著,经整理后,收入我社出版的《船山全书》,列为第三册。船山著作文字深奥,其经部尤以难读著称,加之,此书从未出版过标点本,故书稿标点差错很多。“攻坚要敢知难进”,在审读《诗经稗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之水女士,是近年来在先秦文学研究领域脱颖而出、势头正盛的中年学者。继《诗经别裁》、《诗经名物新证》出版之后,2002年又推出了《先秦诗文史》(下称《诗文史》)。这是一部独具个性、别开生面的断代文学史研究力作。它不求面面俱到、四平八稳,更鄙视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5.
随着朱子《诗集传》在《诗经》学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的形成,元人对《诗集传》进行再注释、再研究的著作不断涌现。就注音而言,《诗集传》仅对《诗经》的个别经文做了释音(采用反切、直音、标注声调或叶音等形式),未及《集传》本身文字,于是兼释《诗集传》经、传文读音的音释本应运而生。一作为准音释本,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出现最早,影响最大,并为后来音释本所取材。许谦(1270-1337),字益之,学者称白云先生,金华人,师从金履祥,二人与何基、王柏合称北山四先生。《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四库全书总目》称  相似文献   

6.
明代学者在文献考据学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明代考据学者对明代空疏学风的学术批判。具有求实求真之考据精神;并且他们在求实考据之学术研究中强调博学与博证;注重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建设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明代考据学者还有好奇博杂、引用材料时不注所出、妄删引文、论证疏漏讹误等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7.
《诗经》二《南》存于敦煌文书六个写卷,二十五首俱全。这六个写卷在存诗情况、抄写情况、避讳情况等方面各不相同。从对写本的整理情况可以看出,它们保留了《诗经》的较古面貌,在文字上多能发古阐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村(今黄山市屯溪区)人。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考据学派创立人。治学涉及哲学、天文历算,历史地理、农田水利、典章制度、文字音韵、方志研究等领域,多有创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他对妇女问题的研究,至今很少有人关注,有必要做点介绍。戴震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注意到妇女为社会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诗经·生民》这首诗,就是歌颂华夏民族始祖姜嫄的,姜嫄姓姜,  相似文献   

9.
乾嘉时期的学者沈钦韩善于补注经、史,尤重于地理、职官典制、史事的考据,他的这一学术特点亦贯穿于诗歌注释中。《苏诗查注补正》作为沈的代表作,对苏诗查慎行注的地理、职官典制、史事等方面进行了严谨缜密的考据,纠正、补充了查慎行及前代其余苏诗注家的大量错误和疏漏,形成了以考据注诗的特点,在苏轼研究史与清代诗歌注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胡承珙(1776—1832)与陈奂(1786—1863)是清嘉、道时期重要的《诗经》学家。胡氏撰《毛诗后笺》(以下简称《后笺》),陈氏撰《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传疏》),各三十卷。两书同是清代具代表性的《诗经》新疏,在名物考校、语言文字训诂方面最见功力,至今仍是我们研读《诗经》的常备文献。然而对两书的研究至今罕见,笔者愿借此文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1.
傅山书法     
《傅山书法全集》集艺术性与学术性于一体,收录了傅山先生从青年时期到晚年七十余万字、数千幅的书法墨迹作品,内容涉及经、史、诸子、道教、佛教、诗文、书法、绘画、音韵、训诂、金石、考据以及医学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4):F0004-F0004
清代是中国“经学复盛时代”,学者辈出,著作众多,阮元汇刻《皇清经解》,亦句法《学海堂经解》,大体以作者先后为序,凡见于札记、文集者,依次编录,选入顾炎武等73人183种著作,计1400卷。光绪时,王先谦认为续出者尚多,旦先出而未收者亦复不少,故编成《皇清经解续编》,亦名《南菁书院经解》、《续清经解》,收录110人209部著作,计1430卷。两书共收入160余人近400种著作,2800多卷,内容涉及经义家法、名物训诂、曲章制度、天文历算、山川地理、校勘辨伪等众多方面,集清代经学研究之大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之资源。  相似文献   

13.
“考证,也叫做考据。在清代,义理、词章、考据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学科。”…这是季羡林先生《为考证辩诬》一文开头的话。或许是极左思潮下的某种需要,也或许是因人废言(现代学者中大力提倡“考据”的是胡适而不是鲁迅),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曾经被批判和否定得一无是处。季先生的《为考证辩诬》批评了关于“考证”的种种误解。显然,季先生是提倡考据方法的。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谈名人读书治学的著作,提倡“考据”的还有一些: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读书与治学》,更是大力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三联书店近来出版的《量守庐学记》、《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等等,也都是把考据方法作为治学的关键。为什么会这样?季先生在《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中一语道出了其中真谛。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一书奠定了他在清代金石学研究中的开山地位。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此书所采用的治学方法,无论是实地考察、旁搜博采还是博证精辨、严谨笃实,无论是举例比较、归纳演绎还是信古阙疑、独立创新,皆为顾炎武在此书中综合运用的科学方法,构成其金石学研究中完整的治学方法体系,此法受到乾嘉学派高度推崇,奠定了乾嘉考据学派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16.
洪大容作为朝鲜时代的重要学者,与同时代的中国学者交往频繁。朱文藻《日下题襟集》、洪大容《湛轩集》等著作所录信札皆可考察中韩文人的学术往来以及治学态度与方法。朱文藻、严铁桥皆精于文字、训诂之学,且擅长金石碑版研究,治学偏向训诂考据一派;朝鲜北学派代表洪大容则以天文、历算等实学为研究重心。洪大容与严铁桥、朱文藻等清代学者的交游通过笔谈的形式展开,两国文人又以书籍交换的形式促进了学术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蒹葭》以其优美明快的音韵,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诗经翻译的热点,译者的宠儿。本文以《蒹葭》为例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王方路教授所著的《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着重讨论其译文的特点:第一,白话译文,译义通俗易懂;第二,英语译文,贴切流畅。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明末清初伟大学者,思想家和爱国诗人。他参加过抗清斗争,斗争失败后遍游南北。晚年寓居北方,潜心著述,卒于华阴。他学识渊博,在文学、音韵、考古、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晚年治经,侧重于考证,  相似文献   

19.
应劭乃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所《风俗通义》主要记述东汉时期的社会风俗、礼仪、名物、怪异等生活方面的情况,多侧面地展现了东汉社会生活状况及化思想面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诗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历朝历代研究者不乏后人,也出现过不少研究《诗经》的名家。汉代的毛亨、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人皆尽晓。仅清代就出现了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陈启源、庄述祖、阮元、马瑞辰、胡承珙、陈奂、陈乔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